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立足课标,携手共进——南山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构建”培训心得(南山仲宫街道仲南初级中学)

2023/6/8 16:06:08  阅读:157 发布者:

立足课标,携手共进

——南山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构建”培训心得

(南山仲宫街道仲南初级中学)

夏日共研,催开一树繁花;追梦语文,沉醉一路芬芳。“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的专题培训,让课标真正走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心中,也引发了老师们对未来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以下是南山仲宫街道仲南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的学习心得。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仲南初级中学   张梁

这次的“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培训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通过专家对新课程的分析讲解以及和同事们的研讨交流,我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因此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就本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终生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三、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经过这一次的培训,我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

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紧迫感。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要学习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培训让我进一步丰富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仲南初级中学 吴春科

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的新课标解读,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发挥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尽量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二、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三、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四、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可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因而,我们的课堂必须得改。

五、灵活使用和挖掘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会越来越彩。

新课标解读和新课堂构建培训心得

仲南初级中学   吴晶

张老师用鲜活的实例,深入浅出的指导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让迷茫困顿中的我豁然开朗,一边聆听也一边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语文教学要基于课标、基于学情,而不是基于经验,基于应试。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慢慢滋养,不能急于求成。可很多时候为了应试,变得速成,反复机械的讲解,背诵,抄写。取得了短期的效果,扼杀了孩子的学习能动性,渐渐偏离语文的正道。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我会努力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常常感觉自己一边在“培根”,一边在“拔苗”。张老师对新课标的解读,让我不再犹豫徘徊,继续坚持自己倡导的以课文为原点的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立足课堂,基于学生的感受和质疑,与同学们一起在语文的海洋中畅游!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仲南初级中学 董士豪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的“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讲座,虽然只有短短半天的时间,但培训所给予我的启发和经验却是一笔永久的财富。学习了张伟忠老师对新课标的分析及具体的指导,自己才对新课标下的教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益匪浅。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几点体会:

1、张伟忠博士提到,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段—学年—学期—每册—每篇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一点,让我明白,要想真教学、教真学,首先要吃透教材,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教学内容提示及一些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2、牢固树立以新课标为导向,以教材为载体的语文新课堂,转变传统观念,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正如张伟忠博士讲述的那样,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感受、疑问与发现,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做到生活处处是语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内容,更是一种理念, 一股动力。我将从现在做起,努力实践,把这次培训学到的新理论运用到课堂中,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海无涯 语文为舟

仲南初级中学 姚延冉

本次培训主要是围绕新课标、新课堂展开,我感受颇深。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新课标、新课堂中得到了真实的体现,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上,没有权威,没有高高在上的老师,更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教师真正成为“导师”,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人,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在了解,在倾听。老师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空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新课堂的优势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三维目标的培养。

借鉴新的教学经验,面对学生,我感觉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1.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积极性不应该是喜欢但不用心学,有兴趣但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感受。

2.怎样在分组合作以后维持学生的纪律?尤其是课堂合作机会较多下,维持学生的纪律就更加重要,但现在的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差,自制力也不好。现在进行的合作学习,但合作的意识并不明确,这不等于是合作学习。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还需要在学生养成教育上多做一些工作。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足够的空间,从而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仲南初级中学  李敏

去年下半年有幸在网上看到张老师的讲座,“建构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当时记了满满4页笔记,给我的课堂注入了强心针。上周更感恩于能在现场聆听张老师关于新课标、建构新课堂的培训,给我极大的启发。

从构建基础到构建新课堂的方法路径,从任务群的分层解读到鼓励老师们勇于尝试,从学情分析到破除教学桎梏内心的胆怯,张老师用多个鲜活的课堂实例为我们细致剖析课堂中的问题、引领我们打开思想、学习理念,用好课堂建构,真正把新课改落实到位。

语文教材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通话寓言故事,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还有人文品质的熏陶。同时教材中的单元导语、阅读提示、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也应细心研读,为教学明确思路。因此,接下来我们应该尝试在课堂中做出改变,在任务群的驱动下重视学生的体验,重视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以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在课堂中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事实上,任务群的设置就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始智慧。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们要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仲南初级中学  杨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526号,在语文新课标(义教版)颁布实施一年之际,我有幸聆听了张伟忠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讲座,使我对于“大概念”、“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基于学生感受、疑问和发现”的新课堂等理念有了新的感悟和领会,犹如一股清泉,带来思想的活水。

讲座在张老师不急不缓,从容自若,亲切随和的谈吐中拉开序幕。张老师以语文课程标准的修改为切入点,强调将从新课标的变化与特点出发,改革的基础是什么、什么是学情、新课堂的含义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怎样看待学生的问题、新课堂具体如何操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他将从彻底转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用理论指导实践,建构基基于学生感受、疑问和发现新课堂。张老师还将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详细解读新课堂如何操作。以《邓稼先》为例。他提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搞些小实验,用些小技巧,做点小学问”。比如:(北师大版):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

人教版: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让学生发现:哦,这个“最不要引人注目”强调了邓稼先不是普通平凡的,是他自己不愿意引起人们的注意,是他自己要淹没在人群中。不是他没有引人注目的资本,而是主动选择隐藏自己的功劳和光芒。教师再补充联系邓稼先引人注目的身世、学历、职位、功勋。邓稼先那种主动的低调、朴实,融于大众,发自内心的谦逊,也就深深地“砸”到学生的心里了。

整场讲座,张伟忠老师谈的最多的便是一个“学”字了。教师要多学,多读书;学生以学为主,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论教。“语文课非得讲吗?”小小的问题,却道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将大量时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交流,多阅读,多活动。我们要引领学生在文章里走一个来回,由文章形式到文章内容,再回归到文章形式。每一位语文老师应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当现场的老师提出如何改变时,“老师们,先从少讲开始,先从形式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从一点点的改变开始。”他浅浅的笑着,如是说。满含着对我们南山语文人的期待,却又沉稳、内敛、低调,像一泉汩汩流动的小溪,流淌在会场的每一处角落。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我们以学为主,师生共生,与学生一起遨游在阅读的海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让我们的学生有切切实实的收获!

转自:“南山初中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