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万物峥嵘。小学语文“把握时代脉动,对标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2023年5月17至20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为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水平,在教育局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们前往中山参加此次“名思教研”活动。
名师风采&学习小纪
01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带来课例展示《梅花魂》。整节课王崧舟老师围绕“梅花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梅花的比喻意义、梅花的象征意义,再到梅花寄托的情感,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感受“梅花”这一文学意象,将绵延千年的梅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令人叹为观止。
王崧舟老师还分享了报告《学习任务群与课堂教学变革》。王崧舟老师先从宏观出发,抓住新课标中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阐述它们的关系。然后指出一个学习任务群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并结合课例指导老师们从定位——构建——实施三大环节去落实一个学习任务群。最后王老师送给老师们一句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勉励大家在“学习任务群”的推动下,勇敢探索,亲身实践。
02
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带来了一篇经典的童话《海的女儿》。蒋老师以温和从容的节奏,娓娓道来,对话式的课堂仿佛就是一位和蔼的长辈在给孩子们讲述一个和童话的创作与解读有关的故事。蒋老师运用“对比”的阅读策略,让孩子们将老故事、童话和小说三种文体进行对比,感知童话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品悟童话语言环节,更是鼓励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试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方法“身临其境”,让学生沉浸在童话里,
从而感受到小人鱼向往光明与人类世界的特别之处。
03
特级教师罗才军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课例和两场报告。罗老师在执教五年级课例《金字塔》时先引导学生借助过往的阅读经历,认识非连续性文本,接着陆续出示了任务一和任务二,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文本,体会《金字塔夕照》和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各自的语言特点,在了解金字塔的基础上,体会金字塔的高大雄伟、神秘奇迹、智慧巧妙。
罗才军老师展示的课例文言文《学弈》,采用了以读导入的教法,在学生能通过填空题及插图完成《学奕》全文的熟知及背诵后,进入了借助学习单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孩子们在一个又一个任务的驱动之下,在罗老师一句又一句的鼓励与肯定中,回归文本本身,又带着阅读文言文的各种方法,拓展着思维的发展,最终通过书面及口头的表达体现着语言实践的有效达成。
04
蒋阳晔老师带来了课例《文具的家》和报告《基于“五步”,探寻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路径》。蒋老师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推出的识字“五步法”:给法子,建场子,照样子,爬梯子,戴帽子。
心得体会
兴宁市第一小学
赖明怡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学习是教师一生的修行,我非常有幸能够参加2023年中山站小学语文名思教研观摩学习活动。这几天都被大师们扎实的功底、智慧的语言艺术、独特的文本解读深深折服,也让我明白要立足核心素养,一课一得,扎扎实实用语文,教语文,做语文的事!以下几点便是我的收获:
一、学会如何创设真实情境,让语文真实发生
活动中,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课例让我觉得很新颖并且借鉴性,可操作性比较强。他采用“读书——写脚本——拍摄——制作——发布——分享”六大步骤教授孩子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遨游,张老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采用发布视频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习情境接到“地面”上。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任务一以贯之的落实。新课标非常强调“任务驱动”“真实情境”。但很多时候,所谓“真实情境”往往成为虚晃一枪的“噱头”
。学生围绕着“真实情境”努力了一星期或者几星期,最后,只是在配合老师演戏,假模假样地“完成”了学习任务。那些所谓的“展厅布置”
“英雄赞歌”“某某大赛”,成了虚晃一枪的“学习情境”
,学习成果,成为空中楼阁,“完成任务”,
成为一场游戏。说得难听一点,这样的“任务型课堂”,成了不折不扣的“任务型骗局”。这是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极为可怕却又屡屡上演的事。这样的“任务型骗局”,若不尽快纠偏,语文学习必定会陷入新的虚无主义。
这节课中,张老师创设“真实学习情境”
,提出“真实学习任务”,让老师们看到了“学习情境”并非虚头巴脑,而是基于真实的需求,并且是真实发生的,也是真实可见的。唯有让学习真实发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彰显。
再例如王崧舟老师的《梅花魂》,他在梳理了写外祖父的五件事例、完成了对《梅花魂》的整体感知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情境:陈慧瑛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的外祖父在星岛病逝了。老人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天,陈慧瑛在自己老家的山坡上,种下了两株树。那么,以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你觉得“我”最有可能种下的是什么树?我们知道,一个理想的学习情境,通常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即真实性、目的性、适切性和兼容性。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课文特点以及王老师为该课设定的学习目标,这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无疑是理想的。真实性的情境是“为了真实”,也就是说它必须包含真实的特征,但是不代表它必须是真实的,甚至从教学的角度看,这样的情境往往是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实现的。王老师创设的这个情境中,陈慧瑛用种梅树来祭奠和缅怀外祖父,是一个绝对真实的事件。而学生转换角色,站在陈慧瑛的角度来选择梅树,则是一种对真实情境的模拟。但是,这种模拟完全契合真实的特征,也完全是被学生的生活经验所认同的。这样一个真实性情境,有效引发了学生对外部世界的关注,贯通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注重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字逐句的翻译,把文言文翻成白话文,把白话文翻译成另一个说法的白话文,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实在不明白处,还要给他们讲解。”
名师们的课堂如行云流水般,不经意间层层递进,不仅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更因为他们有超强的文本解读能力。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最新课例《梅花魂》,是在学习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推出的。这一课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小学语文单篇教学样态,呈现出基于大概念的教学取向与实践范式,为一线语文教师学习新课标、贯彻新理念提供了创新样本与典型范例。
《梅花魂》一课,从我们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引入课题,又从学过的梅花的诗入手,初步感知梅花,创设学习语境。初读课文后,王老师整合词串,初识“梅花”意象,感知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独特的视角,别出心裁的设计,丰富的资料补充,诗意的解读,加上王老师如涓涓细流一般的诗意语言,让学生沉浸在课堂中,回环往复,让学生由浅入深,在感悟文字的同时,受到精神的洗礼,在反复的读中,领悟理解了梅花的意蕴,感受到梅花的品格、精神和她所传递的情感,教学目标的落实水到渠成。
当王老师提出“梅花在中国人心中不仅是一种普通的花,更是一种文化意象时。”我心中有一点惊觉,可不是吗?这个单元有月,有梅花,诗中也有意象,包括祖父的园子也是独属于作者的意象。只是自己没想到,只单纯盯着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没有做到“跳出教材看教材”,而跳多高,跳多远,却完全取决于老师的能力,对语言文字认识的能力。有的老师跳到了整个单元的写法,比如一些老师在这个单元提取的是:运用批注的手法,感悟童年生活,表达童年生活,他站在了课文与习作,而王崧舟老师站在了文学。
新课标落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落实好学习目标,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不但要博览全书、丰富阅读,还要善于扩展资料,深化主题,才能达到高度,超越文本。要想让你的课堂深深地吸引学生,不仅仅是讲教材上有的,更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深化文本,教师要有丰富的阅读知识储备量、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积淀。
这次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领略到了诸位名师的无限探索热情、无穷教学创意和无止境的教学追求,更让我对新课标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教育教学不断变革,我们需要随时随地去拥抱变化,革新自己,勇于尝试。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让“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这些词汇伴随着我们的教学与实践,从单篇到整体,从零碎到整合,做一名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者、任务型教学的践行者,相信这些探索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别样的收获。
兴宁市第一小学
余丹丹
新时期,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育人”是师德的终极目标。2023年5月17-20日,我有幸参加了著名的“名思教研”小学语文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名思教研活动,心里特别高兴,因为可以和
“名教师”一起学习、交流、研讨。名家名师的多节示范课、多场学术报告、说课微报告及深度评析,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我的视野,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听了这些名师的课,我发现名师们都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们,真正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这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没有体现到的。走进名师的课堂,我觉得我以前上课是以老师的教为主体,没有体现出学生学的主体性。而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明确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这些内容的共性又指向什么呢?我想这是我们所迷惑,也正是急需去解决的问题。名家名师用一节节生动的课例和一场场精准的报告为我们揭开了新课标神秘的面纱。温儒敏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核心素养可以用“以一带三”来说明,“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是本,要注重熏陶、感悟、积累,要回归常识,要避免过于重视“群文教学”而忽视了基本功的教学,要让学生读懂,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先“正读”精读后再去延伸。
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以及“大单元教学”。王崧舟老师也说到“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学习单元。”
把教材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划定学习领域,重构学习内容。一个单元中几篇课文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可以整个任务群里互相关联起来,之后再如何实施和呈现出来,而这些内容的最终指向都是“核心素养”。
继续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各年级段的目标要明确恰当。总的概括为低年级学段目标是:字识得巩固、写得端正;能正确朗读;在背诵中积累词句;敢于说、乐于写。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母语的兴趣。例如:在蒋阳晔老师的一年级《文具的家》课例中,她用一读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进入课文,纠正低龄孩子把字读正确。二读流利,在文章中出示文字具体写法和意思,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把文字学懂学透,而且会写,会组词成句。以往的教学方式是生字一课,文章一课。而在蒋阳晔老师的课例中,习文和习字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在习字时运用了口诀和微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通俗易懂。
中年级学段目标是:有初步识字能力、把字写好;加强朗读学习;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加强段的训练,向篇过渡;多读书、重积累;自由表达、有内容、有真情;在口语交际中要听得懂、说得通。在何捷老师的《珍珠鸟》课例中,他让学生自读课文,每次带着具体任务去读课文,完成一定的学习项目,在每次完成任务中又有推进。这篇课文采用的是“借物抒情”的方法,在文章解读中,从时间推进中点明了物和人的信赖关系,如何抒发?通过哪句直接抒发?等问题,让学生从中找到答案,层层递进。让学生学习到“借物抒情”的使用方法和特点,学生在层层问题设置中体会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高年级学段目标是有较强识字学词能力,把字写美观;会朗读、默读、略读、浏览;在词句段练习基础上加强篇的训练;会写记事作文、想象作文、应用文;在讨论中有较强的表达和应对能力。在赵志祥的《春夜喜雨》课例中,赵老师用巧妙的语言跟学生对话,将学生带入了诗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圈子里,再从中细化分析诗词中每一联的含义,特别是全诗中没有出现的“喜”字从何而来?让学生表达和应对,最后拓展了解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喜”从哪里来。
王崧舟老师的《梅花魂》课例中,王老师先问学生喜欢什么花,从中引出梅花的内容,复习关于梅花的诗词。后由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准时间脉络节点,让学生说出心中疑问,先发散思维,再收拢总结。在作者陈慧瑛的一个个时代背景下,让学生理解“梅花”在文中的意蕴,理解作者用梅花写的“借物喻人”是如何在“三最”中体现的,在课堂中层层递进,将“梅花”的气节深深烙印在了心里,让学生在理解之后将课文最主要的那段话在不经意间就背诵了出来。之后又用了几种花对应自身的气节,来回应开头点题,反复让学生了解梅花秉性,理解“梅花”这一文学意象。王崧舟老师创设了一个个情境,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考,最后拓展了作者陈慧瑛之后的生活事迹,让学生更加了解“梅花”在作者的文中、心中都起了怎样的作用。
纵观新课标,教师要把握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小学课本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数量要增加,且要经典;借助课文这个例子进行语文训练。要从课文提供的语文材料出发找准三个点,即语言训练点、能力培养点、方法习得点。牢记语文学习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过分地依赖课内阅读,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课本阅读上,由于量小,则不能产生质变,即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知识,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也要在阅读上拓展,在众多课例中,特别是高年级,都提到了围绕课文拓展阅读,这是让学生以点带面理解整个学习任务群的好方法。跨学科的综合性就在此可以完美体现出来。
温儒敏和冯骥才老师都提醒我们,教师要时刻多阅读,要做“读书种子”,告诉我们“阅读是每个人最平等,没有阶级可分,最容易获得自我价值的直接途径”。教师也要时刻好学反思,伴随着反思才能进步,才会有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书是件奢侈又难得的事情。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学习,我更加明确了一堂好课的标准,那就是:
1.看教学目标的制定。首先是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且是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要体现年段教学目标。
2.看教学内容。是不是仅仅把课文当成了教学内容,要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找好三个点来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3.看教与学的过程。看学生课堂上是否生动活泼地学,包括恰当有效地合作学习;老师的作用就是导学,看指导是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上。
4.看教学效率。是否做到省时高效。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就具备了一堂好课的条件。当然,在现下的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教学模式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传播来上好一堂课,例如:张祖庆老师的课例《鲁滨逊漂流记》就是利用新科技挑战传统课堂,用视频号推荐一本好书,让学生概括本书内容从而学会了运用“读梗概+抓关键”,让学生大胆捕捉词句信息写整篇文章的复述,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蒋阳晔老师的课堂,也利用了微视频的方式教学生写字,比以往的板书更加直观,运用可视化的工具,让学生从中关注到字的书写规范,并且可以反复观看,大大提高书写的精准和效率。她说“有时候,方向比速度更重要。”只要基础好了,步子也就稳了,步伐才能走得又快又好!
通过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之处,看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发现了一些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问题。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一定不再满足于现有经验,带着“名思教研”中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教学中去,并将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教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努力前行,为小语人的美好明天,奉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愿能走得越来越远!
转自:“小学语文曾艳丽名教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