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聆听名家优课,携手并肩成长——兴宁市曾艳丽名教师工作室参加“名思教研”活动(一)

2023/6/8 14:32:48  阅读:89 发布者:

初夏时节,万物峥嵘。小学语文“把握时代脉动,对标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于202351720日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为切实提高语文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小学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水平,在兴宁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教研股魏永新股长的组织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们前往中山参加此次“名思教研”活动。

名师风采&学习小记

01

讲座名称:《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讲座中温儒敏教授提出新课标顺应了课改的趋势,提出的目标比较高,体现的改革方向是向上的,需要积极尝试。新课标指导下编写的教材2012年就开始了,提出许多新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纲举目张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以前也有“语文素养”说法,内涵大概就是听说读写能力,或者再加上文化、文学的修养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而“语文核心素养”加了“核心"二字,就“凝练”了语文学科的功能性质,“终结”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要教什么学什么”等问题的争论。

“以一带三”的提出

在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在语文课改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

转变为一线教学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字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以一带三”是为了强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回归常识。对当下的语文教学具有现实针对性。

02

报告:《兴趣与品味》

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老师采用视频方式分享《兴趣与品位》的讲座,冯老师分享给自己儿子选书,读书的故事,告诉语文老师要关注儿童的成长空间,因为语文是一门大学问。提倡让孩子们多去读课外书籍,读好书,读杂书,书是大千世界,让孩子们去书中逛逛。语文老师要做好孩子课外阅读的引导者,把文著的欣赏,好的东西分享给孩子们,从而也带到习作中去。

03

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采用“读书——写脚本——拍摄——分享——发布——制作”六大步骤教授孩子在《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中遨游。张老师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堂相结合,采用发布视频号的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而让学习情境接到“地面”上。

04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授课《宇宙的另一边》,张老师让孩子们抓住想象的三把钥匙,分别是“现实生活反一反”“顺着特点变一变”“变成自己想一想”,三把钥匙带领孩子进入奇思妙想的世界,顺势引出课文作者-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陈诗哥来到现场,幸福的孩子们跟着陈诗哥老师进入生活的第二层想象“有逻辑的胡思乱想”。

心得体会

兴宁市第一小学

黎幸平

赏名师魅力

寻语文之美

51720日,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把握时代脉动,对标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活动现场名家名师云集,课例、报告精彩纷呈,老师们尽情享受着小语届的这场饕餮盛宴。

同样的讲台,不同的风采。名师们或激情高昂、或智慧灵动、或诗意盎然,展现的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或是他们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对课堂生成资源的独到把握,还有课堂驾驭的无比娴熟。偌大的中山体育馆内几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都被精彩的课堂吸引着,不时发出愉悦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中华诗教委员会副主任赵志祥老师展示的课例《春夜喜雨》注重培养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启智。赵老师语言诙谐风趣,时常用亲切的话语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充分表达。在诵读古诗这一环节,赵老师把古诗由横排变成竖排,继而去标点,又变成繁体字,最后变成小篆体,引导学生一遍遍熟读古诗,还把课堂变成精彩的赛场,不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鼓励学生和自己PK朗读,和台下的老师们PK,他用幽默又精准的评价,让学生的诵读能力节节提升,在富有韵味的多形式诵读中体会诗的韵律美。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后,他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出示《夏日叹》(节选),把《春夜喜雨》的喜悦与《夏日叹》的悲伤进行对比,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杜甫见到春雨无比喜悦的心情。然后提出问题“除了题目中的‘喜’,全诗找不到一个‘喜’字,是诗圣杜甫写“作文”跑题了吗?”让学生深入感悟“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从“罅缝”(字里行间)触摸诗人的“喜”。最后,赵老师带领孩子们“长言之”“嗟叹之”“永歌之”“手舞之,足之蹈之”吟诵古诗,在低吟浅唱中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他那行云流水般的课堂让我佩服不已,一针见血的报告让我赞叹不止。王崧舟老师展示的课例是《梅花魂》,他把《梅花魂》定位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聚焦的大概念是“文学意象”。这节课,王老师始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一个个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感受“梅花”这一文学意象的内涵和神韵。“温习诗词,创设‘梅花’语境”“整合词串,初识‘梅花’意象”“概括事例,梳理‘梅花’文脉”“还原情境,引向‘梅花’内涵”“拓展背景,理解‘梅花’意蕴”“知人论世,传承‘梅花’文化”六大板块层层递进又相互融合促进。王老师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和拓展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梅花”

这一文学意象所蕴含的多重思想感情,从梅花的比喻义(比喻百折不挠、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到梅花的象征义(象征坚守气节、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再到梅花的寄托义(寄托眷恋祖国、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一层一层向纵深推进,直达文本内涵的本质。

一节节别具一格的名师课堂和一场场让人醍醐灌顶的报告,给老师们带来了深深的震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了很多新名词: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情境性、综合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学科学习等等,面对这些新理念,如何在课堂充分落实,名家名师的报告和课堂给了我们明晰的引领,让处于迷茫的我有了更多的操作思路和实施要领。今后,我将认真把这次所学进行内化吸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兴宁市田家炳学校

刘金利

此次到中山参加小学语文“把握时代脉动,对标核心素养,变革学习方式,重构课堂生态”名家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我收获颇丰。名家名师高深的学问,精湛的研究,游刃有余的课堂技巧,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幽默睿智的谈吐等无不让我折服。我不禁感叹道:“不虚此行!”总的来说,我主要收获了以下三点:

一是要终身读书,成为阅读推动者。

作为语文老师,要把课上得好,最重要的能力是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解读文本的能力从哪里来?从平时的阅读中来,只有爱阅读的老师,文本理解和解读的能力才能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语文老师要做‘读书种子’。”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冯骥才在报告中也特别强调老师们要培养读书的兴趣。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谢有顺也说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阅读是最公平的一种翻转。”儿童文学作家,《宇宙的另一边》的作者陈诗歌在《开启想象的大门》报告中说到他就是靠阅读实现人生的翻转。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在《在长满书的大树下》报告中谈到:读书是教师最长久的备课,教师要以阅读促进指导,以指导促进阅读,就能成为一个不断掏出锦囊妙计之人。让我们像窦桂梅校长说的一样,“成为终身阅读者,一起汲取读书成志的精神源泉,成为阅读指导者,一起持续积累与创新阅读秘籍,成为阅读推动者,一起奔赴全民阅读的星辰大海。”

二是要研读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

温儒敏在《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切实提升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出了他最新的观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要‘以一带三’。”这个“一”是指“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在当下课程改革的热潮中,语文老师要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避免过于重视“群文教学”而忽视基本功培养,更不能因警惕“知识性灌输”而弱化“语言运用”的本位要求。语文老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紧扣新课程标准,确实要从过去教学的知识性灌输转变成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品格。

三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

此次听了名家名师的课例后,我发现他们的课大致有以下三个共同点。

第一,重视朗读。

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首先要让学生熟悉文本。读是基础,是前提,是方法,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谭方老师在教学《母鸡》时,有默读,自由读,品读,合作读。

赵志祥老师《春夜喜雨》从读原诗开始,难度逐渐加大。先后是无标点读,不分行读,繁体字版本读,小篆版本读,向台下所有的老师挑战读。在这形式多样的读书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然后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品味诗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后,赵志祥老师指导学生运用“长言、嗟叹、永歌、手舞足蹈”的朗读技巧朗读这首诗,亲身示范的“永歌”,将课堂推上了高潮。

何捷老师的《珍珠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关键词和体会反复读。

鱼利明老师的《方帽子店》分角色读对话,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理解了童话故事通过语言来表现冲突的技巧。

肖绍国老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抓住回忆的起点,在整节课中反复读,在读中逐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梅花魂》

带领学生反复读揭示梅花意蕴的段落,理解梅花的象征义。

罗才军老师在《金字塔》中引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把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在《学弈》中引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读出节奏,读通全文。

蒋明晔老师《文具的家》更是注重读。从自读课文开始,不会读的多读几遍。抓住难读的字,在词中读,在句中读,在课文中读,反复读,直到学生读得好。

第二,有文化味。

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是“文化自信”。语文老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文化。在此次的活动中,很多名师的课都充满着中华文化味,让我们享受了中华文化的饕餮盛宴。

肖绍国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学习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精神。其实这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友善。

王崧舟老师的《梅花魂》从中华传统文化导入,中国从七千多年前就开始种花、赏花。千百年来,喜爱梅花的中国人有很多,有王安石、卢钺、毛泽东、王冕……他们都写了关于梅的诗。在整篇课文中带领学生感悟“梅花”意象的意蕴。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梅花”的文化意义,并教会学生传承“梅花”文化。

周忠敏老师的《黄帝的传说》一开篇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她讲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数字“五”非常尊崇,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谷、五音、五味、五脏、五行、五色、五方的叫法。那么,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原来是取自五行中的“土”,寓意有“土德”,能“承载万物”,“土”对应的五色是“黄”,因此叫“黄帝”。这样的导入富有文化意味,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又巧妙地引出了课题。不得不让人折服。

第三,有锦囊妙计。

纵观名家名师们的课,他们的课无不充满着智慧的火花,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善于为学生提供锦囊妙计,善于为学生搭建支架,从而让学生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名家名师们在教学中或借助关键词句抓重点,或利用表格疏通文意,或借助插图和

帮助学习,或借助课本精彩文句,挖空仿写,学习表达,或借助时下流行的视频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学伟老师的《宇宙的另一边》为学生想象提供了三把金钥匙:现实生活反一反,顺着特点变一变,变成自己想一想。这些金钥匙为孩子们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孩子们在童话的课堂中尽情地想象着,精彩的想象话语不断涌现。

蒋阳晔老师的《文具的家》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记生字。她使用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字谜”“随文识字”“字理识字”“联系识字”“对比识字”“

识字”。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能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既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写字指导环节中,蒋老师采用了“五步”法:给法子,建场子,照样子,爬梯子,戴帽子。“五步”法让学生的写字有法可循,学生学起来目的更明确,更容易,老师教起来更高效。

周忠敏老师的《黄帝的传说》教会学生抓关键词,分三步曲讲好故事。

名家名师们的三个共同点告诉我们:要想把语文教好,就要苦练各种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老师们,一起努力吧!

转自:“小学语文曾艳丽名教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