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的有效重构——“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23/6/8 14:17:09  阅读:86 发布者:

双减”背景下学生作业的有效重构

——“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通辽市奈曼旗教研室

张海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文中简称“双减”)政策出台以后,如何提高作业质量、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成为教研员近阶段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22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出台以后,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地区实际进行了一些作业设计的实践性研究,构建了“三三三结构”作业模式,希望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

 一、“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模式

“双减”政策中,对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描述:“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根据这一要求,笔者结合现行教材中助学资源的编排体系和呈现方式,在实践中构建了“双减”背景下涵盖三种作业类型、三个认知层次、三种设计策略的结构化作业设计模式,简称“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模式。

(一)三类作业是教师日积月累教学实践的结果

“双减”政策出台之前,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对作业的分层设计和分层布置。如,作业设计出现基础题、综合题、探索题,当堂达标检测及课外作业的布置也能分必做、选做满足学生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双减”政策出台后,从国家层面更加明确作业设计要纳入教研体系,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对作业设计要有整体思考:一是学生获得什么?也就是说,根据课标要求、内容及学情所设计的作业,学生最终达到的目标;二是作业能否发挥他应有的功能?也就是说,通过作业能否构建知识框架、训练学科思维、积累方法经验,作业能否发挥其诊断、巩固、学情分析、能力培养和良好习惯养成等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思考,既要关注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也要关注内容的纵向递进;三是怎样评估学生获得的效果?也就是说通过作业实施的结果,自我评价、反思作业效果,进而调整、完善作业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估作业效果的过程中整体反思:作业与学习目标的对应性,作业数量与国家规定时间的对应性,作业难易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对应性;书面作业、操作性作业、阅读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的匹配性。以上这些是学校校本教研的重点,更是教研部门当下研究的重点。

(二)三类作业与教科书习题的编排体例和习题层次契合

如,人教版数学教科书编排了“练习”、“习题”、“复习题”栏目,“习题”、“复习题”栏目设计了“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等不同层次的习题,且每章后面都有“数学活动”。“复习巩固”对应基础巩固类作业,“综合应用”对应能力提升类作业,“拓展探索”对应综合实践类作业。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三类作业可以有效引导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针对作业类型可以在对应层次的习题中选编,避免了教师布置作业的随意性、盲目性。

(三)三类作业遵循布鲁姆认知层次理论

基础巩固重知识理解,是知识、技能的储备,以识记、理解为主;能力提升重知识结构,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能力由识记、理解向运用、分析等层级发展;综合实践重学科实践,突出问题解决能力,能力由运用、分析向评价、创造发展。笔者把布鲁姆六个认知水平整合为三个认知层次,三个认知层次对应三种作业类型,作业类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这样教师在编制作业题型时,就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教材上的练习题、例题、习题的形式、难度进行对应性选择编制。

综上,三种设计策略,体现“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也就是教学与作业、教学与评价、作业与评价之间的匹配性。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学情、课时目标来设计作业题,使所设计出的作业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层次性,达到各教学要素贯穿一线的目的。然后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活动;针对各类作业,实施评价反馈。

二、“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的实践性策略

这两年作业设计已成为教研部门及学校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从各种网络平都可以见到形式多样的作业设计及各种策略。经过一线教师的实践,无论多少种策略最终都归于目标导向策略、资源助力策略和学科实践策略。三种策略互相补充、衔接,目标导向是基础,资源助力承上启下,学科实践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目标导向策略。

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其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通过课堂作业题诊断学习效果,通过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结果和构建知识的体系。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与课堂学习目标相匹配。通过精选、整合、改编等方式,整体设计出证明目标是否达成的各类作业(这些作业也可以叫做目标评价题)。作业要体现出每一道作业与目标对应,能清楚每个题是评价哪个目标。做到作业与目标有效匹配,不低配也不高配。实现“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

下面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减法》评价任务为例,进一步说明评价与目标的一致性含义。针对教学目标预设当堂目标评价题。

学习目标

1.能类比小学学过的减法运算的原理探究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

2.能准确进行有理数减运算。

目标评价题:

1.列式计算:(目标1

1)比2℃低8℃的温度

2)比-3℃低6℃的温度

2.计算(目标2

1)(-5--8);

2

0--5);

3)(-2.5-5.9

3.计算:(目标2

-20++3--5-+7

目标评价题要根据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行预设,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梯度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巡视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做题情况。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达标情况要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反馈。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每一主题下的学习目标,预设好完成此目标的评价方式,及检测这一目标达程度的评价题。

二是预设达标时间,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预设好同步测试题及目标评价题所用的时间,规划好课堂各环节所用的时间,进而保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测试题及当堂反馈。

三是预设达标行为,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教师备课时要预设好每一个目标评价题学生的达标程度,做好预设与生成,关注学生课堂的发展。以目标评价题来及时检测学生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资源助力策略

这里的资源是指教科书中的助学、助读资源。资源助力策略主要是指:基于学情改编教材助学、助读资源,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的结构功能,通过改变例、习题的情境素材、条件、结论等方式精选作业习题。

1. 充分利用教科书助读、助学资源,设计作业。日常的教学中基础巩固类作业、能力提升类作业主要来源是教材中的助读、助学资源。

如,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课程标准要求:按照单元语文要素“继续重视朗读,把握屋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出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提示,结合“预习”“积累拓展”等助读、助学资源。可确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结合关键语句,说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依据这个目标,作业可设计为:从课文第137自然段中任选一段,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并把朗读作品分享到班级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情,根据单元导读、阅读提示、旁批、思考探究题、注释,等助读、助学资源设计作业。

2.通过优化、组合、改编教科书例题、习题来设计作业。如,当我们学习完某一单元,可以把教材中的习题进行归类,通过设计:面对教材中的5道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选择其中一道题尝试变式吗?并证明你的结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等问题作为作业,有助于学生联结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形成认知结构。

使用资源主力策略精选的作业习题,主要以教材中的典型例题、习题的结构功能,通过改变例、习题为主,其它教学资源中的经典习题及教师自编自创作业题目为辅。教师只有清楚每一类作业内容到哪里去选编,就不会盲从,就不会过度依赖练习册等教辅资源。就能避免“今天的作业是教材多少页1,2,3题;完成练习册多少页1-5题;下课后完成达标检测;今天的作业是……”等没有设计就随意布置作业的现象。

(三)学科实践策略。

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强化学科实践,为此各课标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大量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考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实践类作业来落实课标要求。

如,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邀请函写作训练中,为了增强邀请函写作的实用性,可以结合时代热点“钟南山院士打算邀请张桂梅老师到广州治病”这一事例,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果你代表钟南山院士邀请张桂梅老师,将怎样表达邀请呢?请拟写一份邀请函。创设真实的、丰富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有助于学生发挥联想想象,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推想感受等活动方式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此外,学生可以在跨学科主题或项目活动中,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亲历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深度学习过程,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如,奈曼旗八仙筒镇中心校寒假二年级学生数学跨学科主题活动作业(节选部分有修改),教师依据新课标中第一学段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课标要求:“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能主动表达,并与他人交流,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了以《天气观察员》为主题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并设定如下活动目标:

1.观察官方发布的天气预报,能用天气符号在表格中进行记录。

2.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情况,描述天气变化情况。养成了关注天气的好习惯,能知道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地增添衣服。

3.通过制作天气手抄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制作、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的能力。

依据活动目标,设计了如下作业:

作业一:观察202311-8日的天气情况,在表格中记录每天的天气。

作业二:根据表格中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情况,遇到大风雪天气请写出你的温馨提示吧!

作业三:根据图表中的信息,绘制一张天气手抄报,并发到班级群里与同伴分享你的作品。

本次主题活动是参照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给定的主题,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自主确立的。涉及到数学统计、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知识。通过对气温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天气变化情况,温馨提示增添衣服。同时,此项活动锻炼了孩子在集体前的表现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孩子自己准备的过程中,也大大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在一次次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变得更自信、自立、自主,并获得成功的快乐。

三、“三三三结构”作业设计的再思考

目前各学科教科书体系大都是以“单元”或“主题模块”的形式呈现,2022版新课程标准突出素养导向、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结构化等特征,引导育人方式的变革。作业对学生学业质量、诊断改进教学、学生素养发展等至关重要。如何设计与实施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需要我们在原有基础上再思考。

(一)让作业成为一种结构化活动。

对于“三三三结构”的思考,我们还要回到课标上来。义务教育阶段2022版课标课程内容重要的一个变化以结构化的方式(如主题、项目、任务等)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结构化势必带来内容背后的方法、思想的结构化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如,预习作业我们以往主要关注知识、技能,当我们把预习作为一种活动,既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方法、评价方式等要素,要以一种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作为载体,经过长期的引导,使学生最终通过预习活动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如,1.用蓝色笔,用“…”画出问题1已知条件。用“___”画出未知的条件,并完成填空。(2)认真阅读例题,用“①②③……”标明每一步,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根据吗?能否举例说一说。

“用蓝色笔,用‘﹏’画出问题1已知条件。用‘___’画出未知的条件”,是告诉学生干什么、怎么干。“并完成填空”是告诉学生干到什么程度。“认真阅读例题,用‘①②③……’标明每一步”是大多数学生均能做到,“你能说说每一步的根据吗?”是学生必须感知和理解才能做到,“能否举例说一说”是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由此可见,把预习作业变成一种结构化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作业需要课前、课中、课后通盘考虑

过往我们习惯于讲完课的所有知识再布置课后作业。“双减”背景下,必须重构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紧密结合,从而使课堂教学与作业练习形成一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深度联结。

完成作业的过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获得教学效果反馈的过程,有利于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的预习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并结合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思维路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程度,便于精准反馈与讲评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拓展学生思维,进行针对性的补救教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实践性、多样化的作业。统筹安排布置作业的进程,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的教学时段统盘考虑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

如: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节选。

学习目标:能通过测量初步感知“从圆外一点可以引圆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这一点和圆心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并能运用三角形全等或轴对称性质论证这一结论。

课前基础作业:结合学习目标,设计如下预习问题。认真看书第99页并完成下列问题(时间15分钟)。

在作业本上画一个半径为2cm的⊙O,在⊙O外任取一点P,引圆的切线,用你的方法操作一下最多能引几条?用刻度尺测量点P到切点的距离并做好记录。连接OP,用量角器测量OP分成的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通过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否用原来学过的知识推理论证你的发现?

课中提升作业:

1.谁能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到黑板上画一画。拿出课前基础作业中要求画的图,在图中对应位置上圆的切点AB求证PA=PB, APO=BPO.

2)拿出你已经画好的图形,沿直线OP对折,你会有什么发现?

课后拓展作业:如图1PAPB是⊙O的切线,直线EF与两条切线分别交于E,F两点。探究:切线长PA与△PEF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补充题中条件,自己编一道题。

课前基础作业的设计,由学生浅层次的思维为课中深层次的思维做好铺垫,以便于课中问题的有效生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切线,如何过圆外一点画圆的切线。课前让学生按要求做图,并通过测量初步感知“切线长相等及所成的角被OP平分”这一性质,操作性强,而且作业设计的层次强,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都能画出图形,通过测量得出PA=PB,APO=BPO;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能通过证明△APO≌△BPO来验证上述结论。也为课堂合作交流建立平台。课前、课中作业体现了由旧知到新知构建知识之间联系,由已有方法、经验探究新知识,实现了方法、经验迁移。提炼新方法,积累新经验,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两次方法、经验迁移,最终实现学习迁移,解决新情境下的新问题。

以上作业设计,课前注重基础巩固,课中注重能力提升,课后注重综合实践,三个不同学习阶段,布置不同类型作业,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知识之间的衔接、有助于学生思维递进发展。所以课前、课中、课后作业为载体,既关注了知识的结构化,也关注了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能力的结构化。

总之,无论是面向全体,体现课标,要求学生必做的基础巩固类作业,还是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要求学生有选择地完成的能力提升与综合实践类作业,每一类作业有助于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创新。

转自|来源内蒙古教育

转自:“奈曼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