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聚焦课改新理念,共话教研新征程。本公众号已陆续为大家推送一批经典课例、学术论文,为持续助力语文课改实践工作,我们将一如既往,一路向前,让相见或不见,天涯或咫尺,变作一场欣喜和期待。期盼广大语文同仁的关注与分享。
居高致远,清风自来
——在宜都市课题开题会上的现场评课
李 研
今天坐在这里,真的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感觉。我离开宜都已经有十年了,前不久有老师去宜昌开会,看到我说,“李老师啊,你真的老了许多呢!”岁月不饶人啊,这是自然规律。历史的车轮,它总是滚滚向前。
从我们语文教学的发展来看也是一样。不但全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我们宜昌,我们宜都,教学的方法理念、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考试评价的方法,也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身在其中,有时候是不知不觉,就跟人的容颜一样,我们经常见面的人,没有觉得我老了许多。但是十年没见,今天第一次见面,“噢,李老师成了这个样子呀!”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一样。大家每天在上课听课,面临考试,大家可能没有觉得我们宜昌的语文教学有多大的变化,但是你跳出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堂,包括我们的考试,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实我们的课堂也是一样,今天我们听了向玉平老师的课。向老师的课,近些年我听得比较多。昨天向老师还说:“李老师啊,我的课没什么进步,还是老卖汤圆,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今天听了她的课,我的感受完全不是这样的。四五年来,她从站在台上怯生生的、不知所措的、按部就班的一个青年教师的形象,到今天在课堂上她很沉着自如,课堂的结构环环相扣,她想做什么以及如何做应该是胸有成竹的。这就是变化!这个变化,她不一定自己感受得到,但是我们作为旁观的人,可以清楚地感受得到。
所以,今天我只讲两点,一是我们如何做教研工作,为什么要做教研工作,二是如何做这个课题。
其实,我们生在穷乡僻壤,宜昌也好,宜都也好,在全国太微不足道。我们经常到外省市做培训工作,人家根本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宜昌。你说,就是三峡工程的那个地方。“哦,三峡大坝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就在这么一个并不显眼的地方,我们语文学科做出了全国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很多语文人不知道宜昌,但是他知道宜昌的语文教学。我们到全国碰到很多专家,你讲到九十年代初宜昌的“课内外衔接”,人家都知道。我上次到内蒙古黄河边上的乌海市——大漠中间的一个小城市,去那儿做教材培训,教研室的一个退休的老教师跟我讲道,“九十年代,你们做的非常好。我们读了很多你们的文章。”
我们对整个课程改革以来的宜昌的教学实践,对改革以来的宜昌的语文建设,是有实实在在的突出贡献的。这种贡献主要就来自于课题研究。从最初的“课内外衔接”开始,到后来的“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包括今天的“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这些都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是时代在呼唤这些课题。
我们每走一步,下一步该怎么做,我们最近在思考什么,教研员们在思考什么,这些工作做了之后,总结之后,出了成果之后,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这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应运而生的东西。在一线教学的老师,要关注这些东西,跟踪这些东西。不然你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老师的分化程度是相当严重的。我们都是自家人,我说一句内心话,我们的老师啊,这一二十年分化的相当严重,有一部分成长为真正的教育专家,教育行家,甚至于教育大家。但是还有一部分人,浑浑噩噩,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比方说在宜昌,课程改革过程当中的课改专家,命题专家,都在各个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一大部分都是学校的领导、教学骨干,还有一部分人哪怕脱离了这个体制,自己办私学、办辅导班,都比其他人要办得好的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了解教学,知道教学是怎么一回事,知道我们要怎样由外行到内行,让自己的工作充满幸福感。我曾经在许多地方做教师专业化培训,用过朱永新的一句话作标题,“让我们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怎么样使我们的职业生活过得幸福,当然是成功几率高的人过得幸福。向老师今天讲了一节课,背后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她讲的很好,师生的反映很好,她就会获得一种幸福感。她今天一天都会感到高兴,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讲的世俗一点,期末考试成绩比别的班高出一大截,发表了一篇文章。讲得还近一点,你今天的课备得好,课堂非常流畅,学生和你的互动非常频繁。一堂课下来,你也心情好,也有成就感。所以怎么样做一个幸福的老师呢?你要善于研究,当然也包括课题研究。
我记得过去在宜都市教研室工作的时候,跟着赵晓燕主任做课题研究,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两句话我到今天还记得,他说“人出课题,课题出人”。这两句话像绕口令一样,是什么意思?比方说这个课题,彭老师、罗老师等人,他们坐在一起研究出来的东西,这叫人出课题。但是这个课题你去深入研究,深入发展,出了成果,就是课题出人。这个课题出人是什么意思呢,它会出人才,它会抬举人,它会成就人。这个课题下来,我们又有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人,会成为教学骨干,会成为教学专家,会得到自身发展。我们所有的基层教育的这些教育名家,都是通过做课题出来的。当时宜昌市的教研中心,最红火的时候,就是每个教研员人手中都有一个课题,人称“八大课题”。其中语文学科就是“课内外衔接”,数学学科就是“目标教学”,还有物理、化学等等,每个教研员手中都有课题。这些课题不仅在我们当地发挥了很大的效应,帮助了老师们的进步,在全国也非常有影响。所以这些教研员走到全国,都很有地位,都能够说上话,这就是课题研究的作用。
但是对于基层老师来说,什么是课题呢?有一段时间,我们把课题研究搞得很繁琐,搞得很高大上,搞得我们老师们感觉高不可攀。所以大家谈虎色变,也有老师谈科研色变的现象,认为那不是我们做的事情。我们搞不懂,我们只知道教书,只知道备教批辅这些东西。
所以后来还有一句话对我印象非常深刻,是就我们基层老师来说的——问题即课题。这句话我也非常喜欢。什么叫问题即课题呢?就是你要去做课题研究,不要光听那些专家讲,要来自于真正的教学实践。你觉得在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你就把它当作课题来研究。比方说今天向老师讲的这堂课,学生写的作文,为什么我们感觉有些千篇一律?为什么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不了新的素材?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深思的问题。但是要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并且从根本上来解决它,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那是有很深层次原因的,不光是学校教育的原因,甚至意识形态的原因,社会制度的原因都有。这其实也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不要认为今天讲了一节课,学生下来以后马上就会取材啦,就会写出题材新颖的文章了。不可能,如要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问题还深得很,我们要把问题当课题来研究。所以我们过去说,语文教学的问题有很多。我们最早搞了“课内外衔接”的实验,后来又搞了“经典阅读”的实验,今天为什么又有”核心素养“的实验?这就是我们的不满足,这就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过去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后来讲三维目标;现在讲核心素养。这都说明知识界、学术界在进步,我们也要跟着进步。三维目标,现在不提了。现在提核心素养,那核心素养肯定和三维目标有不同啊,你需要去研究什么叫做核心素养。我是个理论素养很差的人,我也不大喜欢这种概念性的东西。刚好今天要来听课,上个星期发来的人大复印资料。关于《中学语文》杂志上的专栏,专门讲了“核心素养”,这些文章我都读了一下。我也没有搞清楚什么真正是核心素养。其实有些时候笨人有些笨办法。我是一个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或者说化繁为简的人,多么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化。那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所谓的素养,就是外显的能力。我认为它就是外显出来的能力,就是用得着的东西,就是起作用的东西,核心素养就是最有用的东西,语文学科中最有用的东西,就是能说会写。学了语文之后能说会写,是不是就有能力了,是不是就是素养好了?下笔千言,倚马可待,那不是能力吗?不是素养吗?
其实我看我们研究的这个课题,说到底还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什么,你要教到核心素养的那个点子上面去,教学策略就是如何教的问题。我们老师们用一种什么样的策略,来让学生拥有核心素养,那我觉得这个课题是不是就有两方面的内容需要研究,一是什么是核心素养,二是在教学中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去落实核心素养。
平时坐在台上讲什么是核心素养,那很简单,你看核心素养是什么?是思维,是品质。但是到课堂上去拿着书本对着学生,面对面的来说核心素养是什么,那很难。那我们备一堂课,到底讲的什么东西是核心素养,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那么多东西,讲的哪一点,它才能成为核心素养。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做无用功,做得津津乐道,做得摇头晃脑,做得自以为是,结果一堂课讲下来颗粒无收,那就是没有搞到核心素养上去。这样的语文课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我们听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互动也频繁,最后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我喜欢说直巴话,所以老师们都怕我听评课,评的时候很下不了台。比方说讲一首古诗,喋喋不休讲了一堂课,学生什么都没有记住,而且什么作用都没有,既经不起考,也经不起问。最后我说,你不如这堂课让学生把这首诗背下来,甚至默写住,那是最好的核心素养,那最有作用。因为将来,搬了一个家,过了十年二十年,他写作文或讲话的时候,突然能够想起那首诗,那不是核心素养是什么?而你在那里喋喋不休,没有真正升华他的思维,开拓他的视野,提升他的境界。过了十年二十年,有人问老师那节课讲的是什么,他一句话都想不起来。那核心素养在哪里?
所以,我们真正地要研究核心素养,还是要回到我们十几年来做的那些工作,对那些工作进行提炼。所以我觉得彭老师的这个课题,是对我们前面所有课题的一种升华。
到底教什么?有一篇文章专门讲教什么,如何教的。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好了没有?语文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有时候把语文搞得过于复杂,从终极目的上来讲,语文只有六个字:积累、理解、运用。积累是最重要的。但是为什么现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最基础的最开始的两个字,没有解决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现在的孩子没有三百首唐诗的积累,你让他写作文,让他有文采让他引经据典,让他出口成章,那怎么可能?3500个常用字,字形字义字音,我们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3500个常用字的字形字义字音你搞清楚了没有?没有搞清楚你到初中来,提笔就错,张口就错,那怎么能写成一篇好文章?你说能说会讲又怎么说?武汉市的市委书记,调到云南去当省长,滇池的滇都不认识,大会上讲话讲错了。后来这个事情他说是秘书写错了的,打字机打错了。哪怕人家就是打错了,你也应该知道,滇是云南的简称。一眼如故嘛,初中生都不应该错的。结果过了几天,云南还有一个景点叫抚仙湖,抚仙湖的抚认不到,又念错了。那又是秘书写错啦?初中文化层次都没有,他有什么核心素养?那也是语文老师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的初中生错词连篇,词不达意,因为你基础的东西积累这个词没有做好。积累解决好了,再就是理解了。理解就是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要看你老师的法术。老师告诉学生思维的方法,多年的价值观,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不断地来提供示范。如果说我们老师在课堂上,你讲的东西没有深度,没有发散性,没有什么创造性,那学生怎么会有呢?所以语文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我们说语文是最有魅力的一个学科,语文老师应该是最受学生尊重的老师。你看那些名人们回忆我的老师,哪一个写的不是我的语文老师?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学校做的学科调查,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是数学老师,而不是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在最讨厌的那个行列里,什么原因?在课堂上你老卖汤圆,你说了上句他就知道你什么时候说下句。那样的课堂,不能每天给学生新知,不能给学生新的启发、新的价值观,那么自然就是昏昏欲睡。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的核心素养,到底是哪些东西,要谨小慎微,要一遍一遍地去筛选。一篇课文也好,一堂课也好,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语文这个学科有太大的自主权,我们的老师有太大的自主性。我们经常说教材教材,其他的学科都是教学用材。只有我们的语文学科,他是教学素材。给你的那篇课文啊,它不是教学用材,它是教学素材,需要你自己去从中选择教学点。为什么什么人都可以混一堂语文课呢?有的学校差数学老师,差英语老师,一筹莫展,他要出高薪去找别人聘请。但是差语文老师,炊事员事务长都可以来顶几节。我万一什么都不会教,把这课书读两遍也可以。生字词不会教,自己查字典吧。所以说教学点有很大的随意性,但是现在要我们摒弃这种随意性,我们要每堂课都教到核心素养上。
语文诗意-TIME
什么是核心素养?那我们还是以今天向老师的这堂课作为麻雀,来解剖一下。
今天向老师讲作文中怎么写父爱,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写作技巧的教学。我们讲语文有工具性与人文性,我觉得这堂课的教学点,它是更注重人文性的,其实就是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父爱。父爱是一个人文的话题,那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上,这不是一个教学字词的话题,不是一个工具性层面的话题。这堂课与作文教学的技巧无关,它是属于价值观方面的一种开启。什么是父爱,这是一个意识形态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学生平常写的作文,为什么千篇一律?大家要思考这个问题,在学生那里父爱为什么是概念化的,公式化的,千篇一律的?是我们平常给学生的,这种意识形态的教育,这种价值观的教育,本身过于狭隘。我们的学生啊,你从小教他们真善美。真善美几乎可以和假大空划等号。那你说为什么学生写作文都是“三送”啊?因为你平常定位的所谓的爱,那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就是给予。从小到大老师是这样教的,学校是这样教的,所谓的爱,就是奉献,就是牺牲,就是给予。所以他想一想,他的父亲没有给予他什么,给了他生命也不好说,那还给了他什么呢?你现在突然要写父亲的爱,他怎么写呢,那他只好作假嘛!
包括朱自清的《背影》,要做研究就要关注学界的前沿的研究。这几年《语文教学通讯》中,网络上,都在围绕着这篇文章吵架,韩军教了《背影》,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华平教授也教了《背影》。他们两个人在吵,韩军说李华平没有教好,李华平说韩军没教好。其实两个人对文章的解读不一样,那你作为老师,你把这两个老师教《背影》的文章找出来读了没有。你如果连这样热点的问题你都没有关心,这些文章你都没有找来读,你怎么教学?你还在老卖汤圆,这个文章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要回报父亲的爱,怀念父亲。你的学生都会好笑,如果他是一个善于阅读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文章的解读,已经比过去要丰富的多。这是已经存在的,每个人都能看到的文章,你若不读,那你这个课就应该是讲不下去。因为现在更多的历史资料被发掘出来。其实朱自清和他的父亲之间,一对缺乏爱的父子。他父亲不光是严厉,而且很不自律。在济南当烟草局长时贪污腐化,娶了姨太太。后来姨太太在外面赌博,输光了变卖家产,又被开除了公职。朱自清读了大学回来。他父亲把他安排在中学里教书。每个月的工资,他不让朱自清自己用。因为他的父亲和校长关系很熟,要校长把工资直接给他父亲拿回家来养老,养姨太太。结果他也是成家立业的人了,受不了了,活不下去了,就跑到北京去教书,跟父亲几年没有来往。父亲老了,五十多岁了,经常写信找他要钱,每个月找他要钱。父亲最后感觉自己老了,“大去之期不远矣”,有一种凄凉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这种感觉,给他写了封信。朱自清回忆,往事历历在目,毕竟是父子打断骨头连着筋。那是亲情,不是父爱。所以说,韩军在占用了这些资料之后,认为这篇文章不是写父爱的,他是感叹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他是人对生命的短暂脆弱的一种感慨。当然也不一定全面,因为文本的解读,我曾经讲过的,你的知识背景不一样,你占用的材料不一样,你的角度不一样,你的世界观不一样,你读这篇文章得出的情感反应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一个涉世未深的人,一个不了解这些写作背景的人,他读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怀念。当你涉世很深的时候,对生命有很多感悟的时候,了解这些背景的时候,你读这篇文章自然反应就会不一样,他就更丰富。从讲课的角度是这样,那我们写作的角度也是这样。
我们再回到今天的课堂上来,向老师想了很多的办法,视听的办法,类文比较阅读的办法,亲身提示的办法,无数的办法都是想开启学生的视野,让他想得开阔一点,“你们的父爱不仅仅是三送,送你上学,送你上医院,送你雨伞”。不光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这个问题我觉得今天在课堂上已经做得相当好了,仁至义尽了,但是效果不会好。为什么不会好呢?因为这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我们对父爱这个话题的认识问题。一说到父爱,我们从小教他的就是奉献,就是给予,就是牺牲。而现在的父子关系是怎样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交流的,是包容的。你老说是一种爱和被爱的关系,那学生怎么写呢?所以说我们在语文的课堂,你要在价值观上开阔他的视野,拓展他的思维,改变他的人生。换个角度看父子,换一种思维做儿子,那么他会觉得他的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写,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记忆。但是你不从旧的窠臼中跳出来,你怎么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核心素养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
刚才我在网上看到韩军的课,那教的真有深度。我们不说他是完全正确,单单他对背影这两个字的一种揣摩,在文字上就很有深度。“背影”,背影的“背”,“背”为实之景,“影”为虚幻之境。“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男人,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前胸,是乳房,而儿子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背影,是后背。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棱角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直影像。对于人,均造成强烈的冲击感。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背,它还有一个同义词是什么?是负。我们经常说“背负”,这个背都与男人相关联。背,还让我们想起了“别”,离别的“别”。我们以往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想起劳累。背,还与“悲”的音近,在本文中,它们不光是音近,它的义也近。背,也指“背运”,“背时”的意思。你看父亲辞职祖母去世,现在他们家里正走“背运”。背呢,还有死去的意思,比如说“慈父见背”,扣住“大去之期不远矣”中“大期”两个字,正好与“大期”两字相照应。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这些词。再看“影”,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他说,历览朱自清笔下的背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魄。影虽美,但消失得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影,看得见,但抓不住,如肥皂泡一样。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际的威胁,无打扰,无忧虑,正是独立知识分子的个性心理的安托、安逸与舒展之地。所有实在的厚重的背影,最终都会变成虚幻、飘渺的影。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羸弱也罢,最终都将成为“影”。你看他对这两个字的解读,本来有一些无限的伸张,但是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我们由一个字,由一个词,可以引起无限多的联想。你联想丰富的程度,与你学识的程度成正比,与你思维的方式、活跃的程度成正比。所以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会真正的上到核心素养上。
今天的这堂课,如果从价值观的角度,从思维的角度,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样的一些关系,父子之间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关系。特别是新的形势下新的背景下,我们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丰富它的人文视野,那么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宽得多。
以上这些也是不是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策略的探索呢?
我也是以这堂课为例,抛砖引玉,也希望把我作为课题的一员。我们来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祝愿本课题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居高声自远”,“居高”而自能致远。“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课题的研究如此,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希望我们的老师们能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绽放自己的光彩,成为一名幸福的语文教师!言短意长,感谢大家!
转自:“李研语文教研沙龙”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