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教学改革不怕慢,就怕停!
2023/6/7 14:19:52 阅读:70 发布者:
文/ 张爱军
这些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备课专业化”不单纯是改备课,不是课前的局部改革和行动,而是直接关乎课堂转型升级的教学改革。改革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发展过程,其中必然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阻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这个时候,就需要所有改革者尤其是改革的推动者,不仅要有专业的学术领导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革命性的变革,必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说到底,不怕慢,就怕停。
诚然,我们都希望教学改革顺利一点,让课堂质量提升速度更快、效果更好。这是一种美好愿望,尽管本质上仍可归于功利范畴,但依然是正常的,是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学改革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理念普及、行动变革,而是一种新范式超越并取代一种旧范式的过程,具有系统性、革命性、过程性的基本特点。系统性、革命性更让“过程”显得漫长、艰难。一年半载就能“速效”、“结项”的事情,顶多是一种教学的局部改进或改良,算不上教学改革。
为什么备课专业化改革的“行程”比较长?一般情况下,备课专业化专题项目要一年以上,教师才能基本掌握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基本要领;真正熟练、精通,则要更长时间。备课专业化改革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志,是教师的传统备课得到全面优化、根本改进,逐渐掌握专业教学设计技能,可视化的表现就是“专业的教学设计文本+课堂质量的提升”。这个结果之所以很难,是因为专业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备课的那种简单写写教案,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技能。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核心技能,其复杂、高级的程度,也彰显了教师的专业程度。一个医学生成长为成熟的外科医生,需要十多年甚至更长;这正是医生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表现之一。越是专业化程度高的行业,职后学习的时间就越长。一个师范毕业生如果一两年就会备课,只能说这个行业的专业性还不够。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备课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教师真正熟练精通专业的教学设计没那么容易。学会传统备课只需要一两年,就像一个乡村卫生所的医生三两年就能独当一面,道理是一样的,因为都不太专业。
“备课专业化”改革之所以艰难,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不是培养师范生那样在白纸上画画,而是对传统备课经验进行改造提升,是已有画作上修改。这需要基于经验、改造经验、超越经验,比培养师范生要难很多。实践中,教师备课经验中落后成分的阻滞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先进成分带来的促进作用,因为传统备课经验中需要改进提升的东西更多。“把新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比从别人口袋里掏钱难多了“,这句话深有同感。
为什么说不怕慢?备课专业化改革,要有“拓荒牛”精神,敢于把步伐踏进“铁板一样”顽固的旧的理念,敢于在别人还没有多少足迹的备课领域进行改革;教学改革更要有“老黄牛”精神,可能走得很慢、改得艰难,但沉默而不放弃,一直耕耘不辍、倔强前行。一月改一步,一年走一段,三五年就会把不改革的人撇下一大截,让他追也追不上。实践中,我们就发现,有的学校即是如此,看起来备课专业化改革很艰难很缓慢,但三五年下来,当初的一些同行已经不可能追上它,教师的备课专业化水平已经整体抬升,可以反过来为他们做培训了。
不停,就是在往前走,就更加接近目标。停下来,就只能原地打转。备课专业化改革,需要决心,更需要一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就像一位教研员说的,这几年我坚持做,是难,但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这或许是教学改革者必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吧。
六年多来,无论多么艰难,“备课专业化”改革一直没有停。从一所学校到全国几十所学校,从几个人到上万人,越来越多同道中人加入改革行列。只要我们不停步、不气馁,所有的问题都会也只能在改革的路上得以解决;只要我们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收获更多的鲜花、风景和果实。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