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5个级别,你属于哪个段位?
2023/6/7 14:19:13 阅读:80 发布者:
张爱军
“备课专业化”推广过程中,必须要有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培训和应用。有的老师学起来感觉有些难,尤其对于其中的课标分析技术等感觉有些棘手。当然,确实有不少老师在培训之后,无论是理念还是操作,都有了质的变化,教学设计的专业水平明显提升。这一点我们还是有自信的。我们的培训质量也越来越高,好作品也越来越多。
但有时候,我在看一些老师们培训或者读书后写的教教学设计时候,也有一些“不满足”:总感觉好作品还是不够多,有的教学设计还是难以令人满意。为什么会这样?是我教的不好呢,还是学员学得不好呢?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就难免会引起误解:你这东西太难了,没法搞。实践中,也确实有这种疑虑或者质疑存在。
实际上,仔细分析,之所以在培训后或者读书后的作品不尽如人意,或者说达不到我们希望的专业标准水平(我提出的是专业标准而不是传统的经验标准),不是我或者学员的问题,主要还是我们对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本身认识不到位,对学习它的阶段更是缺乏充分了解。
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包括5个必经阶段,难以跨越。学习任何一个高级复杂技能,写作、开飞机……都大抵如此。下面简单说明一下。
01
第一个阶段,入门阶段。这时候,只是了解了基本理念和操作技术,能简单模仿,还只是停留在了解和初步认识的阶段。也就是对于学教评一致性、基于标准等理念有了感知,能接受,但未必真的理解;对于课标分析技术、目标叙写技术,则含糊其辞,只能照葫芦画瓢。一个基本标志是,如果不给案例,根本不会写;看着案例,给一个模板,才能“填空”完成一篇。严格来讲,还站在门外,不能算“入门”。
很多老师在读了《备课专业化》之后写出的第一篇教学设计,基本都属于这个层次。甚至有个别老师听了讲座,写出来的依然还是这个水平。为什么?主要还是没有学进去,还不得要领,没有抓住最基本的核心操作要领。例如,课标分析和目标叙写都有最基本的核心要领,很多人只是粗枝大叶看看,不深入不细致,写出来的非常粗糙。
02
第二个阶段,熟练阶段。基本标志是能独立完成一篇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并且对于自己所遵循和体现的理念能稍加解释,对于自己运用的有关技术要领能够基本说明白。用我们的评分表,基本都能80分左右,达到公开出版水平。这样的老师,一般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并且一定是练习创作了至少5-10篇——这是一个重要指标,不练习这么多次,不可能熟练,一定还是在入门级徘徊。
03
第三阶段,骨干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他不仅会自己做,还能带领其他人干,自己未必讲得很清楚,也难以把其中的原理和技术都解释明白,但可以做“表率”、可以出好样板。总之,基本可以做师傅了。他的教学设计作品已经摆脱了模仿,真正开始走向了“创作”,这时候的教学设计才真的是原创性的“设计”。
由于教学设计本身属于技能,能达到这个水平,我认为,对于一线老师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这个阶段和水平的老师,一般都有几篇经典的教学设计原创作品,当然也会有几节样板课,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学校或一个区域里的“讲师”。能给老师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课,还能讲讲为什么这样、如何做,即“教学设计+上课+分享”,就是很好了。
04
第四个阶段,专家阶段。这时候的老师,一个表面的标志是,不仅能做教学设计能上课,还能培训他人、带徒弟。也就是说,他具备了应对复杂情境、劣构问题为特征的教学设计需求,具备了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来说,能把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讲明白并融入操作,还能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把具体的技术要领做好、讲好。这样的专家型教师就属于教师中的金字塔尖了。他已经超越了经验,真正走向了专业。
05
最后,还有一个阶段,就是权威阶段。他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可以引领这个领域或某个小领域的研究,带领一个区域或者团队穿越高原,走向更高。权威的本义不是不可批评、没有错误,而是总能保持学术创新的活力,总能解决这个领域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总能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去迎接最大的风雨和挑战。权威是给人信心、力量的人,而不是供人仰望的人。
不难发现,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这几个阶段,不能逾越,我们不能指望读一本书、听一场讲座、搞一次培训就完全掌握。
我们设计的三大阶段,“先读书学习知识更新理念——实操培训学习关键技术——多次校本研修习得能力”,也是符合有关复杂技能学习原理的。其中第三步,校本研修一般要有个几次,时间跨度可能一年甚至更长。缺了,老师很难真正掌握。我们不可能突破原理(违背原理),不可能让学员一场培训就能真正精通教学设计,那只有神才能做到。这么想,我们就不会急躁,也不会气馁了。要有定力,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指望短时间就学会,那是太不现实了。
这五个阶段,实际上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内在一致的。也就是说,你学习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专业化的过程。这肯定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可能好几年。但是,它带来的收益是巨大的,那就是:让你从一个经验型的老师,逐步走向了专业。这就是成长。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