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不爱学习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

2023/6/7 14:17:47  阅读:78 发布者:

不爱学习的老师怎能让学生会学习、爱学习?

张爱军

博士,大学教师,国内“备课专业化”理念首倡者、引领者。

教师的天职是教学,教学即教学生学习。但现实中,常常是:一个不爱学习的老师在教学生学习。

一个老师能够教学生,需要两个隐含的前提:一是教师要懂得学习,二是爱学习。不是有知识就行了,还需要懂得人是如何学习的,这才能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学习。无须多言,即要懂得学习心理学、教学论的有关知识。这里说说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另一个前提:教师要爱学习才能教学生会学、爱学。

01

为什么?

老师教学生学习,本身当然是一件专业性的事情,但更具有伦理性。也就是是说,它是一件具有浓郁伦理色彩的事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道德熏陶、精神引领和心灵对话,正所谓言传身教。老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自己不断学习的精进过程,不断学习各种先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让自己的教富有时代性、专业性、科学性,学生自然能够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乃至幸福感。这是一个老师的师德修养境界,是以身育人。

反过来,一个老师如果不爱学习,不仅只能教条化地、说教式地让学生学习,更糟糕的是,他本身不爱学习的话,他的教学行为包括言谈举止都会塑造出一个“不爱学习”的教师形象。学生一定看得出来,哪怕是小学生。这时,他肯定教不好自己的课,学生也不会信服。

当然,有的老师说,我不用学习,题海战术就能考高分,也确实成绩不差。但是,这种分数成绩是绿色健康的吗?这时候的学生和老师只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学生有一天最终会明白,它只是应试教育的试验品、牺牲品,它对教师和学校自然没有什么感情。学生的生命也被浪费了。就这样,教学的伦理性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普通营生、普通饭碗。

二十多年的教师职业生涯和多年的中学教科研主任经历中,我亲眼目睹过有的老师一辈子不读几本专业书,也亲眼看到有的老师在教研现场刷手机、培训现场睡大觉,更清楚很多老师不学习的现状。说一个扎心的现实,可能是极端,但具有代表性:有的语文老师,甚至自己从来没有认真地写过一篇原创性的文学作品,还天天教学生写作文。这正常吗?

学习,不是教师职业的外在要求,而是一个人的存在方式。一个人不学习,是衰老的真正开始。有的年轻教师才三十几岁就躺平、佛系,他有一万个理由不学习,却不愿找一个方法去读书。这样的老师是可怕的,也是可悲的。

02

怎么办?

第一、教师自身要有职业责任感,培养学习主动性。责任是道德的核心,由此,教师学习进步的责任感是师德之核心。无此,何来“立德”?育人先育己,所谓立德树人,教师要自己先立德才能树人。同样,立德,才能立言、立功。简言之,教师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是教师自己的事,是一种职业行为、是社会和学校的要求,是爱岗敬业、终身学习的师德修养之具体表现。这就是我们老师经常唠叨的那句话:“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学校要营造学习的氛围、搭建研究的平台,让教师体验到学习进步的成就感。一方面,教师的学习不是书斋式学习,要基于教学实践、为了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是最好最常见的教师学习平台、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的学习需要同伴互助,集体研讨、共读一本书、师徒结对等,都是必要的、可操作的。

第三、根本上,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构建考核评价机制,从外部去“打破”不爱学习者的坚硬外壳。动力若不能来自自身,还可以外部给予压力,让他自己把压力转换为动力。多数教师不是听领导号召什么,而是看你考核什么。考核评价机制不仅是一种引领,更是一种刚性要求。让爱学习、常进步、能干事的人“上”,让不爱学习、不作为、无业绩的人“让”“下”,这才是有生命力的激励考核机制。有些地方开始试行的教师转岗乃至退出机制,也是在倒逼教师学习,那些不爱学习、不求上进的老师应该醒醒了。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