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沁园春·雪》
2023/6/7 14:15:27 阅读:112 发布者:
推荐语
张爱军/东华理工大学
这是一位老教师在参加完实操培训之后的作品(培训报道:有“备”而来:聚焦学教评,落地新课标 |动态 )推荐理由有三。
首先,是作品本身的专业质量值得推荐,它达到了我在《备课专业化: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操作》书中提出的质量标准。如果用书中的评估表打分的话,一定是一个优秀水平,至于具体多少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试打个分,具体不再一一点评。一般来说,按照我们书里提出的标准,如果能75分以上,就算是专业的教学设计了。75分看着不高,但我们的标准高;不信,如果以我们的标准去看传统教案,那恐怕问题就太严重了。
第二、从作者的学习态度与过程看,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刘老师工作三十多年了,属于学校资深教师,一般情况下,如果推辞不参加培训或者参加了培训但就是走走过场,也没有人说什么。刘老师不仅从头到尾很认真,还做出了高质量作品,这种学习态度非常值得很多年轻人尤其是中年教师学习。这说明,学习与研究不在年龄大小,关键还是看自己如何对待。教师成长不是年轻教师的专利,老教师需要学习、也能学好,也有一些优势,如经验更丰富、课程理解更深刻。
第三、从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本身的研习来看,刘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这项专业技能是有难度,但只要你愿意认真学,是能学会、学好的。有校长和老师担心甚至怀疑,这种教学设计太难了,有畏难或排斥心理。刘老师临近退休的年龄,依然能认真刻苦、高质量完成培训任务,写出令人信服的教学设计,这是最好的回答。专业的东西一定不简单,超越经验,才能走向专业;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只能原地徘徊。
这篇作品完全达到了公开出版水平,再加修改雕琢,希望后面有机会收录出版,以更精彩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作为培训者和合作研修者,我也要特别感谢刘老师,他的作品鼓舞了我,让我们更加坚定实操培训的效果以及“备课专业化”的生命力。
今天公众号推送这篇作品,以飨读者。
作者风采
刘培斌/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
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重庆三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6年西南师范大学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2001年作为云阳县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于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进修,获结业证书。
1988年6月,于《电影作品》发表学术论文《娱乐片价值考略》(笔名刘言);1994年7月,于《宁夏教育》发表教学论文《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笔名时匆);论文《校本课程刍议》收录于“光明日报社”选编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献》一书。另有多篇论文获重庆市及全国教育学会一、二等奖。
2007年,被评为云阳县首批“县级骨干教师”。
从教三十余年,相继在五所初、高级中学校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历任多校语文教研组长,组办多个文学社团及校园文学刊物。指导学生数十人次在全国及市县级作文竞赛和演讲比赛中获奖。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刘培斌
研修感悟
刘培斌/重庆市中山外国语学校
把教案当成论文去创作
“学教评一致性”,闻之也久。但以前没细读,更没深究,因林林总总所谓的教学研究或理论,给人的感觉也不过如此,久之,对新的教学法或理论也淡然了提不起兴致了。
暑期,聆听张爱军博士两天的讲析,有了初略的了解。在他的指导下,对他倡导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流程及各环节要领有了基本了解。
随着对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的不断修改,我对张博士的“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最强烈的感受是:把教案当成论文去创作。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严谨的。如“课题来源”,我们在部分教师开始均这样填写:人教部编版九上第几课。他则要求大家这样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关于“课标摘录”,我们这样写:阅读与鉴赏……他提示这样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与鉴赏】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材料的引用,要具体精确。在课堂上,他分析大家写的教案,字斟句酌,力求准确。诸多细节,一丝不苟。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艰辛的。以前的备课,绝大部分教师是东拼西凑或者照搬别人的,即使自己写教案,也往往从教学目标开始写,则目标的写作也随心所欲,几乎没有专业性,更谈不上学术性。而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在确定目标之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课标摘录、课标分析(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之后才是“学习目标”。其中每一个环节,真正要做实、做好,均需要付出太多艰辛。用他自己的话说:“写完学习目标,整个教案的工作就完成了70%。”反过来理解就是:写完后面的“教学过程”和“感悟与反思”仅占教案编写工作量的30%,大家可想而知工作量到底有多大。
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写起来确实难,费时,伤神。但是,在创写的过程中,慢慢就会体验到专业的神圣感和精神创造的成就感。在自己一次次否定原先的设计,有新的发现与突破后,内心的喜悦便潜滋暗长。我曾经两度深夜起床,记下自己的“灵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阅读与鉴赏】2的表述中有这样一句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文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重要词语”针对《沁园春 雪》这首词,哪些词句是重要的,作为教师,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如何能够准确地从文本中筛选出这些词句,教师如何表述,才能引导他们找到呢?我半夜醒来时就开始思考,多次否定自己,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将本词中的“重要词句”作了如下的界定:重要词句——内涵丰富深刻、情感充沛强烈、表达形象准确的词,在内容结构上作用突出的句子。这或许也是将教案当成论文创作的魅力驱使吧。
硬着头皮,终于把自己教学生涯中的第一篇“学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写完,自然有诸多瑕疵,切盼方家斧正完善。苦并快乐着,收获颇丰,有幸遇见,教育的苦行僧们,请一路同行。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