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重日常,视导工作明方向——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科学视导研讨活动(三〇二)
2023/6/7 11:41:15 阅读:120 发布者:
课堂教学重日常,视导工作明方向
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科学视导研讨活动
导语
课堂教学重日常,视导工作明方向。为了提高螺岭科学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学科教学管理,推动实验教学进一步优化,2023年5月23日下午,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谭振兴老师莅临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二部校区和过渡校区开展教研视导工作。螺岭赖冬华副校长和黄振虹副校长,螺岭行政服务中心王怀君副主任,以及螺岭科学科组老师全程参与。
本次视导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听课、作业检查、评课与反馈。
听课
在螺岭二部校区,谭老师走进了二年级(12)班的科学课堂,这是王智豪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的趣味科学课——《观察与比较》。王老师改进了教材预设的教学活动,设计出了两个有趣的科学关卡,唤醒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关卡一:“听声辨物”中,学生通过耳朵认真倾听物品掉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结合眼睛观察到的物品形状,将物品和对应的声音联系起来。接下来在关卡二:“食神争霸”中,学生亲身使用眼睛,嘴巴,鼻子去感受不同浓度的酱油水,发现他们的区别。最终让学生掌握使用感觉器官观察世界的方法,体会用多种感官观察的好处。
在过渡校区一楼的科学实验室,大家一起观摩了陈诗意老师执教五年级(2)班的《哪个传热快》。在陈老师的教学组织下,学生经历了“预测—设计—实验—分析—总结”这一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发现塑料、木材、金属等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热量在不同材料中的传递,课前陈老师精心准备,为每份材料涂上感温油墨。在课堂实验环节,学生熟练地使用计时器,用热水给不同材料的勺子加热,细致地观察着感温油墨的变化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最后学生以观察记录的现象作为证据,总结不同材料的传热快慢。
作业检查
两节精彩的科学实验课后,谭老师认真细致地查阅了螺岭科学组常态化实验教学资料与学科基础性、创新性作业,如:知识与能力训练,实验记录单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琳琅满目的学生项目式学习成果了。在诸如《观察生态瓶》、《制作钟摆》、《小船竞渡》、《我的塔台我做主》等趣味丰富的项目中,螺岭学子独具匠心的设计与天马行空的创意呈现在一份份项目报告书和学生作品中。螺岭科学组常态化项目式教学的丰富成果得到了谭老师的高度赞赏。
同时,谭老师也和螺岭科学组老师就作业布置的多样化方式和创新性形式进行了深度探讨,拓展了螺岭科学组教师关于课后作业的定位和视野。
评课与反馈
为进一步提升螺岭科学学科常规教学工作质量,谭老师与螺岭科学组教师进行深入交流,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三点指导建议:
01
把握课堂基本,提炼科学核心
科学学科的每一节课都离不开科学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的上层指导。谭老师强调,任何实验都是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而设计的,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教师用书和课程标准,将核心教学目标贯穿在教学中。
02
巧用词库记录,重用板书总结
在科学实验中,科学记录单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自己观察并记录下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实验结果,但是在小学科学的教育中,记录单需要考虑学情,进行更优化的设计。谭振兴老师提出,在低年段记录单的填空中,可以给出包含很多词的词库来供给学生填写,提高记录效率。同时,板书的设计目的应区别与记录单,应该方便学生归纳,用于课堂知识点的生成与总结。
03
明确方案设计,必备逻辑链条
一个好的科学课离不开一场好实验,一个好实验必然有着它的内部逻辑链条,实验的每一步应该都要经过层层设计,不仅是老师自己明白为什么,也能够让学生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当唤醒了学生自己对实验的深度思考,这个实验结论才能更深的刻入学生的脑海之中。
结语
在本次视导活动中,谭老师对螺岭科学组教师的常规课堂教学做出了独到且有力的分析,为螺岭科学教师团队起到了重要指导性作用。螺岭科学组教师将结合本次视导活动反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把新的收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上出学生更喜欢,科学味更浓的好课!
转自:“格物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