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艺术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项目化学习初探
2023/6/7 11:36:40 阅读:215 发布者: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成员徐可心老师在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时的感悟——《“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艺术课程标准下初中美术项目化学习初探》,更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2022年新课标改革以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美术课堂往往更加注重美术技能的传授,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美术更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艺术新课标中也提出“跨学科”要求,并提示“项目化学习”可以作为学习方式的选择,这是美术学科教学改革转型的重要信号。
研读完艺术课程标准发现“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很有趣的词汇,项目化学习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它也要求我们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比如《中国古代绘画巡礼》、《用线条表现》、《现代陶艺》、《戏曲美术》等,每一课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他的学科的相关核心知识。
项目化学习初体验
例如:以“纹样与服饰搭配”为主题,以“探寻民族服饰艺术与现代艺术服饰传承”为主线,本单元融合了七年级上册《中国古代绘画巡礼》、《服饰色彩艺术》、七年级下册《用线条表现》的知识点,将中国传统服饰纹样的知识点进行深度探索,从多种角度去感受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之美,让学生在深度思考与体验中实现传承与创新,以“探究-整理-总结-展示”为主线,结合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培养艺术素养。
项目化学习初设计
驱动问题:
如何设计一件袖口或者领口的纹样
中国历代悠久,文化厚重,每个民族、每个朝代都有独特的服饰纹样,这些传统纹样既记录了前人的生活风貌,也反映了前人高超的织绣技艺水平和高深的审美情趣,是璀璨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此项目式学习,丰富了学生设计纹样的方法,使学生在浅显地尝试中,初步感知纹样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感受服饰传统纹样的美感,感悟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创作富有民族特色的纹样。
在教学阶段,我设计了四个驱动任务,分别是“探究-整理-总结-展示”来进行活动,在每一个阶段锻炼学生的不同能力并期待给学生带来不同意义的收获。
第一阶段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驱动问题——如何设计一件袖口或者领口的纹样。通过问题的提出给同学们课下时间搜集各种样式的纹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会促使学生在课堂里启动已有的美术知识与生活经验完成一系列任务。
第二阶段根据同学们搜集的纹样按照朝代、色彩、民族、题材等进行分组,并且进行分享来体验古代匠人艺术的设计过程,感受纹样带来的寓意。
第三阶段学生根据驱动问题寻找关键词并进行分析解读:“设计”、“民族传统”、“纹样”、“服饰”。如:什么是纹样?纹样有哪些形式?一件漂亮纹样有什么特点?最后完成的纹样是什么样子的?运用夸张、变形、简化的表现方法去创作一个你喜欢的纹样,学习构图、纹样排列组合、色彩等技法学会创作一个简单的传统纹样。体会中国古代传统服饰造型美、纹样美,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实现审美感知素养和文化理解素养。
第四阶段“小项目,真行动,大收获!”根据前三个阶段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纹样进行制作。学生能够启动已有的美术学科知识与技能,逐步完成一件漂亮、有寓意的民族服饰纹样。教师巡视中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学生尝试、体验实践的乐趣。
项目化学习初感悟
艺术课程新课标,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体系,围绕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方面进行设计。通过这次课程设计,融合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服饰之美,了解传统纹样的寓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欣赏、发现、感知古代的匠人精神,古人通过纹样的美好寓意来表达对生活中事物的向往,学生学会通过变形、简化、夸张等多种表现手法,设计有寓意的纹样图,深刻揭示、解读、理解传统中华艺术瑰宝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服饰文化,学生从学中玩,玩中提高知识技能,激发了学生对纹样创作的热情。
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探究能力。通过鉴赏与创造,探索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的联系,增强对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认可,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转自:“陈燕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