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有效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重点在于教师需要完成从单纯传授知识到多元引领学生成长的角色转变。为此,要倡导运用好读教育类、学科专业类、人文类和时代焦点内容类书籍四种策略,帮助教师突破能力瓶颈,实现从自身“教”到学生“学”的最大效能的转化,提升师生双重核心素养,迎接教育新挑战。[1]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的专业学识、人文素养、眼界胸襟等教师内涵素养对所教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要提高教师的内涵素养,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阅读,很难真正提升教师内涵、培育教师成长。纵观古今中外的名师大家,无不是博览群书、勤于思考、敢于开拓的。而在教育领域里,优秀的教师或许有不同的成长机遇和途径,但善于阅读、热爱阅读、勤于阅读是绝大多数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教师阅读的意义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教师阅读是职业需要
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是社会优秀人才的标杆和领航员,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本身在知识和素养两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2]而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很多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进而喜欢其所受课程。腹有诗书气自华[3],教师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人格魅力,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1)跨学科能力对阅读的要求。面对国家向教师提出的“德育渗透学科教学”和“跨学科综合能力”,教师唯有围绕学科本体、课程建设、教育理论、先进文化等方面进行阅读,不断提升自我,拓展知识视野、提升人文底蕴,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将“为了自我而阅读”和“为了学生去阅读”相结合,拓展专业涉猎领域[4]、厚植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才能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搭建提问与讨论平台、推动学生高阶思维、调动学生课堂投入,真正做到提升课堂效率、效能和效益。
(2)核心素养培育对阅读的要求。面对国家向学生提出的“五育并举”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也需要不断提高,而提高的途径之一就是有效而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助力教师提升设计符合课标精神的教学方案的能力,能推动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再思考、再认识、再实践。
(3)课堂转型对阅读的要求。为改变“重灌输”、“重操练”的课堂模式,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专业类阅读和通识化博览有利于教师博采众长,提高悟性,实现转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味地照本宣科或是习题+讲解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提出的联系生活、结合情境、解决问题的要求。所以,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较高的悟性。而通过阅读和读后的反思,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领悟能力,进而在课堂上游刃有余,上出气氛活跃、内容精彩、令人回味的优质课程。
(4)学高身正对阅读的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行为的示范者。所谓“身正为范”指的就是教师本身要成为做人的楷模,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其学习氛围的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办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教师带头阅读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勤阅读、富学养、善思考、有追求的教师往往更容易称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刻意效仿的对象,在热爱阅读的老师的熏染下,学生热爱阅读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
2.教师阅读是时代需求
一个民族、一个时代需要善于阅读、热爱阅读的人们,因为创新、创造的不竭源泉和推动文化进步、科技发展的伟大动力来自于阅读、思考和实践。当今时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工作压力逐步增加,如何克服高强度、快节奏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广泛的思考。而阅读恰能使人抛开喧嚣与浮躁,沉下心来。在遇到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得灵感、寻求帮助、慰藉心灵,从而提高自身的气质修养和生活品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中提出要深入开展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研究。所以教师阅读也是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做出努力和示范。
二、教师阅读的主要方向
1.阅读教育学方面的书籍,提升育人理念、改进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阅读教育类、教学管理类书籍,既可以促进钻研提炼教学规律,又可以结合实践不断尝试改进教学。无论是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还是通俗的教学案例分析,都蕴含了教育原理和教育经验,对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能有所帮助。
2.阅读学科专业类的书籍,提升教学能力、夯实专业知识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类书籍,可以了解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学科精神;可以学习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升华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可以寻找与其他专业知识的关联,从而丰富教师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
3.阅读经典文学著作类的书籍,提升审美能力、厚植文学素养
教师远离了文学作品,就不可能有丰富的学识而只能在枯燥的概念词语中转圈子。教师语言质量的低劣,不仅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更是文学素养低下的表现。通过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可以帮助教师构筑丰富的精神世界,驾驭课堂,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4.阅读能促进与学生交流的书籍,缩小与学生间的代沟、永葆年轻的心态
为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技能。但教师的年龄往往与学生年龄相差甚远,两者间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喜好兴趣都被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因此如何缩小教师与学生间的代沟,是每一位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通过阅读孩子们阅读的书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共同语言的同时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进而提升和改进教学效果。
5.阅读各类“闲书”,拓宽视野、增强自身学养
实践表明,一位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拥有广博而丰腴知识的老师更易被学生所崇拜和接受。因此阅读并了解自己本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书籍,有利于教师拓宽视野、形成鲜明的人格个性,进而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张蕾. 教师专业化阅读提升师生双重核心素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6):111.
[2] 谭军,彭军.校地联合培养卓越教师的改革实践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
[3] 仁子. 中华千古名句[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8:182.
[4] 王惠中,徐爱霞.高师音乐教育的新思路[J].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3):116.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