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旨在课堂转型的学校研修活动中,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1]。这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多变的过程”[2],它不同于流水线上按部就班的操作,也不同于熟能生巧的重复性工作,它需要教师有理论底蕴、实践能力、应对智慧与创造精神。
一、什么是教学艺术
1.一般概述
科学是符合客观的真,艺术是发自于内心的美。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对于教学艺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人说就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技巧,有人说教学艺术是某种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也有人说教学艺术是教师的动人表演。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是不太全面的。
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了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3]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掌握真正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学艺术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普通教学行为的一种高层次的能力和素养体现,也就是依托教学行为,又通常高位于教学行为,最明显的就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通常而言,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遵循美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规律法则,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方法,善于启发诱导,发挥情感功能,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的总和,体现着教育者的扎实功底和内在素养。从狭义的角度讲,教学艺术主要指课堂教学行为和过程中的智慧与创新的亮点。
2.基本特征
教学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一种具有教育特质的高度综合的艺术,根据教学艺术的呈现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文字、
、视频资料等表现形式生动、鲜明、具体地展现给学生,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抽象而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
教学艺术具有情感性。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外的交流,不管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学生与学生,不管是知识内容学习还是作业任务探讨,都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单向和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深度对话和心理交融。
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学形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走马观花,而是一种欣赏,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让学生觉得自己并不只是一名看表演的观众,而是剧本中的一名演员,甚至是一名主演。
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育机智的体现以及教师特有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让学生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个遵循标准模式的过程,而是一次充满了奇幻和美妙的旅程。
二、教学艺术的呈现
有人说:“教学作为艺术的主要含义:一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二是遵循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教学;三是体现教师个性和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4]的确,教学艺术的呈现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但同时也包含了前期为教学过程铺垫的工作以及在教学后产生的反馈和影响等。
1.课前准备中的教学艺术
在实施教学过程之前,教学艺术体现在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设想和计划等。教学设计就是常说的“备课”,这里有很大的讲究,备课不能只备教材,还要备教学方法,更要备学生、备自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教学形态,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高中物理必修二天体运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无法直接实验时,可以通过
、视频等方式呈现,既能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情境,又能充实学生的见闻和经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考虑到整体的教学框架,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每个问题的提出以及教师引导学生的每一句话语,都要经过精心的设计,使之形成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为了上课的需要而虚构一些场景甚至是不真实的数据,也不能昙花一现只为引起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而应该贴合生活实际,回到问题本身,如果可以贯穿教学过程,并且在最后强化解决问题的作用后,与收尾一起形成前后呼应的效果,那就更加完美了。
2.课堂实施中的教学艺术
材料的选用立德树人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青少年的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在情境的引入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到德育为先的重要性。如音乐或美术鉴赏课上,挑选欣赏材料要紧紧依靠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情况,采用民族音乐、中国古代墨宝、地域丝绸艺术品鉴赏等方式,这样寄托民族深厚情感,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强化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
问题情境的引入在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很多学科提及“真实情境”,在以前“情境”的基础上强化了“真实”两个字,所以教师在选择问题及情境时,要从真实世界中选取,而高中数学课标中提到的“三会”也突出了针对“现实世界”的重要性。比如说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应用一课,摩天轮的引入是比较合适的,但是有时候仅仅为了凑好运算的数据,而导致摩天轮最低点距离地面不到2米的情况,或者转动周期不到5分钟的情况,都不太符合真实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际情况进行提前了解,有必要对数据进行微调处理,保证情境的真实性。
语言的表达广义上说,师生的交流、板书的呈现、表情动作的寓意、心理的暗示教育都在语言表达的范畴。课堂中的提问、回答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方式,而板书的呈现是可以算作是文字图象语言,表情动作是肢体语言,氛围的营造、心理的暗示则是一些无声语言。教师的语言在教学艺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把它比作照亮学生心灵的五彩阳光、指点学子遨游知识海洋的重要工具也不为过。比如,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兴趣,更可以带来激情,教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温暖,带来自信,更可以带来憧憬。如果语言处理的技巧掌握得当,的确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加高效。
总结的方式课堂总结提炼实际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为了快速点明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常常需要选择教师引领总结、学生主导总结或者是师生合作总结等方式。不管如何,让学生参与进来,结合学科及自身特点总结反思,归纳提炼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高中语文总结《将进酒》这首诗的时候,学生讨论李白在如何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代表了怎样的心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还有哪些诗人也是在类似这样的遭遇或心境下创作了类似情感的诗句。这样有利于将文本串联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与视野广度。
突发情况的处理教学过程中常有突发情况,这些事件往往不在教学设计的范围之内,没有通过提前考虑和构思,于是就需要教师及时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和素养,也称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把控课堂的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和冷静自制力和有效处置力。
3.课后指导中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后,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弥补,主要包括课后作业的布置、对学生实行课后跟踪等反馈及产生的影响。课后作业通过分层设计的方式,以目标分层,任务分层,难度分层为基本依据,既涵盖所有的知识点,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前比较提倡的是情景化作业,比如高中英语在讲述名著后,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英文名著制作读书卡片,包括书目名称,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故事脉络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更好地强化探究能力和类比思维。学生的面批是课堂外的重要反馈交流形式,学生面批除了纠正错误,往往具有个别化指导的好处,更可以作为一种和学生交流心灵的途径,教师在面批时可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的说出来,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使他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更加积极
三、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艺术
康德说:“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生命。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因为人的天赋并非自然而然自行发挥,所以一切教育皆为一门艺术。”[5]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彼此发展的交往,教师所表现出对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实施合理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品质;教学中求真、求善、求美的生活方式;在教学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机智应对、善于创造、正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综合能力;师生教学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创造的生态。
1.在精心设计中凝练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活动,教育专家指出,“教与学是统一的,但不是同一的,教师的某一活动未必能使学生必然地产生相应的活动,即所期待的学生的反应,学习不是教授的简单的反射。”[6]在这项复杂的活动面前,只有做好课前设计,才可能创造出适应学生身心自然节奏的教学,才可能营造出师生共盼的美妙课堂。
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7]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集中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过程,教学艺术的生成也常常孕育在教师课前设计的“百思奇想”中。就教学艺术的生成而言,课前设计技能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解读和预设。例如,在讲授归有光的名篇《项脊轩志》,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感受作者不事雕琢简朴真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意蕴,领悟《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氛围。如何在教学中感受归有光以书斋“项脊轩”为经线,将看似杂乱的人事有机地串联起来,同时借助“项脊轩”抒发作者的满腹悲伤。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实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可以帮助教师将教学活动还原到创作背景的原点状态,回归到教学内容的本源境地,实现深度发挥教学艺术并与学生产生发自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共情,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对生命、科学、环境等更有张力的表达。
2.在语言表达上锤炼教学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高超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障。语言具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思维的引导,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语言艺术还是教师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可见,“锤炼语言运用的技巧”[8]是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
精湛的教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把语言家的用词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密、演讲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都集于一身”。[9]语言艺术能把模糊的事理理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变为动态,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早在 17 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0]
教学语言既是教学工具,也构成教学本身。教学语言要具有教育性就应该符合教学的价值预设,即“向善、求真、趋美”。教学语言艺术能够提升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表现力,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的生命力。教师掌握其艺术精髓,是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3.在智慧教育中提炼教学艺术
对于教学智慧,雅斯贝尔斯曾深刻指出,“真正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理智认识和知识的堆积。”[11]无论是谁,若是将自己单纯地局限在认知和学习上,即使这个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他的灵魂也将是不健全的、匮乏的。的确,教育的本真意义就在于,它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升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真正的课程与课堂一定是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心灵深处的一段段刻骨铭心的故事,这种智慧的教育与教学才会有意义,才是有效的。
一位历史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内容时,基于“重回战争现场,反思战争创伤”教学立意的引领下,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拓展:老师结合自己假期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照片做成一个小视频,以此为线索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用视频营造一种真实的历史场景,在这种可视、可感的情境中带领学生去分析“何以战争”、重构“战争场景”、反思“战争结果”。这种将教师本身的经历活用做课程资源的办法符合历史学的发展规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学生或探讨日军侵华的相关原因,或认真梳理日军侵华与中国民众抗击侵略的相关史实,或体悟战争带来的创伤,在参与、体悟中形成对抗日战争的新认识,从而激发对战争与和平的反思。
一位物理老师讲授《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在课的导入环节,朱老师用西红柿和两枚铜钥匙做成的“原电池”导入,新颖富有创意,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上,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富有启发性,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能够“察言观色”,根据学情进行适时地点拨。教师语言幽默,不断地生成“小笑话”,笑声不断。教学富有节奏感,独到的设计,收效很好。
一位老师在一次高三的数学反馈训练中,一时疏忽,将一个填空题批改错了。面对这样一个情境,陈老师没有把一张张试卷改过来,而是将试卷发给同学们,并给同学们说,“老师故意将一个填空题批错了,看同学们能找出来吗?这个知识点非常重要啊!”通过这样一个“应急”的处理方式,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学习积极性也特别高。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和机智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12]可以认为,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状态,是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理想境界的显著标志。
参考文献
[1] 李闻海,张振宇. 语言教学与文化研究 上[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44.
[2] 金亚文,龙亚君. 音乐教学评价[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229.
[3] 王英奎. 学校美育[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38.
[4] 陈晓端,张立昌. 课程与教学通论[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367.
[5] 王正平. 中外教育名言新编[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26.
[6] 钟向丽,宋宏甲,王金斌.新工科背景下功能材料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114.
[7] 刘兴富,刘芳.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0:33.
[8] 王星,朱茂. 高中语文读本文章写作与修改[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2009:140.
[9] 石红. 物理课堂教学技能[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6:9.
[10] 倪三好. 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41.
[11]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学会做研究 《教育研究概论》优秀作业选 第1辑[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8.
[12] 张亚妮. 幼儿园教师实践智慧生成[M].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8:15.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