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芳 夏志芳 | “研究”型教师要克服“天花板”倾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2023/6/7 10:30:33 阅读:86 发布者:
“研究”型教师是具有很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并在某个领域可以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研究”型教师大多被评为副高、正高的职称。他们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立足学科的钻研提升,实现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跨越;另一类是立足学生的教育管理,实现由行为规范向素养培育的跨越。“研究”型教师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超越精神与创新能力,他们会对于某一事物或者某种想法持续地探究下去,不会半途而废。但也有一些“研究”型教师出现“天花板”倾向,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已经到头了,产生松懈情绪。这是需要加以克服与扭转的。
一、“研究”型教师要继续彰显辐射作用
1.对青年教师的热心带教
学校要在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一批名师支撑。没有教师的发展,就难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发展。名师从何处来?主要靠学校自己培养,靠“研究”型教师的辐射作用。他们在基础教育领域工作数十年,除个人取得优异成绩外,还要继续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无私地给广大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指导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和论文写作。
2.对课程建设的倾心引领
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涵发展,丰富学生多元化学习选择,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改进教与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型教师应发挥课程建设主心骨与掌门人的重要作用,要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与品牌课程的打造贡献力量。
3.对课堂转型的潜心创新
“研究”型教师由于教育教学成果卓著,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较大创新。为了对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产生突出的示范作用,他们要跟上课堂转型的新形势,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上做出新成绩。
二、“研究“型教师要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1.要超越就要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师是一份平凡的事业,在平凡的事业上造就不平凡的结果,重要的是潜心教育,无私奉献。“研究”型教师的一路走来,无论是教学工作的呕心沥血,还是教育科研的含辛茹苦,还是带教青年教师的无微不至,靠的是无私奉献精神。今后,他们要继续超越,仍然要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这种精神不仅是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而且也可以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树立榜样。
2.要超越就要追求专业发展新目标
“追求”的意思是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与事业追求。尤其是已经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更要为自己确立为之而努力的新目标,这样才有继续前进的方向。这是因为学海无涯,“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再好的教师也会发现自己尚存的不足,所以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发展目标,是“研究”型教师自我超越的重要策略。只有不断用新目标激励自己,才能在学科教学领域里获得突破性研究成果,才能在有效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探索中,引导学生不断取得优异成绩。
3.要超越就要与时俱进永不停步
为实现自我超越,“研究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要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虽然他们已经在学科专业领域赢得了成就,但是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仍然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例如,深入理解“大概念教学”“大单元设计”“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综合课程开发”等新要求,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努力挖掘学科内涵,实现课堂转型的新进展。作为“研究”型教师应具备丰厚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学科内容知识要不断更新,而且要拓宽视野,涉猎更多的相关知识,如心理学、认知科学、教育社会学、信息技术学等等。“学然后知不足”,教师只有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知识,才能践行教育的使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在教育领域永攀高峰。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