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大单元教学的演进、困境与路径┃大单元教学

2023/6/7 10:18:15  阅读:1363 发布者:

大单元教学的演进、困境与路径

唐辉 何俊 王光

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

   要:大单元教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从单元教学的萌芽到“大单元教学”概念的提出,各国教育家经过漫长的思考,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教学理论的内涵。如今,我国的大单元教学在公开课上“生生不息”,却鲜少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主要原因在于认知不足、路径缺失和价值匮乏。本文针对这一现实困境,着重阐述实施大单元教学的现实路径,即组建共同体团队、构建六步教学法范式,促使大单元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教学路径;任务群;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唐辉,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何俊,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王光,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

如今,大单元教学方兴未艾,在公开课上被各科名师精彩演绎。然而,在日常教学的课堂上,大单元教学仍然是“芳踪难觅”。为了助推大单元教学扎实落地,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梳理大单元教学的发展脉络,明确大单元教学的内在要义、行动路径。

一、大单元教学的历史演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比利时教育家德克乐利在布鲁塞尔的学校中推行以“整体化”和“兴趣中心”为原则的“德克乐利教学法”,打破了分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这是单元教学思想的萌芽。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单元教学的模式,其基本流程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后来,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在此基础上开创了“设计教学法”,主张“学习大单元”,即取消分科学习和教材,不设置固定的课程内容,强调用一系列学习方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193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莫里逊提出了“五步单元教学法”,即“探索——提示——自学——系统化——复述”,让学生在几天或一周时间内学习教材上某个专题或解决一个问题。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大单元教学的研究逐渐具体化,从大教育角度逐渐进入学科范围。2016年,阿德尔卡里姆和阿布亚达两位学者,提出了数学学科单元教学方式,推动了大单元教学在数学学科的发展。

五四运动以后,单元教学传入我国。梁启超在其倡议的“分组比较”教学法中提出“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组地讲”的教学观点,强调教科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1923年,教育部颁发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自此,我国单元型教材诞生。19321935年,夏丐尊、叶圣陶编著了《国文百八课》,标志着以单元教学为手段的授课方式正式形成。2015年,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是教学中环环相扣的四个环节”,并详细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意义及要素。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与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明确“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要求,切实推进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关注小课题研究公众号免费查阅更多专题资料。

最初,我国的大单元教学主要在语文学科展开。教材按单元编写、教师按单元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后来,语文单元教学的成功经验逐渐辐射到了其他学科。目前,大单元教学已经由单科教学走向了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段的综合设计与实施阶段。

二、大单元教学的现实困境

大单元教学在公开课上“生生不息”,在日常教学中却“奄奄一息”。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认知不足。大多数一线教师缺乏对大单元教学的整体认识。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停留在探讨大单元设计的内涵、价值和类型等学术层面。一些教师对“单元”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仅指教材单元或教学单元,没有将教学单元转变为学习单元、素养单元的意识。为此,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更新自我认知,认识到大单元教学须以单元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2.路径缺失。在实践层面,多数教师仅在公开课前进行点状研究,参考国外基于大概念的课程设计经验,或者围绕部分教材单元设计案例,并没有形成系统、清晰、具体的操作路径。同时,在借鉴过程中,不少教师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只是将操作流程生搬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上,无视真实的校情和学情,造成了“教”与“学”的脱节。为此,教师需要从实践操作层面大胆革新,梳理从原有的单元教学到大单元教学转变的操作路径。

3.价值匮乏。公开课上呈现出的精彩片段,其实是教师团队反复打磨、字斟句酌的结果,未必适合“单兵作战”的日常教学,因而缺少普遍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减损了大单元教学应有的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需要从反思及理论建构层面总结得失,优化与学情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范式,使大单元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欢迎点击加入视频课程手把手教你做课题写论文。

三、大单元教学走向日常的行动路径

(一)自上而下,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学段的共同体团队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为了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校应多措并举,增强教学合力,为大单元教学的推广、铺开奠定基础。

1. 专家领航,明确体系。

学校可以牵头,邀请大学教授、学者、专家等进行理论指导,在校内构建纵横交错的研修组织,以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为横轴,以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为纵轴,形成以教科室为研究中心的伞状大单元教学研修共生体。

2. 平台优化,激活机制。

学校从组织形式上要确保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风向标正确,利用集体备课、年级教研、跨学科教研等平台,专设“大单元教学”主题,通过学习先进理论及优秀学校经验、彼此交流互鉴以获取实施大单元教学的切实方法,从其他学科及学科之外的资源中获取推进教学的灵感和巧思。为了避免教师因噎废食、裹足不前,学校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取得和优化大单元教学成果。

3. 分工负责,共享资源。

学校要对共同体研修团队教师进行大单元研课分工,便于整合和融通校内外以及各学科、各学段教学资源,落实互学、互促、共享、共创的教研理念,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二)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构建六步教学法范式

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之前应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设计教学。

1. 聚焦核心素养,定位育人目标。

确定育人目标时,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把自己变为全科教师,关注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在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只有将“聚焦核心素养”的高阶认知作为前提,教师才能精准定位育人目标。同时,教师还要深入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对应的单元要素,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和素养,结合该年段其他学科相关教学内容,综合考量,确定适合班情、学情的大单元教学目标。

2. 围绕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

大单元教学内容往往多而杂。为了使其杂而不乱,教师需要围绕教学目标,整理和提炼课本中已有的教学资源,筛选和重构其他学科的资源、课外资源。重组内容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依托教材现有的单元,优化设计大单元。教师先聚焦核心素养提炼大概念,再根据大概念设计教学目标,重新编排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时和授课顺序,必要时引入其他学习资源,与原有教材资源组成新的学习板块。第二种是自主开发大单元。教师基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凝练大单元教学主题,根据主题确定目标,再从目标中提取大概念,围绕大概念重构或创造逐级递进、模块清晰的教学内容。

3. 遵循认知规律,制定课时计划。

大单元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结构化统整和改造。教师只有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划分课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素养提升。一般来说,一个单元模块由13个课时来支撑,有时加入为期半天或一天的活动课程。模块内容涵盖整体感知、深入探究、表达交流、综合实践、创造性产出、成果展示等方面。在制定课时计划时,教师要依据学情,指向素养提升的目标,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地施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其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安排12个课时带领学生进行创造性产出并给出指导建议。

4.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动力。

教师要构建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实践空间中深入探究、深化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自己学习、成长相关的现实问题。学习情境的构建可以从日常生活、学科体验、跨学科学习三个维度来创设:日常生活的情境包括学生经常置身的空间。在这些空间之中,学生基于兴趣,发展与学习、休闲、娱乐等相关的生活经验,通过郊外春游、参观博物馆等情境增强学习的驱动力。学科体验情境往往融入了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学习资源,进一步畅通课堂与生活的渠道,如美术学科中的“美术馆奇妙夜”情境、历史学科中的“回到1919年的北京街头”等情境。跨学科学习情境至少联系两种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旨在突破学科壁垒、丰富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学习过程中融通各类知识,促进知识体系化和思维结构化,如融合历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因素的“重游《清明上河图》”情境和融合语文、历史、地理学科因素的“跟随苏东坡游历中国”情境。

5. 以“大问题”引领,用“小任务”驱动。

大问题好比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激活任务的“钥匙”。解决大问题,需要教师把相应的“解法”拆分成具有层次性、关联性、逻辑性的小任务,以任务群带领学生遵循“闻道—循道—得道”的路径,促进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有位教师设置“你认为谁是自然界最可爱的生灵”这一大问题,落实“可爱生灵评选活动”大任务,再将其分解为阅读欣赏、制作排行榜、春游地推荐、寻找最可爱的生灵、写文推荐等小任务,给予学生审美熏陶、自然启迪和阅读训练,充盈了学生的心灵世界。

6. 多元成果评价,促进素养发展。

评价是衡量学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它反馈了学生在多元情境、多种实践、多方交流之中的表现。不同学段的评价标准各有侧重。以跨学科学习的评价为例,低段侧重评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喜欢观察、提问,是否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中段侧重评价学生的学习顺序与方法,衡量学生的提问水平,观察学生是否能用思维导图简单地设计活动,记录学生交流的频率,评估学生交流的质量,关注学生搜集及整理资源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程度。高段侧重评价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利用调查、访谈等记录真实生活;积极探究、解决问题;记录探究的过程及结论,撰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发表主题演讲,流畅地表达感受和观点;能与同学友好交流,合作撰写活动计划、方案与活动总结。

本文来源:四川教育 2023,(10),18-19+43

转自:“小课题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