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单元教学“不是什么”
要为大单元教学下一个比较确切清晰的定义,可以先厘清大单元教学“不是什么”。
1. 大单元教学不是相对于教材单元而言容量更大一些的单元教学
仅仅是容量大了,不过是相关的学习内容增加了,可能会多积累一些相似的经验,技能操练的频次增加了,练习的熟练度提高了,但不一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程序性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对事物或主题的规律性认知来解决相关的复杂问题。比如,在语文教材单元教学中,根据课文的特点拓展相关主题的文本或文章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甚至拓展整本书阅读,并非大单元教学。
2. 大单元教学不是以知识和技能学习为终点的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肯定会同样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知识和技能是概念性理解的基础,是形成可迁移性认知的保障。但是,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超越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这一概念在大单元教学中居于很重要的地位,但不是聚焦于传统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而是聚焦于概念性理解和运用。
3. 大单元教学不是一定要突破学科范畴的融合性课程教学
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融合性课程等,都是大单元教学可借鉴的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但它们不是一回事,每个学科都有属于学科自身内部的大单元教学。
02
大单元开发和设计路径
大单元教学的开发和设计,有两种不同的路径:
1. 采用教材现有单元
以教材现成的单元为依托,进行大单元的开发和设计,一般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1)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和内容;
(2)根据单元目标和内容提炼大单元的大概念;
(3)根据大概念对单元目标和内容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明确大概念引领下的学习目标;
(4)根据大概念确定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根据目标和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
(6)分解子任务,根据子任务开发、整合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撑,包括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能够时时对照成功标准进行行动和目标关管理,进行自我监测;
(7)进行学习评价,判断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复盘反思。
2.自主开发
学校、年级或个体教师根据育人目标的需要,不依托现成的教材,自主开发的大单元。这样的大单元开发和设计,一般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
(1)甄选大单元主题(一般结合学生学习成长的环境和需要,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四个领域中生发);
(2)确定大单元的学习目标;
(3)根据学习目标提炼大单元的大概念;
(4)根据大概念确定要研究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5)根据目标和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对大概念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就是从概念性理解上落实学习目标的过程);
(6)分解子任务,根据子任务提供学习支撑,包括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让学生能够时时对照成功标准进行行动和目标关管理,进行自我监测;
(7)进行学习评价,判断大概念的理解程度,复盘反思。
03
大单元设计的内涵理解
——大概念、情境创设、任务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结构化的逆向教学设计。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也是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的结构化,是基于核心素养,在大概念统领下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核心学习任务,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大单元设计的系统整体规划,一要基于课标和单元目标,确定学习主题,提炼大概念。大单元内容包括教材内容,教材分为自然单元和重组单元,当下更合适的是自然单元,以教材为主,但要超越教材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定位,指向深度理解。二要基于学情分析,现在太多的大单元设计对学情研究不够,对“人”研究不够。最后,确定大单元目标和达成评价。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三章有一个小节,标题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书中认为,教学设计要关注“明确且有价值的智力因素”,也就是“大概念”和“核心任务”。“通过划分重点学习内容,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大概念作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发挥着‘概念魔术贴’的作用,它们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整合,并使之在大脑中得以巩固。接下来的挑战是确定少数几个大概念,并围绕它们进行精心设计……”“什么样的内容才称得上是大概念呢?温和威金斯(Wynn&Wiggins,1997)认为,能称为大概念的都是‘因为它们能够强有力地解释现象,提供了对科学的综合考察’。”“在研究领域中,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大概念并不只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大’。它必须具备教学的能力;它必须能够使学习者明白需要提前掌握哪些内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大概念有助于使新的、不熟悉的概念看起来更熟悉。因此,大概念不只是另一个事实或者一个模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个概念性的工具,用于强化思维,连接不同的知识片段,使学生具备应用和迁移的能力。”
书中指出,大概念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体现——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或者一个问题。但是又指出,在教学中,大概念如何表达,方式选择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学习者所达到的理解来架构大概念”。在后面的案例中,作者展示的大概念架构方式,是“一个句子”,而且是表达观点/观念的判断句。
大单元一定要立足于课程整体理念和思维。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是一个完整的目标导向的学习体验,因此,大单元是实现素养目标的一种课程理念和实施模式。
我们来看一个大单元设计的思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结合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实践领域的目标要求,本单元的重点读写训练目标可表述如下:
学生将知道(K):1.很多故事内容都是想象的成果。2.运用想象可以创作出吸引人的故事。3.不同的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心情,表达同一种心情的词语可以有很多个。
学生将理解(U):创编故事时大胆想象,可以让故事更有趣、更生动。
学生将能够(D):1.说出课文中最吸引自己的内容。2.展开想象,创编有意思的故事。3.积累更多表示生气、高兴、难过三种心情的多个词语。4.写好三面包围和全包围的字。
在上述读写训练目标中,积累词语,是为表达服务,因此,这个单元最根本的学习目标,是聚焦于词语积累与内容表达。即通过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任务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想象可以创造奇妙的世界。儿童故事和童话离不开想象,大胆的想象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
教材为达成这一概念性理解提供的主题情境,也就是学习境遇,是有关“童趣”主题的。基于这样的学习境遇,促成大概念理解的核心任务可以设计为:“我笔绘我心”班级童话大王评选(第二期)——看图写故事。
核心任务说明:通过单元课文的阅读和交流,联结学生日常生活中天马行空的想象经历,懂得故事的吸引力离不开大胆想象,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运用想象,在心中创造出奇妙的世界。在阅读和交流中丰富语言和语言经验积累,尤其是表达心情的词语积累和运用。根据提示或者自主构思、想象,写一篇自己心中的童话故事,参加第二期的班级故事大王评选。
任务要求:1.在阅读课文时积极参与想象,分享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情景,并写下来或有情有趣地说出来。2.用上自己积累的词语。3.根据《语文园地四》写话要求想象创编,也可自行创编故事。4.大胆想象,写出趣味,让自己的故事充满吸引力。
最佳童话评选标准:1.语句通顺,表达清楚。2.想象丰富,故事有趣。3.用上3-5个本单元所积累的词语。4.字迹工整。
为了完成这一核心任务并达成概念性理解,我们将核心任务分解为以下三大子任务:
子任务一:走近想象的世界。
任务说明:这一子任务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习“识字加油站”,在识字的基础上,进行话题交流:在玩玩具时,哪些想象让玩耍更有意思,更快乐。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想象就在自己的生活里,想象让生活和游戏充满了乐趣。第二个环节,回顾上学期学习的《雾在哪里》《雪孩子》等故事,说说这些喜欢这些故事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是大胆想象创造出了这些有趣的故事。第三个环节发布核心任务,明确完成核心任务要做一些什么事情和成功标准。
子任务二:探秘故事中的想象。
任务说明:这一子任务主要借助课文中的想象,激活学生的想象,体验想象和创造的乐趣。通过课文的阅读思考和交流分享,发现故事中多姿多彩的想象,感受想象的有趣,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丰富课文故事内容,体验想象带来的成就感。
这一子任务实施流程设计如下:
1.自主阅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从五篇课文(包括《手影戏》)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跟大家分享喜欢的理由,并用自己的方式展示从喜欢的故事中积累的5个词语和两个句子。
2.学习课文,多角度感受想象、实践想象、分享想象的成果。每篇课文学习要点如下:
(1)走进“草丛里的童话”——感受想象的有趣:朗读赏析《我是一只小虫子》与《手影戏》初步感受想象的神奇。
(2)走进“五彩的童话”——在想象中仿写:学习《彩色的梦》一课,仿照第2、3自然段,展开想象,仿写段落。
(3)走进“枫树上的童话”——在想象中改写:学习《枫树上的喜鹊》,仿照课文,展开想象,改写课文段落。
(4)走进“沙滩上的童话”——在想象中创写:学习《沙滩上的童话》,根据给出的词语和提示,创编故事。
结合课文学习任务,整合“字词句运用”,丰富词语和句式积累。
3.围绕“想象”梳理课文学习的收获,主要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分享从故事和自己的创编中感受到的想象的乐趣。
子任务三:创编想象的故事。
任务说明:这是完成核心任务成果的语文实践活动。首先结合课文学习完成《语文园地四》的故事创编任务,或自主构思创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把自己创编的童话故事读给家里人听,根据建议修改;然后举行班级童话大王评选;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编辑班级童话故事集或策划一期童话大王主题板报。
核心任务的设计和子任务的分解,就是要让学生从一个个零散的事实联系中,一步步地理解这个大概念,并用自己的创意表达来验证和回应这个大概念。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