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二年级的老师将“写话”的教学设计和学生作品分享在微信群里,有“老先生”在审读之后,语重心长地指出,这位老师的设计和学生作品“超标”了,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目标定位的忽视,并督促这位教师多学习学习课程标准。
我反对“老先生”的“正确”观点,支持这位老师的“超标”设计,赞赏学生的“超标”作品。
为什么呢?
一是我一直不大认可课程标准将一二年级的书面表达定义为“写话”。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定位。什么叫“写话”呢?“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种意思:名词,说出来的能够表达思想的声音,或者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动词,说、谈。“写话”这个概念中,“话”应该是第一种意思。“写话”就是将说出来的声音用文字记录下来,简言之,就是把要说的话写下来。“要说的话”,当然是指为了达成一定表达目的的话,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还可以是长篇大论。不过,我们语文教学语境下的“写话”,特指的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几句话”。据说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书面表达做这样的定位,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字词积累和运用的局限性,是想学生之所想的负责任之举。我承认,由于认知和语言材料积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少话题学生可能只能用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想。但这并不是说,学生只满足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或者经过适切的引导也只能用几句话来表达。实际上,如果是故事性的话题,越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越有表达的欲望和创意。真正顺应学生心理和语言发展需要的书面表达,是“写故事”而不是“写话”——如果不是故事性的话题,为了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写话”最好直接改为“习作”或“写作”(从学表达的角度用“习作”而不用“写作”,其实也是过于“小心翼翼”的表现,从培养读者意识和责任意识看,“写作”更合适。或者,直接使用“作文”概念。)
二是“写话”概念不是促进了学生的表达和思维的发展,而是弱化了学生的表达和思维的发展。
既然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就是喜欢富有创意的故事或者尽情地表达想法,那么,就应该给他们训练和展示的“舞台”,教师要做的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表达的连贯性、用词造句的规范性等。实践证明,当课堂上不局限于“写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故事”,而且能写出“精彩的故事”。
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的“字词句运用”中有这样的练习:你有过下面这些心情吗?说一说,写一写。心情一定来自于具体经历的事情、情境,也就是有故事发生。写故事中的心情,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写话”,分明就是看图编写一个童话故事。当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写故事”时,学生们兴趣满满,一个个写得“酣畅淋漓”。
下面分别是王宇彤、曹萱洋、李铂翰三位同学的童话故事。
三是将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的比较,同样可以反映出我们对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不信任”。目标定位过低,肯定不利于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的发展。
先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描述: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4.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再来看看《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K-12(英语)》一年级的写作标准:
1.围绕某本书进行写作时,撰写评论说明该书的主题或名称,发表意见、提出理据并给出结论。
2.撰写信息/说明性文本,指明主题、提出与主题相关的事实并给出结论。
3.撰写记叙文,叙述两件或多件连续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细节,使用时间词语说明事件发生的顺序并给出最终结果。
6.在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下, 使用一系列可用于写作和发表作文的数字工具,包括与同学合作。
7.参与共同研究和写作项目(比如:了解关于某一主题的“方法指导”,运用书中内容写出一系列步骤)。
两相比较,从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在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真的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我很愿意看到有更多的老师,真正能够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出发,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在夯实学生字词基础的同时,大胆地“超标”。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