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目标定位,学生位置:《小壁虎借尾巴》听课思考
2023/6/6 17:50:18 阅读:112 发布者:
现在教六年级,与一年级的课堂越来越疏离了,看着小小的“萌娃”们有时心里怯怯的。听课时,常常假想,假如我是站在台上的老师会怎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理,是因为第一次带一年级时,自己刚刚踏上讲台,非常青涩,面对课堂和学生的各种状况常常不知所措。不过六年后,再走进一年级的课堂,听《小壁虎借尾巴》竟然也能有不少自己的想法,这一点自己内心非常雀跃,看来教育确实和经验的积淀不可分离呢。当然,这些想法不见得对,毕竟只是“看客”的身份来评论,只能算作一种思考或者自我反思吧。
首先,这是一堂基础很扎实,环节很清晰的课。
本课循着导入——学习猜字法——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字练习几个板块展开,环节明晰。
导入环节学生先交流了认识新字的方法,练习了看图猜字的方法,然后一起朗读了一首与壁虎相关的儿歌,最后导入了课题《小壁虎借尾巴》。
学习猜字法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耗时最长的板块。该板块中老师先带领孩子从课文1-2自然段中总结出了猜字读音和意义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利用形声字的特点”、“练习生活”、“看插图”,之后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在后面的自然段中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前面总结的方法来认识它们。
猜字结束后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以“小壁虎爬到了哪里?它都向谁借尾巴?结果怎么样”的问题为抓手,让孩子们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最后写字环节,从基本按照读帖——练写——评价这样的步骤来安排学习的。
不难看出这一堂课紧紧抓住了低年级识字、写字、朗读等基本语文素养,基础非常扎实。这应该是一堂课最重要的要求,不管一节课是什么样的样态,落实语文的素养应该是最基础的要求。这对于入职一年的授课老师来说是不容易的。记得我自己刚带一年级的时候是常常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一节课做了很多事,最后却有时丢了语文课的基础,课堂上的孩子应该脑子里也是一团麻线吧。
在此基础上,作为一个听课者,我也有很多想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在我的教学中需要自省的。
第一,这堂课在大单元设计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是否落实了大概念?
本单元的大概念是“了解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可以给人类带来启发和帮助”、“借助合适的阅读策略(借助图画阅读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对文章深入理解可以帮我们读好对话”。核心任务是《神奇的动物王国》戏剧展演。我们不对大概念及核心任务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就现在的设计而言,显然这样一堂课并没有为实现大概念的理解助力。作为听者而言,我感觉这堂课与大单元设计几乎是剥离的,这也是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常犯的错误,大单元设计完了,课还是按照常规样貌进行,这其实对于师生都会是加重负担的。
听课中,我们在思考既然核心任务是戏剧展演,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核心任务让孩子们演一演,因为“小壁虎借尾巴”本身就有很强的故事性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不懂的字,也就产生了真实的学习需求,然后这时候再一起探讨猜字方法也许会更有意义,也可能会有趣的多。
第二,我们总结的方法真的有用吗?
这节课孩子们总结的方法是猜字的读音,其实我觉得除了“形声字”可以帮助孩子们推断字音以外,剩下的方法其实是很难的。比如不认识“燕子”,我们其实很难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者看书上的图(毕竟图不是画在词语后面的)读出这个词语的读音的,意义的话可能还可以推测,所以我们在教给孩子前要想明白我们这个猜字法到底是针对读音,还是针对意义,因为猜出这两者的方法其实是不同的。而且实践过程中让孩子们往回对应方法,这个练习其实是有点生硬的。学生到底是怎么认识的,真的是借助这些方法吗,有没有故意对应,迎合老师之嫌呢,我想应该是有的。正如评课时李伟老师所说的,我们教给孩子方法并让孩子运用的动机是很好的,但不能过了,否则就显得过于僵化了。
第三,教学是以进度为主,还是学生的生成为主?
这是我从教很多年里,一直在经历的一种矛盾。我们发现刚刚站在课堂里的教师,常常以完成自己的进度为成功标准的,但这样的弊端就是我们的注意力会过分地放在自己的设计和时间规划上,这时候,我们很难听到学生的发言。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精彩的瞬间被过滤掉了。比如,在导入环节学生读儿歌时,有这样一句话“小壁虎,长尾巴”,老师问孩子的理解,有一个小男孩说“老师我觉得,不只是读‘cháng‘尾巴也可以读’zhǎng’呢!” 老师对此的回应是应该是‘cháng‘尾巴。其实这多少是可惜的,因为这个孩子的发现其实是有很大的教育价值的。从生物方面来说,小壁虎确实会长(’zhǎng’)尾巴,而且还能断后再长,这也正是这篇课文最后要告诉孩子的一个知识。从语言方面来说,这也是多音字,而且两个读音都被孩子发现了。相信如果这时候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想法,应该会很有成就感。再比如,在学习“墙壁”时,有一个孩子的发言是这样的“墙和壁都有土,应该是石头的意思。”对此,老师回应了前面的部分,显然这应该是备课时被预设的部分。但是后者,显然是不对的,但其中又包含着文化的内容,孩子可能没有见过土做的墙,所以说是石头的意思,这个我们可以给到历史的一些补充,可能对于后期学生的字族及字义的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只有我们真的愿意将学生的生成,而不是备课的教案作为教学的依据时,我们才能向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迈进一部。当然,旁观者清,当我自己真正站在课堂上时,也不一定比别人上的更好,但当我们观察到了这些现象并以此警醒自己的课堂时,其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四,文本完全为识字服务是对的吗?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个以动物科学知识为依托的小童话,相信此类文本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应该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在这堂课上,我们把它作为了练习“猜字法”的一个工具,整个文本被完全割裂开来,故事被放在了一边,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识字。当然,本课做的很好的一点是,并没有孤立的认字,也放在了文本中,毕竟语境是有利于汉字的识记和理解的。但是,我们将识字放在了最核心的位置,这样的做法我觉得是值得商榷的,毕竟我们识字的目的是读懂文本,抛开故事本身,抛开天然的吸引力,还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不管我们要训练什么语文技能,我觉得应该要在保护文本完整性的基础上进行,不然学会阅读将变成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
品评一节课,我觉得自己还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上面提出的很多问题,也只是自己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看法,当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自省自查的过程,也许唯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些,所以记下这些听课感想,希望自己从别人身上汲取进步的力量吧。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