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一下第八单元:猜字与读懂课文等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教与学如何落实

2023/6/6 17:44:43  阅读:94 发布者:

1

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有两篇课文没有全文注音,分别是《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为什么没有全文注音呢?两课的课后练习题就告诉了我们。《咕咚》一文的课后第一个练习题是“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小壁虎借尾巴》的课后第一题是“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才出来的”。

作为教师,看到这两篇课文的不全文注音的呈现方式和课后相关的练习题,应该马上想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联想到,一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小蜗牛》也是没有全文注音的,课后的两个思考题都与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密切联系——

那么,上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与本学期最后两篇课文在编排意图上,有什么样的关联性呢?这是教师在进行目标定位和学习内容选择、活动安排时,必须要考虑的。这就是我们强调的教材运用和课程实施的整体意识、关联意识和发展意识的体现。

其次应该思考,教材最后两篇课文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其目标意图到底是什么。让学生自己“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这是让学生运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其是识字单元中习得和积累的识字方法,帮助学生自主识字。也就是说,这两篇课文既是帮助学生“梳理和积累”识字方法的,又是用来检验学生灵活运用能力的。

其三还要想明白,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与读懂课文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尤其是在单元整体意识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包括学习时间分配是如何体现两者之间关系的。

2

接下来,我们针对上面的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联想到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对教材相关学习内容的编排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中能够“瞻前顾后”,帮助学生从学的角度建立新知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同时,在这样的联系中,教师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这些相关课程内容的学习价值,为准确定位当下的学习目标打下基础。上册第八单元的《小蜗牛》,主要是学习一种常用的“猜字”方法——对照插图,帮助自己识字和阅读。这是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识字方法,提升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到了学习下册第八单元的时候,学生已经经历了四个识字单元的学习,比较充分地掌握了汉字的构字规律,领悟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应该能够借助汉字构字规律来自主识字,且识字的方法也有了更多的积累(借助汉字构字规律、借助插图、查字典、请教别人等等)。所以,学习《咕咚》《小壁虎借尾巴》,“猜猜它们的读音和意思”,并不是胡乱地“猜”,而是迁移方法、技能和理解的“解决问题”。这个单元的“猜字”,与上册第八单元《小蜗牛》一课的“猜字”相比,除了方法的运用,还有检测和评价学生识字能力的价值。

的确,教师必须明白,这个单元之所以将《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以全文大部分字不注音的方式呈现,不是学新的识字方法,而是巩固学生已经运用过的识字方法,是给学生以实践运用的舞台,是促进学生能够将方法、技能、理解经由这两篇课文的实践迁移到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所以,教学时,可以先回顾已经运用过的识字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到课文阅读识字中,以体验灵活迁移运用带来的成就感。至于《咕咚》一课提出只需要“猜猜它们的读音”,而《小壁虎借尾巴》还提出了猜猜“意思”,可以看成是“层次递进”,但不应该认为这种的递进是必需的,因为汉字音形义本就是一体化的,占大多数的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学生早就掌握了。

有了上面的分析,教师就应该知道,“猜字”并不是单元学习的重点,而是为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奠定基础,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通过自主识字是怎样自然而然地促进自己读懂课文的。单元学习的重点,还应该放在学习如何借助图画读懂课文和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上,同时感受阅读科普童话的快乐,发展阅读更多科普童话的兴趣。教师可以安排从读好到讲好科普童话的读书实践活动,读和讲都以“懂”——推断理解为基本追求,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到科普童话的特点,才能学会怎么读科普童话。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