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与设计一
文/杨瑞霞
文本教学解读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课文很简洁,一共55个字,五句话,就把故事的起因和经过说清楚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虽是古文,但结合注释,还是好懂的。
课文的第一句话“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是总起句,介绍了本文的主人公及其性格特点,注释中解释“惠”同“慧”,既然如此,为何古人用“惠”不用“慧”呢?《说文解字》中对“惠”的解释是“仁也”,仁可以理解为仁爱、仁慈、仁厚,如此理解,杨氏子的性格特点就立体形象了:梁国的杨氏子九岁,小孩聪明、仁厚,有礼貌。
课文的第二句话“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注释中解释“诣”是拜访,《说文解字》中对“诣”的解释是“候至也”,即因问候而到访,既然是问候,那杨氏的家世应该很显赫,并且与孔君平应该是世交,否则也不会“父不在,乃呼儿出”,这两家人应该是老交情。
课文的第三句话“为设果,果有杨梅”为后面故事的高潮埋下了伏笔。杨氏子为了招待孔君平,特意为他准备了各种水果,这些水果里有杨梅。从“果有杨梅”中可以推测出,“为设果”至少设了两种以上的水果,杨梅乃其中之一。从这句话中还可以看出杨氏子虽然年幼,但是知道待客礼数,家里来了客人,要为客人准备茶饮、水果,热情招待。甚聪惠。
课文的第四句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是孔君平和杨氏子之间的对话。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孔君平看见水果里有杨梅,瞬间想到了这跟杨氏子的姓氏是一个字,为了逗孩子玩,便跟杨氏子逗趣地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如果是普通的小孩,或许只是点点头或者答应一声,但是杨氏子却听出了言外之意,即我姓“杨”,杨梅也姓“杨”,所以杨梅就是我们家的水果。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甚聪惠。
课文的第五句话“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回应——你用我的姓氏开玩笑,我也拿你的姓氏做文章——我可从来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哦,我从“未闻”中能够听出杨氏子的言语很得体,既不卑不亢的“回敬”了孔君平,又不失礼节。甚聪惠。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没有告诉我们结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延伸开去,进一步潜入文本,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展开想象,交流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何反应;也可以就此提出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交代结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
根据上述文本教学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识“诣、禽”等2个生字,会写“梁、诣”等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在朗读中感受小古文的韵律和节奏。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体现杨氏子聪惠的故事内容。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 通读古文,了解大意
一、揭示课题,联结自己的姓氏,说说获取的信息。
二、诵读古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小古文,教师巡视倾听,纠正错误读音。
2.指名诵读小古文,提示易错读音,如“梁”、“诣”、“禽”,并指导书写。
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1.自由诵读,借助注释,疏通大意。
2.根据理解,读出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设计意图:课后第一题明确了本课的朗读目标,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适当停顿,这与把握课文大意密不可分,教学时,要把了解课文大意和读出适当停顿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后,围绕孔君平和杨氏子这两个人物说说课文大意。交流故事大意后,再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根据理解,划分并朗读句中停顿。】
板块二 多种方法,读懂故事
一、感知人物特点,聚焦总起句。
1.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聚焦“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二、品读具体语句,理解“聪惠”。
1.根据注释,提出质疑。
(1)根据注释,提出质疑。(既然“惠”同“慧”,为何古人用“惠”不用“慧”)
(2)出示《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惠”的意思。(仁也,可组成:仁爱、仁慈)
(3)用现代汉语说说“聪惠”是指什么。(聪明、仁爱、有礼貌)
2.品读具体语句,感悟“聪惠”。
(1)自读自悟,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子的“聪惠”,请你圈画出关键词句。
预设: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文中说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惠”。“惠”,尝被直接解释为“同‘慧’”,“聪惠”也常常直接被转释成“聪慧”。那么为何不直接写成“聪慧”呢?“惠”和“慧”究竟有没有区别呢?答案是有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惠,仁也”,也就是说,“惠”比“慧”多了一层意思,即仁慈、仁爱,如此一来,九岁的杨氏子的性格特点也就丰满了,他不但聪明,而且仁慈,那么一个九岁的孩子的仁慈表现在哪里呢?进而推测表现在懂礼数、有礼貌等行为上吧,如此一解释,全文也就通达了。】
板块三 了解出处,拓展阅读
一、结合注释,了解出处。
1.根据注释①,了解本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2.补充资料,简单介绍《世说新语·言语》
二、联系主题,拓展阅读。
1.关于“待人接客”的小古文,《世说新语》中还有一篇,名为《陈太丘与友期行》,出示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自读自悟,交流感受。
(1)用自己的话说说小古文的大意。
(2)结合小古文中具体语句,说说陈元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从“这一篇”到“这本书”,从学习小古文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这是这节语文课的最大价值。】
解读与设计二
文/李竹平
文本教学解读
文言短文《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集。《杨氏之子》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一个九岁男孩机智应对客人的故事。故事通过小男孩待客之举和与客人的对话,将小男孩的“甚聪惠”描写得惟妙惟肖。
统编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就选编了文言文,以后每册教材中都选编有篇幅短小的文言文。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经验,对照注释自主读懂故事内容并不困难,阅读的重点是抓住相关描写,体会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全文五句,为总分结构。第一句总起,关键词——“甚聪惠”,以下四句均围绕“甚聪惠”展开。第二句交代事情的起因——孔君平要拜见杨氏子之父,父亲不在家,“乃呼儿出”。从前后句子承接关系来看,应该是孔君平要见杨家九岁的孩子,而不是家中其他人“乃呼儿出”。这就有可能孔君平是熟悉杨氏子并知道他“甚聪惠”。第三句中,“为设果”三个字,让杨氏子一出场就给人待客礼周的印象,看来“甚聪惠”是有根有据的。第四句和第五句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是最集中体现“甚聪惠”的部分,教学中应重点聚焦。
首先是“善听”。“此是君家果”字面意思为“这是你家的水果”,言外之意则在以“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你们家姓杨,杨梅也姓杨,甚是幽默。
其次是“妙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声答”,说明孔君平的话音刚落,杨氏子就回答了,反应敏捷;二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在对方的姓上做文章,同样幽默风趣;三是应答中用了“未闻”二字,委婉、得体,不失礼貌了。果然,“甚聪惠”。
这样细细品读,会发现简短的故事中,每一词、每一处,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氏子“甚聪惠”,给读者带来了快乐和思考,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魅力。
这样一篇有意思的文言文,除标点符号55个字,具有哪些学习价值呢?
1、识字学词
这是常规性学习目标,五年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落实。“诣、禽”两个要求会认的形声字中,“诣”要准确理解意思,指到某地去看某人(多为尊长),在本文中是“拜访”之意。“禽”指鸟,上部是“今”,作声符,下部形同带着长柄的捕鸟网,本义为“捕捉”,引申指“鸟”。“家禽”是家中的鸟,断句为“家/禽”,与今天的词语“家禽”意思不一样。“禽”的书写,上下要紧促。
2、朗读积累
这篇文言短文是要求背诵的。初读,要读准确,读流畅。准确包括读音和断句两个方面。“为、应”都是多音字,文中都读四声。正确断句,能够避免意思理解错误,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懂故事之后,要读出人物的特点,读出杨氏子的“甚聪惠”,读出两人对话中的幽默风趣。
3、品味语言
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人物语言幽默风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故事中,孔君平的话智慧而风趣,是对杨氏子的不露声色的考验;杨氏子果然“甚聪惠”,其“聪惠”主要就表现在他“应声答”的语言上,答得既巧妙、有分寸,同样也很风趣。两人的对话,值得细细品味,发现其中的妙趣。
教学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读准读通课文,借助注释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2、围绕“甚聪惠”,读懂人物对话的内容,品味对话中的巧妙思维,体会杨氏子的机智和幽默。
3、有情有趣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初读课文 把握大意
1.出示课题,简介《世说新语》,说说对题目的理解,激发课文阅读的兴趣。
(1)简介:《杨氏之子》选自一本书,书名叫《世说新语》,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小说,刘义庆等人编写,内容主要写的是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流传的小故事,据统计大概写了1500多人。书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聚焦形貌,有的聚焦才学,有的聚焦心理,但都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每个人物都生动形象、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2)交流:从题目上看,《杨氏之子》写的人物是谁?
2.自主读文,尝试断句,标上符号,读正确读通顺,并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3.展示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理解字词,指导断句。
(1)指名朗读课文,提醒注意倾听读音和断句。
(2)提问:“为、应”分别读什么音?为什么?
(3)指名说说课文大意,相机引导关注:“诣”是什么意思?“禽”指什么?“家禽”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该怎么断句?
(4)练习书写“禽”字。
4.关注人称,读熟课文。
(1)边读边圈出文中分别表示两个人物的词语,看看对同一个人的称谓,文中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孔君平”“孔”“夫子”都指孔君平,“杨氏子““其”“儿”“君”都指杨氏之子,语境变化,称谓也发生变化。)
(2)边读边想象两个人物的表现,把课文读熟。
板块二 细读课文 品味对话
1.抓主角,明结构。
对话交流:课文主要写谁?他有什么特点?第一句话与后面四句是什么关系?(课文主要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第一句总领全文,后面四句都是围绕“甚聪惠”写的。)
2.抓关键,说“聪惠”。
(1)自读课文,想想从哪些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甚聪惠”。
(2)组织交流,明确可以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杨氏之子“甚聪惠”:“乃呼儿出”,说明孔君平耳闻过杨氏之子“甚聪惠”;“为设果”,可以看出杨氏之子虽只有九岁,却能周到得体地待客,可见“甚聪惠”;机智应答孔君平的玩笑话,足见“甚聪惠”。
3.抓对话,悟智慧。
(1)想一想,议一议:故事中最能表现杨氏之子“甚聪惠”的是什么?为什么?
(2)指名说一说: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哪里?(听得明白——知道孔君平在拿“杨梅”和“杨姓”的联系开玩笑;答得妙——不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用上“未闻”一词,显得委婉有礼。)
(3)合作读一读:师生合作,表演读对话。
(4)引导试一试:如果来访的客人姓李,杨氏之子会怎么应答?如果姓赵呢?
(5)比赛背一背:看谁能快速背熟课文。
板块三 拓展阅读 能力迁移
1、出示出自《世说新语》的《咏雪》,读通短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议一议,说一说,谁的比方更高明,为什么?
3、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