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单篇课文“使用价值”,完成单元核心学习任务
2023/6/6 17:40:04 阅读:101 发布者:
文/孙静
前段时间读了竹平老师的文章《科学认识单篇课文的课程价值》,有一段话
印象深刻,也是这段时间在教学中一直努力践行的:
教师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思考的是,一篇具体的课文,何以被编排在特定阶段的特定单元里——这涉及的是单篇课文运用所特别预设的目标价值,可以称为“使用价值”。在准确判断和理解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之后,教师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让其“变现”,即通过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帮助学生用这一篇来习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形成迁移能力。
结合二下第六单元的教学,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二下第六单元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选编了4篇课文《古诗二首》《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古诗二首》是描写秀美风光的诗词,《雷雨》是描绘气象变幻的散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普及天然指南针这一科学知识的儿童诗,《太空生活趣事多》是讲述太空生活的科普文。本单元还有一个写话任务,关于大自然奇妙之处的“问号”。
基于单元内容,单元核心学习任务为:创意分享大自然的秘密。这一核心学习任务,联结“写话”提出更多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大自然秘密的问题。讨论怎么寻求问题的答案,说说如何分享自己的答案最有创意,激发学生学习单元文本的兴趣,向单元文本学习分享的方法——故事或诗歌的方式等。学生要完成的是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围绕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用故事或诗歌的方式将这一“秘密”写出来,故事或诗歌等呈现方式可以模仿单元课文的创作形式。这样,我们就发现了单篇课文学习的“使用价值”。
在了解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模仿课文进行创作的任务,助力核心任务自然秘密的创作。学习了《雷雨》后,结合课后题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表达是,还可以选择一种雨,比如“毛毛雨”“阵雨”“雷雨”或“暴雨”,仿照课文,描绘雨前、雨中、雨后景色的变化。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放宽选择范围,只要叙述有一定顺序,并能体现一定的变化,生活中一切熟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描述对象。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除了课文中提到的天然指南针,生活中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呢?向日葵,岩石上的青苔,蚂蚁的洞穴,树的年轮,竹身的颜色……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或老师给出其他天然指南针的资料,学生用诗歌的形式继续创作《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有的孩子写道:
《太空生活趣事多》通过喝水、睡觉等几件趣事来体现太空生活趣事多,这种形式比较容易模仿,便于学生迁移运用。比如有的学生就创作了一篇《中国历史文化趣事多》,介绍了她感兴趣的毛笔、印泥。
在完成最终的自然秘密创作前,学生通过单篇课文的学习和模仿创作体验了如何通过散文故事或诗歌的形式将一些“秘密或知识”写出来。在进行自然秘密创作时,学生理解要求后,动起来笔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单篇课文的“变现”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和能力,还搭建了桥梁,几篇课文共同助力核心任务的完成,让学习循序渐进,让理解性目标得到充分落实。
在竹平老师提出模仿单篇课文进行创作时,我在心里也有个问号: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说会不会太困难?通过实践证明对一些学生来说这也许是一个挑战,但并不是一个不可战胜的挑战,战胜挑战后他们更体会到了学习的快感;而对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创作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还是那句话:永远要相信学生。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