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是基本的教学逻辑
2023/6/6 17:39:35 阅读:86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宗伟在线 ,作者凌宗伟
前些时候跟老师们讨论教学的基本逻辑的话题,我以为教学的基本逻辑之一应该是“教-学-评”一致性。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对教与学的评价要保持一致。“教”是指教师对知识、技能、价值观等进行系统地传授和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学”是指学生在“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理解和探究,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来巩固所学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的学会经过两次信息转换,第一次从教到学,是信息的人际转换;第二次从学到学会,即信息的自我转换。“评”是指对教与学的状况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教与学的问题并加以纠正与改善。这当中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学的自我(相互)反馈与评价。以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如果“教-学-评”不一致,会导致信息传递失真,影响教学效果。比如说,如果教师传达的知识点与作业或检测中的要求不一致,就会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困惑;如果教师提供的反馈评价标准与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一致,就会让学生感到不公平。因此,“教-学-评”一致性可要求可以以促进信息顺畅传递,并且有效提高教育质量。
这个逻辑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具体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目标要求及质量标准,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照这些目标要求和质量标准将其转化为具体单元(章节)的目标任务,再降这些目标任务分解到具体的课时与教学环节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教学进程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将目标要求落实到位,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其间有一个重要策略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各自的学习目的与成功标准,在学习进程中对照学习目的与成功标准纠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的,接近一个一个的成功标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照标准自我(相互)反馈与评价,并且要在学生的自我(相互)反馈与评价基础上做出及时的,有针对性、启发性的反馈以帮助学生慢慢接近成功标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各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和准备来实现。在反馈评价上要采用更为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方式,进行差异化帮助和指导,如作品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
与“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逻辑相关的,还有教学的逻辑起点与归宿的问题,以语文教学为例,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它的教学起点在于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归宿则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在交流、表达和沟通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语文反映了人类语言文化的本质,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修养和人文关怀也有积极作用。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可以这么说,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
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促进每一位个体的生命发展,但实际的操作远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就如《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未来多元课堂的智慧教学解决方案》的作者卡罗尔·安·汤姆林森所说,“教学是困难的。”需要相机而为。“成功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有时也缺乏职业抱负,在某些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差异化教学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评估的基础上的。评估需要标准,而标准的确定与划分是门技术,更是门学问。“在差异化课堂上,评分体系不只是在单元结束时用来检测‘谁掌握了学习内容’。诊断性评分通常在单元开始前进行,以弄清学生与单位目标相关的个体需求和兴趣。在整个单元中,教师系统地运用各种方式评估学生不断发展的准备水平、兴趣和学习方法,然后根据对学生最新最全面的理解来设计教学内容。最终成果,或其他‘最终评分’或总结性评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目的是让每个学生成功地分享他或她在单元过程中学到的东西。”问题是做教师的很少具备这些知识,也不屑去了解这些知识,只想直接拿来就用,而专家们的教诲不是云里雾里的,就是经验的或者直觉的,直接拿来就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对象不一样,场景不一样,更因为教学理解不一样。
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一致性既要关注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又要强调思辨能力和文化与审美素养的培育。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兼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落实,如果不能更多地关注学科自身的逻辑起点与归宿,而只是花样翻新,就是忽悠与折腾。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