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出精彩 信教融合效率高
2023/6/6 11:45:31 阅读:75 发布者:
同课异构出精彩 信教融合效率高
------记西外广附联合教研活动
2023年5月17日下午,广州市初中数学省级学科教研基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校际交流研讨会”在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举行。来自广州市西关外国语学校及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19位初中数学老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分别由西外的韩雪老师,广附的徐佑军老师共同执教“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应用”一课,两位老师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对教材进了不同的处理,精心准备,潜心打造,课堂精彩纷呈。
01 韩雪老师的课堂
韩雪老师先是利用智学网大数据平台对班级学生的课前测情况进行了整体的分析,围绕课前测中的典型错题,让学生自主分析错误的原因,针对学生自主订正过程中的相关疑惑,韩雪老师适时地进行了点拨指导。接着对知识点的讲解由浅入深,结合中考考点进行示例演练,演练过程中,韩雪老师利用希沃白板分享学生课堂练习的解题过程并进行讲解,使讲解更高效,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了很好的理解应用。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韩老师借助了洋葱数学视频,使难题的讲解变得更生动通俗易懂,学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学习效果的更佳。在本节课中,韩雪老师恰当地运用智学网、洋葱微课、希沃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02 韩雪老师的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韦达定理)应用的专题课,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韦达定理从选学内容纳入为必学内容中可以看出,韦达定理将成为中考考点之一,势在必学。同时韦达定理对后续二次函数、高中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可以加深对韦达定理的理解,加强其应用意识,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查询相关教学资料,我将本节课内容划分为两个常考考点,(一)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代数式的值,(二)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待定系数(参数)的值。其中考点(一)中设计的三道例题均可以根据方程先求出方程的根,再代入代数式中求值,但是通过比较发现化简后利用韦达定理解题更加方便简洁,但这三道例题中均没有直接给出含有韦达定理的式子,因此需要通过变形转化为含有韦达定理的式子,进而求解。其中考点(二)在考点(一)的基础上很容易便可求解,但是需要利用根的判别式对参数的值检验,这也是考点(二)的核心,也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点。而两个考点的核心是利用转化思想找到式子中的韦达定理,进而求解。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转化思想的作用,加深了对数学思想的学习。在考点层层递进及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顺利的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对于韦达定理的转化思想以及参数根的检验思想已经悄悄地在心里扎根,对韦达定理的应用意识也有所提升,学生们完成了学习目标,我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重点例题解答过程没有板书,应加强板书设计;第二,延时下课,应对时间加强把控;第三、课堂小结总结匆忙,应先学生后教师顺序总结,升华本节课思想,内化于学生内心。最后,特别感谢我们数学科组的所有老师,谢谢老师们提供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再次感谢!
03 徐佑军老师的课堂
徐佑军老师这节课侧重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对系数的影响,虽然是借班上课,他教学经验丰富,以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课前徐佑军老师以两个引例入手,巧妙地突出了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印象深刻,接着,徐佑军老师通过典型的例题及变式、拓展 ,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及小组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肯定学生的想法,展示学生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徐老师的板书工整,善于归纳总结,注重渗透转化思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04 徐佑军老师的课后反思
有幸参与这次与西关外国语学校的韩老师上关于“韦达定理应用”的同课异构。首先,觉得这个选题非常值得肯定,广州市中考将韦达定理作为考察范围,积极迎合了中考的要求。其次,关于这堂课“韦达定理的应用”,是在新课讲授完之后的提升专题,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不再是求两实根之间代数式的值或根据两实根之间的关系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而是选择了利用韦达定理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整堂课首先从两实根互为相反数,倒数引入,强调韦达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以及让学生如何去检验,其次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作用,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并利用归纳总结解决变式题。整个过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整节课,积极引导培养学生学生转化划归的数学思想。当然,由于对学生学情不熟悉,课堂最后总结显得仓促。通过最后老师们的评课环节,让我自己学习到了很多,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这次“同课异构”让自己收获很多。
05 课后研讨
两节课后,与会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两位老师都秉承新课程理念,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注重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凸显探究成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虽然教学方法各异,但是两位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得到了充分体现,呈出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充分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同时,老师们对如何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既生动形象,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出中肯的建议,在场的老师都受益匪浅。这次两校的同课异构联合教研活动搭建了一个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合作、创新的平台,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如此扎实的教研氛围下,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深入研究,挖掘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潜力,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室教学完美融合的新模式,让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转自:“广州市初中数学省级学科教研基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