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研实录|培养科学思维,落实核心素养

2023/6/6 11:02:52  阅读:74 发布者:

培养科学思维

落实核心素养

——宝安区小学科学“万名教师晒好课”教研活动

2023526日,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科学教研活动(羊台山小学会场)在羊台山小学举行。本次教研活动主题为:《“从经验到科学,从方法到思维”,以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教学为例》进行三节课的同课异构,羊台山小学、罗租小学和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进行交流探讨,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促进专业发展。

课例介绍

01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羊台山小学 秦小青

秦小青老师:本课创设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以“把凉牛奶变热”为真实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组间交流等方式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在实验环节,使用了在线编辑表格,学生在将冷热水的温度输入表格中时,能自动生成折线图,通过八个小组的在线编辑表格,可以实时观测到温度的变化趋势,通过教师一系列问题链的引导,挖掘思维,学生更容易分析归纳出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的热量传递的规律。在拓展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将黑色感温纸上的图案通过改变温度显现出来,感受到了测量温度材料的多样化,激发了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02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罗租小学 隋想

隋想老师:本课以真实生活情境“用热水给冷牛奶加热”进行导入,采用预测-验证-结论三段式科学探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热水和冷牛奶的温度变化进行有依据的推测,在明晰研究问题后,集体研讨思考实验的设计。学生通过电子温度计进行测温,记录冷水和热水十分钟内温度变化的数据并绘制折线图,师生共同研讨总结实验的数据趋势,探究背后的原因,得出“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热量通常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最终趋于平衡”的实验结论。在研讨环节对更长时间后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进行了探讨和预测,让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0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宝安中学(集团)塘头学校 邓凌雪

邓凌雪老师:本课从学生生活中正面临的如何避暑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引出温度高和温度低之间的物体会发生热量传递过程,并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组内交流等方式自主设计温度不同的热水和冷水相互接触的实验进行验证,而后将各组的数据以折线图的形式更为清晰直观的呈现,方便对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变化进行分析思考,得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直至二者达到热平衡的科学结论。最后拓展当代感知温度的更多先进手段,如红外热成像仪、感温粉末等来帮助学生体会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与事物的本质。

专题讲座

彭斌主任:进行“从经验到科学从方法到思维”微讲座。彭主任以利用单摆粗略测量时间为例,阐明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从经验走向科学,启发他们进行有意义的探索。在教学中要找准教学起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是最好的教学起点。要培养学生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要坚持证据说话,遵循严格逻辑;对不确定的事物要有批判思维。

课例点评

第六学区教研员于文刚:三位老师的课堂都非常精彩。三位老师都能够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秦小青使用的在线编辑文档能够实时在线观察到冷热水温度变化的趋势,更直观归纳总结出热传递的规律;隋老师采用预测-验证-结论三段式科学探究,学生通过电子温度计进行测温,记录数据并绘制折线图,师生共同研探究背后的原因。邓凌雪老师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避暑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而引出温度高和温度低之间的物体会发生热量传递过程,并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各不相同,结果殊途同归。但是有一点建议,在温度使用环节,不要交给学生如何使用,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可能会更好。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