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学思砺新,笃行致远—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

2023/6/6 10:45:58  阅读:98 发布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新时代高质量教研员及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呼和浩特市教研员与骨干教师教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515日至20日,市各旗县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全体教研员和市各直属学校骨干教师参加了为期六天的华东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课程领导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修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全部学习内容并取得结业证书。

中央民族大学呼市分校校长,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王建学副局长做开班仪式讲话。王副局长指出,当今的教育在飞速发展,未来几十年对于人才的需求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新课标、新课程、新教研的落实来实现基础教育的改革,通过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来应对人才需求的不确定性。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对教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研员在学习研究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的指导上下功夫,在学校的教育教研和管理上下功夫。这次高级研修活动既是教育研究的学习会,也是人才培养的过程,希望老师们勤学勤思,加强研讨,有效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教研员的课堂指导、学业测评、教育教学研究和推广能力,面对国家教育形式的调整和发展,教师应结合所学多做一些专业性的思考和创新,为呼和浩特市的教育赋能。

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韩语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言,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出发?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为了问道课程领导力,提升教研和教育教学水平,学习先进的经验而来。第二个问题——我们带着什么回去?教学教研当中,经常强调以终为始的逆向思维。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要带着方案、带着成果、带着收获回去。想要有所作为,亦或大有所为,唯有坚定初心,不断学习;希望我们带着思考,带着方案,带着收获,满载而归。

专家专题讲座

崔允漷

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陆伯鸿

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李勇老师总结发言

尊敬的陆伯鸿先生:

感谢您带给我们:高屋建瓴的点燃,博大精深的唤醒,上善若水的谦逊与豁达,感同身受的回归,还有平凡中见伟大的自然。

具体而言:

.站在国家的高度审视与引领。系于品质,依据模型,科学评估,方法引导,应用工具,实验推进。

.站在教育与文化的广度落实与操作。科学,系统,规范。

1)通过活动告示单展示背景、主题,确定目标;

2)通过活动观察单了解内容,落实过程;

3)通过反馈评估单去评价过程,达成目标。

.以科学、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深刻思考。

例如:教师以典型例题示范,层次递进展示;学生以分类习题去巩固,进行习惯性培养;学校针对学情编制试题,作出评价。“例题、习题、试题”,就是“教、学、评”一体化思想的局部展示。

.以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哲学角度去感染。“同频未必共振,共振一定同频;让所有的人同频,让尽量多的人共振”、“教研组就是一列动车组,是一场每位教师都提供动力的前行”、“教研的方向必定由教师的需求决定”、“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应该是追求大概率的结果,做为我们的方向”、“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模模糊糊的,不需要看的太清楚”。

朱伟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梁世伟老师总结发言

朱伟强教授从课程的高度给我们讲了课程纲要的涵义、基本结构、撰写要点及意义,又从教学的角度阐释了编写课程纲要的关键技术,还给我们分析了课程标准的分解与转化。对于此次培训的教研员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明确上层的思考,找到了指导教师具体办法,作为本次受训的一线教师,更是直接的知道了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做起来心明眼亮了。朱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全体参训教师指明了方向,指导了方法,使我们很受益。非常感谢朱教授精彩报告。

王涛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和所长助理,兼任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修订组专家、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秘书,经合组织教育2030项目专家组成员。

马宁老师总结发言

参加了两天的培训后我才真正理解本次研修模式:“清++晒”,结合王涛教授的培训,我对课程纲要的概念理解更加清楚,知道了为什么要做课程纲要,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本学期的教学背景、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二是让教师转换角色,不仅要做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而且要做建设者,整合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和学情,完整、清楚地告诉学生本学期的教育活动,落实素养培养,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杨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担任国家教材委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课程改革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郭晓东老师总结发言

首先对杨教授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杨教授应该是平时特别受学生欢迎的一位老师,他所讲的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深入浅出,鞭辟入里。我们常说无情景不命题,无情景不教学,杨老师在今天的课上强调学生的建模能力、探索置疑的能力,指向的都是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体现的是更为宽广的教育视野。在这些天的学习中,专家们所讲的理论互相关联,互相呼应,互相印证,而今天杨教授又将这些理论进行了更加清晰地梳理和归纳,有助于我们学习内化,形成思考,因此,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杨老师的精彩讲座!

肖思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副所长,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

韩语老师总结发言

肖教授给我们教研和教学的整体启发是,在工作中不能把结果当效果。肖教授的讲座聚焦一个主题:基于证据的课堂研究,至少给了我们关于教研和教学两个角度的启发。首先,教研工作中,作为教研员要有敏锐的研究触觉,发觉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内容,做好课堂微小而平常的细节积累,既而培养“见微知著”的能力。若把课堂比作鱼缸,有时我们看到了鱼、草和水,而专家视角则可能通过细节看到整个微观的世界。其次,教学工作中,要做好课堂研究,去发现和感受课堂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意义和值得我们用心感受的,也是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深远影响的。课要备的精致和充分,也要研究的透彻和具体。

王月芬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正高级教师。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王慧老师总结发言

今天上午让我们用宝贵的150分钟,跟着王月芬博士一起去探索在五育融合的教育观及新课标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作业设计,让我们从作业这个小切口去体悟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力度。课堂话语既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养,也凝练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赋能学生学习的重要课题。让我们一起采珠撷玉、学思砺新、笃行致远。

石雨晨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徐晨燕老师总结发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核心素养的时代,《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马匹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是没有力气在路上奔驰的;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是没办法使国家强盛的。素养在古代是指人经过长期训练而获得的技术和能力,不论是王博士讲的《新课标背景下素养立意的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还是石教授分析的《促进专业发展的课堂话语分析》,两位教授都能从小切口中引起我们许多新的思考。我们经常说老师的话语如春风,能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够点亮学生的未来,更如同一粒粒种子深埋在学生的心中。老师的课堂话语是沟通学生情感、智慧最重要的桥梁。教育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本质。当一个学生离开教师的时候,当他感受到了尊重和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两位教授为我们剖析了深刻的教育理念,我们要把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方法和可行性实操带到我们的课堂中,我相信我们的课堂将会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也希望每一位同学在学习中会有更大的收获。

王小明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博士。2000年起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秦亚吉老师总结发言

今天下午王小明教授的讲座以教育心理学为背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展开,认识论部分界定了教学、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三个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解释了注意、整合、组织、记忆的概念;在方法论层面用具象学科案例为载体,解读了在实际学生学习中引起注意、建立联系、促进记忆、促进转化的策略。整场讲座,理论联系实践,对今后教研员诊断指导备、讲、听、评课有很大的启发。通过王小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分享和这几天的学习思考,同样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我们在其他研究者身上学到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教研员在做基于经验的教研,能不能通过这次学习改变我们的思想,做基于实证研究的教研,让教研都有科学证据支撑,成为可验证可推广的教研,形成更多的教研成果。指向素养的课改实践之路在专家的指引下教研员在实践中摸索,虽然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共勉!

周文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

张小奕老师总结发言

尊敬的周教授、各位教研员、各位学科专家:

大家好!

很荣幸在一上午干货满满的学习后分享感受!

问渠之旅走到今天,周教授引领着我们再度回顾了课程纲要的涵义、呈现格式、叙写方法等内容,再度明确要求,尤其是用大部分时间对我们做的纲要设计,做出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点评,细致到了字词、排版等方面——给模板,给方法,也给实践给指导,我们欣享其成果,真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感谢周教授无私地倾囊相授!我们跨越千里,延续六天,天气也凉爽舒适,让这些来自内蒙古的人儿产生了到上海避暑的错觉……师友新知,更是满载而归!今天上午的“参与式研讨”让我想到两方面:一是“纸上得来”与“躬身实践”。今日展示的其实是小组学习共同体从所学、思考到创作研讨、修改成形、提出疑惑的全貌,各小组都呈现了一份迭代的作业,也如郭林老师所说,初步描绘了与学生共游的旅游路线图,可以说这是种进阶的习得,很具成效,很有成就!二是“庐山面目”与“身在此山”。周教授指导我们共同重点关注了课程纲要要素的一致性、内容与实施、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引领学生到达等问题,有些虽未完全清晰,但可喜的是我们已“身在此山”!尤其是从普通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角度来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各位教研员和专家老师的平常之语,均是切磋琢磨登临绝顶百练功成之自然流泻。最后我想说:教育是一种生态。“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俱兴与人同”,期待再聚首,共享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吴刚平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李艳彬老师总结发言

首先,我代表六组的学员老师们对尊敬的、和蔼可亲的吴刚平教授深入浅出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您辛苦了!下午的讲座,吴教授从课程资源类型出发,用生动真实的案例为我们阐述了知识形态与学习方式的类型,并引发关于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指向学习方式的全新设计,为我们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实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作为一名一线高中化学教师,我始终认为教育就是一个不断付出与学习、感受与实践的过程。要让学生有素养,教师自身必须有素养。经过六天的学习,从大单元教学设计到课程纲要的编制、从“教学评一体化”到有效作业的设计、从课堂话语分析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各位学者和专家帮助我们横向联系、纵向进阶,使我们从理念到认知都有了全新的领悟与收获。此次学习活动即将结束,但我们的思考、研究与实践又是一次新的出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将带着满满的学习成果返回工作岗位,以全新的工作心态为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落地不断努力!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掌声感谢吴刚平教授!

学习与应用撰写《课程纲要》

研修目标:通过做作业,学习与应用撰写《课程纲要》的专业技能;参与互动的研修活动,体验对话、协商、合作的专业学习,逐步养成一种全新的工作心态。

依据目标所有学员按学科分成10个小组开展小组学习、交流,探究、研讨,各小组分别高质量的完成了研修作业—《课程纲要》的撰写。课上老师们分享了单元课程纲要的编写过程和思路。

周文叶教授以语文学科的《课程纲要》为例,详细分析了课程纲要的几个部分背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在具体撰写时应注意些什么,该如何具体操作,同时对其它学科的《课程纲要》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做了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不仅通过经典案例了解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而且从实际操作中对课程标准的分解、学期课程纲要的编制,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该如何选择与应用,基于证据的课堂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评价该如何设计实施,有了更高阶的理解,真正让指向素养的课堂学习落到了实处。

呼和浩特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学教育研究室主任张宇

首先感谢为我们倾囊相授的各位专家,学无止境,向书本请教,听专家讲座,聆听名师课堂,方能使自己的知识渊博,观察敏锐,充满自信,永葆教育之活水永不干涸,从而为教育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做好准备。希望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研修之旅让每一位老师都学有所获,满载而归,我们要把理论与呼和浩特市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把学习到的新的教育理念、科学方法带到我们的工作中,增强教研员的学习研究能力,课堂教学指导能力,学校的教育教研和管理能力,让学生、老师,教研员受益,为首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转自:“呼市教研中心中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