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与设计运用

2023/6/6 9:31:35  阅读:185 发布者: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解与设计运用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一、大单元教学的误区举隅

1.机械拆分,各自为政

大单元教学意味着打破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壁垒。但不少教师认为,打破课文壁垒就是把整个单元的生字新词集中在一个板块内教学,把各课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个板块内教学,需要精细研读的课文重点片段集中在一个板块内教学……形成有板块无指向的肢解式教学结构。

2.刻板标签,墨守成规

大单元教学的推进过程更具逻辑性,体现学理思维。教师便常以抛售式的提问,从学生处要得答案,给课文中的人物、事件等贴上标签式的评价,或机械得出学习方法、策略。没有朗读指导,没有细节琢磨,语文的情趣消失殆尽。

3.偏离目标,本末倒置

不少教师在重组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板块后,教学的方向便逐渐迷失。最为重要的核心目标退居二、三线,曾经训练过或不需重点探讨的部分却花大力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甚至设计学习单辅助学习成果的汇报。南辕北辙,得不偿失。

二、大单元教学的概念澄清

反思上述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及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此处的大单元有两种理解:一是在原有教材编排单元基础上进行内容重组、教学整合、资源补充或优化;一是打破原有教材编排单元,以系统论的方法对教材中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分析、判断并加以重组和整合。

统编教材创造性地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本就呈现出良好的教学内容结构化特征。因此,我们更倡导的和欲以探究的大单元教学是基于教材本有的单元结构,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对教学情境、内容、过程、资源等进行更为系统化、结构化、整体化的设计与实施。基于这样的理解,大单元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教学组织更具结构性

规范有序的组织结构是教学有序开展的保障。大单元理念下的教学组织将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结构性,因为教师不是被动跟随教材的编排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而是从整体上合理安排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资源、评价等诸要素,并积极解决教学的出发点在哪里,实施过程中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学会等一系列问题。

2.教学过程更具系统性

大单元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一课时一课时”教学导致的知识、技能的习得、掌握碎片化、零散化,课程的完整性被削弱、虚化的缺陷。促使教师建立课程意识,从整体上将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加以盘活,将知识、技能与教学过程加以统筹,将学校教育与生活实际加以融通,从而积聚起更大的合力和张力,使教学更具效能。

3.学习主体更具发展性

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根据语文素养的发展和形成规律,开发并设置符合学生学能发展的,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教学情境、任务。在保证学生达成基础性、一般性教学目标的同时,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综合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创造力,增加其学习的持续力和能动力。

三、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运用

1.明确大概念,制定教学目标

1)大概念的提炼

语文大单元教学是建立在“学科大概念”基础上,运用群文(整本书)阅读或活动任务形式,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内容的主题化取舍和任务性优化。可见,大单元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提取大概念。基于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相关大概念的提取可以结合课标要求、关键能力、文体特征、学生学情等角度进行综合考量。

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对应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审美创造”。可以明确,本单元的价值定位是“审美”素养的培养,引领学生经历“艺术之美”,感受艺术魅力,获得审美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大概念提取还必须关注关键能力的发展。本单元阅读要素中的“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就是关键能力,是“体会艺术之美”的达成支架。“想象”是统编教材着重培养的一项能力,在先前的各册教材中都有相应训练。在指向审美素养培养的相关单元中,“想象”往往和“读”相辅相成,“边读边想象”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策略,也是学生体会美感的重要方法。基于这样的学能起点,本单元的审美能力培养要侧重引导学生在文本语境中,借助语言文字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想象,以充分领略艺术的魅力。

通过多方联结、分析、指认,我们能提炼本单元的大概念是“想象是体会艺术之美的重要方式”。

2)基于大概念的单元目标

因为引入了指向生活素养的大概念,大单元的教学目标制定比一般单元目标制定更注重在真实的问题、任务情境创设中习得知识、发展能力,并进行有效迁移运用。提取单元大概念“想象是体会艺术之美的重要方式”后,可以确立本单元相应的教学目标为:①通过多种形式阅读课文及补充文本,初步感受并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艺术之美。②能正确把握课文内容,阅读中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并通过故事讲述、视听表现、文化追溯等方式进一步体会艺术丰富多元的美。③欣赏自己喜爱的音乐、书画等艺术作品,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想到的画面或情景用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三个教学目标之间彼此联系,相辅相承,依循“感受、理解”——“想象、体验”——“迁移、表达”的学理逻辑,目标①是基础,目标②是单元核心教学目标,是语文要素的落实,目标③是提升,是审美经验和能力进一步积淀的表现。如此制定,意在保证学生经历从外到内再到外的学习过程,形成目标间的呼应和合力,真正达成“体会艺术之美”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单元目标的设计需要联结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大概念的提取正是从宏观角度牢牢把握课程标准、教材要求,使教学得以打通学能发展的关节,融通学校教育与真实生活,使学习成为一种持续性理解。再运用微观思维,结合教材要求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策略来落实单元目标。

2.建构大情境,重组教学内容

1)大情境的建构

大单元教学的大情境是指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与行为的具体环境,主要是特定单元的具体的“语言运用情境”,包括学生活动于其中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情境的建构正是对应相应的学科大概念,把学习内容置于一个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大情境中,学习将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编排结构和内容为:精读课文三篇,即《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月光曲》,略读课文一篇,即《京剧趣谈》;口语交际一次,话题为“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及“语文园地”。仅从各课题目看,“琴”“画”“曲”“剧”“书法”已让“艺术”的身影清晰亮相。细读各课内容,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具体而生动的,《伯牙鼓琴》中的《高山流水》曲,《书戴嵩画牛》中的《斗牛图》,贝多芬的《月光曲》,京剧中的道具、亮相等不一而足。

同时,巡航单元的助学系统(阅读提示、课后练习等),除朗读、背诵、把握大意等基本要求外,体会艺术之美的方法也是具体而明确的,主要以探寻背景、讲述故事、想象画面、视听体验、生活链接为路径推进并达成这次“艺术之美”旅程的最终目标。因此,可以创设为班级公众号创建新栏目“艺苑美谈”的大情境,以此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展开学习。

2)基于大情境的内容重组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落实核心素养的微课程。在此微课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学情作深入分析,理解并优化双线结构,在建构真实教学情境的基础上,联动多种学习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重组、补充。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丰富而多元的。从文体看,课文体裁多样,包括两篇文言文、一篇叙事性文章、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从选材看,文章之间跨度很大,时间上从春秋时期到当代中国,空间上从国内到国外,体现了“艺术之美不分古今,不分国界”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对艺术美的多样感知与体会,是获得深度审美体验的先决条件。

但需关注的是,单元内容在编排时没有充分考虑艺术形态的分类及深入。审美经验和能力的形成一定是通过不断地积累、熏陶。在创建“艺苑美谈”公众号栏目的大情境下,我们可以根据艺术形态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构,如将表现音乐美的《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行联读,在学习《书戴嵩画牛》一文时串读三年级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学习《京剧趣谈》时补充阅读《听戏》。通过多形式、多路径的内容调整,加强学生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感受程度和体会深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3.推进大任务,设置学习活动

1)大任务的推进

以任务驱动推进学习过程的展开和深入已成为当下课堂转型的主要模式。大单元教学之下的学习任务设计规避了一问一答式的细碎低效的教学现象,以教学大情境为依托,以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相关学习活动为具体载体,发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创设了为班级公众号创建“艺苑美谈”栏目的大情境下,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主问题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美的艺术:以艺术形式为基点,选编不同艺术作品的文艺性说明文章。

美的故事:以艺术人生为基点,选编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传奇或故事。

美的传递:以艺术表现为基点,展示对各种艺术的体验、鉴赏成果。

以上三项学习任务既各有专题又互为助力,通过不同专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对艺术之美进行初步感受、深入了解再到沉浸式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任务中完成相应的学习、实践,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联动起来,真正实现以情境带动任务,以任务推动实践,以实践升华体验。

2)基于大任务的活动设置

大任务的架构为大情境落地创造了条件。但教学过程的展开还需要在大任务的基础上开发一系列具有系统意义的支架型学习活动。以上述大任务为教学主支,学习活动则是更为具体可操作的分支。如图所示:

“任务一”中,师生以“聊”的形式进入“活动一”:艺术是什么?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触过,但难以用规范的定义来表述,教师适时出示单元篇章页的导语使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能举出自己接触、欣赏过的艺术形式。而后,话题进一步深入:课文中的艺术形式有哪些?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在“活动二”中,学生通读整组单元确认教材中涉及的艺术形式,借助学习单提取相关的信息,探讨这些与艺术有关的课文为什么广为流传或艺术的魅力在哪里,并得出初步结论:艺术给人以美感。“活动三”中,结合课文的生字新词、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板块中的艺术类专有术语、成语,引导学生先行自学,然后锁定与艺术有关的难点词语,结合语境、

、视频等进行积累与理解,并能在新的语境中运用,充分感受艺术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因子。

“任务二”的设置为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提供了条件。“活动一”中学生在学习表单或思维导图的支持下,提取文本重要信息,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活动二”中学生深入一篇篇课文及补充文本,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课文描绘的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的画面、场景之美。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除了音乐(画作)打动你的心,还有什么打动你”的话题,聚焦课文的情节发展、人物细节,感受人情之美。最后,通过深情的朗读、生动的讲述,把内心体会到的美表现出来。

“任务三”重在实践与表达。通过三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沉浸式感受、体验艺术之美,稳定并加强“想象是体会艺术美的重要方式”的理解与迁移,也为后续的艺术审美活动指明了路径。

三项大任务各统领几个学习活动,有效改善和优化了教材原有结构,有机聚合起各课时、各环节中的知识、技能、策略,并使之相互联系产生实际意义。

4.锚定大进阶,落实评价跟进

1)大进阶的锚定

要锚定教学大进阶需要将单元大概念与教学目标归置到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当中,分析、判断进阶位置。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大概念和教学目标主要涉及语言和审美两方面核心素养。根据素养指向,在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中可锚定以下进阶水平。

2)基于大进阶的评价跟进

评价的功能在于检测目标达成与否,是落实大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保障和测评工具。而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评价除了检测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并促进学生的学习深入。

为了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的方法、节奏、难度等,在每项学习任务中都应制定相关的评价细则。在本单元“为班级公众号创建新栏目‘艺苑美谈’”的大情境中,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三项大任务,评价内容及要求必然要依据学习任务进行具体分解。

上表以学习任务确定评价内容,以进阶水平明确评价细则,体现大单元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发展。在对照、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客体,突出评价的全面、多元。相关表现性评价任务亦是教学活动,体现学评融合的教学理念。

综上,大单元教学整体架构可从“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进阶”的路径进行设计和实施,通过对教学诸要素的整合和协调,勾连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获得学能的良性发展,助力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