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启泉: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2023/5/30 17:33:46 阅读:84 发布者:
一、教学研究(即校本研修)日益受到关注
近来,有研究者围绕“教师学习”的模式展开了活跃的讨论。尤其是教师作为专家,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与技术得到成长,能够发挥作用并愈益受到关注的是“校本研修”,亦即“教学研究"。当然,教师学习的场域各式各样,包括大学主办的研修班、教委主办的培训班、民间学术组织的讲席会,等等。不过,教师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实践中的研修却是影响教师成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校本研修存在形形色色的实施体制,通常是就某个特定教师的公开课,在同僚观摩之后,一起展开教学研讨,这就是“教学研究”。不过,在近40年间,就教育学研究而言,实现了从“行为科学”向“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的根本转型。20世纪80年代,在"教学研究”中基于行为科学的“过程—产出模型"的定量分析(量化研究)的论文,销声匿迹,而基于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定性方法(质性研究)阐释的教学研究占据了统治地位,被誉为“革命性的变革”。
二、传统教学研究与革新的教学研究的对比
李·舒尔曼用3C——“学科内容”(content)、“教师与儿童的认知”(cognition)、“课堂与学校的境脉”(context)-—的复权,来表达这种范式的转型。历来基于行为科学的“教学研究"是借助作为“独立变量”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方法,与作为"从属变量”的课后测验所测定的学力与技能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量化分析,来进行阐释的研究。课堂的事件被视为"暗箱",亦即不问学科内容、教师与儿童的认知、以及课堂与学校的境脉。反之,基于范式转型的教学研究,以学科内容、教师与儿童的认知、以及课堂与学校的境脉作为依据对象,基于解释来阐明课堂事件与儿童学习的意义与关系的研究。
三、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研究特征
这种教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带来了一线教师的校本研修——教学研究——的革新,其典型的案例就是“学习共同体”学校改革的教学研究。学习共同体的教学研究不是旧有的“假设—验证型"的教学研究,而是以"基于反思性实践的专家学习”为原理来推进的教学研究;不是旨在培育"技术性熟练者"的教师,而是要求"反思性实家"的教师成长;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而是以"学习”的设计与反思为中心的教学研究。
这种教学研究的基本特征如下:1.它是扎根于教师日常工作的“现场第一主义”的研究。2.它是以所在学校的同僚之间相互学习的"实践共同体"为基础的研究。3.它是应对教学全过程(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种反思性思维的研究。
上述三点相辅相成,形成促进以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为特色的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离开了日常的实践,表现出"表演式"的倾向,导致形式主义,鼓励平日绝对不会出现的"演技",这绝不是“深度学习”所要求的。那么,应当如何来激活课堂研究拥有的潜在可能性,形成各自学校的生动活泼的教学研究呢?这就得改变空洞化与非日常化的弊端,面向"日常的教学"、展开日常教学的缜密反思,从而为未来的课堂教学创造与积聚能量。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