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吴云丽、夏志芳 || 课堂转型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何在

2023/5/30 17:31:31  阅读:111 发布者:

一、为什么说“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1]钟启泉的这一论断,在被人们逐步认识的过程中,已经被认为是“学校变革的基本定律”[2]

(一)课堂变是教师变的前提

如何理解“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这句话?反而言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课堂变了,教师才能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课堂变是教师变的前提。对此,有人曾经提出,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教师不变课堂咋会变。于是,这一命题似乎被“颠覆”了。在一次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钟启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所以首先强调课堂要变是体现了事物的客观性与实践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课堂变革的客观环境与浓郁氛围的影响,教师是很难感受到一种“紧迫感”的。如果没有课堂转型的实践活动,教师就很难积极行动起来。许多学校的情况表明,没有“课堂变”的环境与实践,“教师变”在认识与行为上难以体现。反之,有的学校“课堂变”迅速带动了“教师变”,如有的学校致力于将课堂变为“自学”的课堂,教师就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跟上改革的浪潮。有的学校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勇于提问,教师就会以此为要求,想方设法改进课堂,让学生在提问中激活思维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生了深刻变化。钟启泉还指出了这样的现象:有的学校以“课堂转型不能一蹴而就”为由,行动慢吞吞,没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没有大张旗鼓地推进课程改革。也有的学校仅仅以学习提高认识为抓手,但缺乏课堂转型的力度,教师也就没有改变自己的压力。脱离改革实践的“象牙塔”里的闭门思过,是无法实现“课堂变”与“教师变”的。因此,钟启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的论断,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二)实现课堂变与教师变的关键在领导力

如何使课堂从“不变”走向“变化”?结合一些学校变革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校领导要有“课堂转型”的理念与决心。学校要做出“课堂转型”的规划与部署。要对课堂教学范式提出基本要求,要对课堂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督查与评估。在这样的改革环境与氛围中,教师是不可能视而不见、按兵不动、固守不变的。

二是学校要持之以恒地促进课堂转型的实践过程。教师投身到改革热潮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与问题,就会逼使他们思考新问题,去学习去探索教学新途径,去寻找克服困难的新办法。为此,学校要创设校本研修常态化、教育信息现代化、教师发展人文化、教育管理科学化的良好条件,以保障课堂转型的改革实践健康而稳妥地向前发展。

二、课堂转型对教师成长的作用

(一)为何说课堂对教师成长具有明显作用

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例如阅读学习、业务进修,外出培训、参观访问等,而之所以认为课堂磨练对教师成长作用最大,主要是基于“课堂”的特性而言的。

1.“课堂”是教师工作的岗位

“课堂”是新教师不能回避的地方,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对此打怵,你必须走进课堂。因为这是你的工作岗位,是你一辈子为之付出的地方。课堂可以让教师懂得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可以让你明白要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不易!教育家叶澜在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曾经到附小工作。她满腔热情踏进课堂,但是备好的课却讲得磕磕巴巴,学生纪律乱糟糟,闹成一锅粥。叶澜感到要站稳讲坛必须下一番功夫,从此她虚心向老教师求教,慢慢地适应了课堂,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她在大学搞教育研究,无论是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总是将重心放在课堂上,坚持到中小学听课评课,为根除课堂顽疾,发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呼唤。可见,课堂这一工作岗位在教育家心目中是多么重要而神圣啊。

2.“课堂”是专业发展的沃土

课堂会让你教而知不足。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充实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教一辈子就要学一辈子,钻研一辈子。课堂也会让你学到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十年磨一剑”,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本事是靠长期的课堂磨出来的。

3.“课堂”是师生交流的渠道

课堂是师生校园生活的共同空间,也是师生在认知、情感、思想等方面对话、互动、融汇的重要平台。我们所说的立德树人与学科育人,切切实实地主要发生在那里。课堂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知规律,可以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从而走进他们内在的精种世界。在其中,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会得到极大提升。

4.“课堂”是相互切磋的场所

课堂不是教师单打独斗的地方。教师之间需要相互切磋,而切磋与研讨的最好地方就是课堂。因为课堂最容易暴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课堂观察与课后研讨,对诊断分析、观点碰撞、自我反思、评价总结均有极大帮助。正如崔允漷教授一直强调的,好老师不是带教出来、培训出来的,而是靠自己在课堂中悟出来、炼出来的!

(二)“课堂转型”会给教师成长带来什么效应

由于课堂转型的内涵与特征的规约,因此,它会对教师的课堂行为的转型提出新的要求。例如,课堂不再是单纯传播知识接受知识的通道,也不是穷于刷题应对考试的“沙场”,而应该成为学生能动学习、积极思维、激发活力、健康成长的地方,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要思考很多实际问题,要转变不少工作方式,由此,给自身的成长带来能量与智慧。归纳起来,课堂转型主要产生两方面的效应:

 1.让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

课堂转型没有现成的公式,需要面对新情况,去认识新问题,寻找新办法。这就要求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去学会开展行动研究,例如针对课堂问题,进行访谈调查、案例叙事、定量实证等研究。一些学校的实践也证明,随着课程改革与课堂转型的推进,教师的研究习惯逐渐养成,为解决课堂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撰写了许多理论联系实际的论文。

2.让教师增强创新的能力

从本质而言,课堂转型就是要从传统守旧转向变革创新。因此,要求教师形成推陈除旧、大胆创新的意识,敢于吃螃蟹、开先河。其实,课堂的创新具有无限的空间,教师在那里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创新既可以是宏观的观念创新,也可以是微观的方法创新,既可以是整体性创新,也可以是局部性创新,既可以是(内涵)深度上的创新,也可以是(外延)广度上的创新。总之,课堂创新要从实际出发,重在效果,重在品位。

三、育人方式变革下课堂转型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素养和非功用性素养。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教师就必须具备落实新课程标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处世人格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基本素养。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理念建树上有明显提高,比如:教师教学行为有所改进,实践探索自觉主动。但当前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淀积文化底蕴、夯实专业功底、丰盈教育智慧。[3]

(二)课堂转型背景下教师基本素养从哪些方面提升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4]如何打造教师的专业素养,围绕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教师要在教学设计能力、组织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环节下功夫。教师必须具备落实新课程标准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处世人格素养和人文素养等基本素养。

1.课堂转型背景下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的能力素养

1)优秀的组织能力。作为一个教师,他首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应当具备优秀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很好地组织学生,领导学生,引导学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获得较大的成功。否则,他的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都会成为一盘散沙,很难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尊重个性,提倡让学生自主发展,但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仍然需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组织者和引路人。

2)杰出的教学能力。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但是,光有这还不够,他还必须具备杰出的教学能力。因为教学过程是一门艺术,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学艺术,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艺术特色。要使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凸现和发挥。要能够全面地把握自己所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要有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来驾驭教材、驾驭自己的教学过程。要使自己的教学艺术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3)优秀的育人能力。教师的工作不仅是要教书,而且是要育人。要通过教书为手段,达到育人的目的。无论是哪一个科目的教师,都不能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教死书而不育人。这样,你的书也是教不好的。教师应当以教材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形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育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要讲究育人的方法,淡化育人的痕迹,达到育人的效果。教师在育人的同时,要注意良师的楷模功能,益友的合作功能,严父的管理功能,慈母的呵护功能,全方位的育人,让学生全方位的形成健全的人格。

4)良好的教研能力。一个不研究教学艺术,不探讨教法的改革的教师,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起码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个有上进心的教师,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他一定会认真地及时地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及时地总结教学心得,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方法,使自己的教育理念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渗透鲜明的改革特色,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且会将自己的教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

2.课堂转型背景下加强教师个人的处世人格素养

1)健全的人格。一个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的教师,他首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要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的志向,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意识。要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率先垂范,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敬仰的楷模。

2)博大的胸怀。作为教师要能够深刻地领会"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含义[5]。要有海纳百川之量,做到胸怀宽广。其一是对知识的容纳,要有永不满足,永不自满的精神,及时的主动的接纳和吸收新的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学识和情感。其二是对人、对事的容纳,要能够容人容事,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过失。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导师,成为受学生尊敬的典范。你才会有学者的风度,教师的尊严。

3)善辩的口才。教师要掌握演讲的艺术,提升自己的口才,要具备敏锐的思维,机智的判断,丰富的语言,要使自己的每一个教学过程和育人过程都成为一次精彩的演讲和论辩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善辩的口才,才能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字字珠玑,才有吸引力,才能紧紧的抓住听众,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也只有具备善辩的口才,你才能轻松地应对那些突如其来的事件,才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课堂转型背景下强化教师创新管理的人文素养

1)美好的情趣。教师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最重要的传递者,他本身必须具备美好的情趣,广泛的爱好。琴棋书画,吹鼓弹唱,赋诗吟词等不说是无所不精,但起码要成为自己的所能。要使自己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并且,只有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广泛兴趣。

2)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无私的传授给学生,并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有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崇高信念,才不愧于""的真正含义。

3)终生学习的理念。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可能就是几十年的事。在这几十年之中,有多少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作为教师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要及时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及时更新知识,要让自己的知识与头脑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用全新的知识和全新的理念来教育富有时代精神的学生,你的教育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此,教师要融入情境创设、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推进、思维激活、成果可见的课堂转型元素,兼收并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项目式等各种学习方式,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立足学生需求,关注学生持续发展,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

[2] 罗玲,温宇,蓝芬.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8.

[3] 肖川. 成为有智慧的教师[M]. 长沙:岳麓书社, 2012408.

[4] 肖川. 教师成就希望[M].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264.

[5] 李淑明. 当代教育思想[M].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164.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