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教学考试杂志 ,作者李兴科
作者简介:
李兴科,男,高级教师,重庆市兼善中学地理教研组长。重庆市骨干教师,北碚区学科带头人,全国地理优秀教师。撰写论文一百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得国家级、市级一二等奖,多个杂志社和出版社优秀编辑。多个重庆市课题主持人和主研。长期担任青海省、贵州省、西南大学、重庆市主城区教师培训专家,西南大学兼职硕士导师和地理科学学院兼职教师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地理实践力的定义,确立了其三大构成要素,即形式与载体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要求的技能、过程和方法是“运用地理工具”,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地理兴趣与审美观”。所以在书面考查地理实践力时,主要体现的就是地理实践活动和审美观。高考中的地理实践力试题考查类型主要有四个角度,即生活体验类、社会调查类、户外考察类和模拟实验类。
生活体验类的试题一般在考查地理实践力试题中占主导地位。其主要是以真实的生活为情境,对于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现象,用地理原理进行解释,体现人类与环境的密切相关性。还可以细分为服饰与地理环境、饮食与地理环境、民居与地理环境、交通与地理环境和垃圾分类与地理环境。其次就是户外考察类也相对较多,主要涉及外出实践路线的选择、地质地貌考察、河湖水文考察、植被土壤考察等。社会调查类与模拟实验类则相对较少一些。
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44题,污染物在鱼体内长期存留带来的影响。2022年全国乙卷第43题,考查外出旅行可能遇到的观景台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以及对旅游者审美的影响;同卷7,8题户外考察,考查观察和分析黄河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关系。2022年浙江省6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17,18题,通过考查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的变化,提醒考生关注我们周边的生活;同卷19,20题考查生活体验类,即我国某中学生在学校附近通过天文观测,研究北极星光线与正午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
又如,在2021年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涉及地理实践力的相关试题。主要有全国甲卷7,8题,考查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山东卷”)12,13题,考查观测广场石柱影子的长度和方向。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5题,考查开封市夜市经济特点、分布和经营者作息时间特点。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1,2题,考查“行走的思政课”精华路线的选择。
这些试题考查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考生是否有类似的地理实践活动,二是考生是否在实践过程中思考了相关的地理问题。
对于提升地理实践力试题解题水平,笔者认为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应当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度解读与复习,即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支架演练、注重情境创设和变式训练突破,从而达到深度研究该类试题,实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抓住关键信息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需要抓住关键信息,也就是与解题有关的最重要的试题信息。对于关键信息的获取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下面以2022年全国乙卷9~11题说明针对地理实践力的试题,要如何把握关键信息。
由本组试题看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图中的关键信息、题目和选项的关键信息都是解决试题的前提条件。只有解读出正确信息,才能准确解答试题,所以它是基础也是关键。
二、运用支架讲练
在一轮高考地理复习中,考生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在解读关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正确解答试题。地理实践力试题是其中一类高考试题,因此也需要构建知识体系,即知识支架。
搭建知识支架,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通过搭建支架引导考生进行地理一轮复习,使考生通过课堂上建构、掌握、内化所学相关专题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从而逐步提升考生对地理专题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得出,在一轮复习中通过一些经典例题可以检验考生的知识支架掌握情况,另外教师也可以帮助考生不断完善专题的知识支架,特别是微专题的知识支架,提升考生地理学习能力。
下面以2022年山东卷8,9题为例,说明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如何搭建和运用知识支架来解答试题。
三、注重情境创设
地理学科强调考生要学习周边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所以在地理试题中创设相关生产生活的情境,考生通过对情境的认知,把地理知识与其生产生活情境联结起来,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还能实现考生情感的提升。
搜寻情境创设的素材,首先可以对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图表、活动等素材,可以创设新的地理情境背景下,融入这些内容。但对于过时的、效果差的地理素材应当剔除。其次,还要分析教材以外的各类书本、网络,及其他相关资源,特别是考生联系紧密的生活生产方面的素材,如校内和校外地理实践基地,附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河流、山川、公路、铁路、桥、农村、工厂、城市、街道等。
下面以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以下简称“河北卷”)1,2题来说明高考试题中地理情境的创设,促进考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四、变式训练突破
在高考试题中涉及地理实践力的试题数量并不是特别多。一是考虑考生参加地理实践力的时间有限,而且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较大,考生独立完成的地理实践活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二是地理实践活动对于考生来说范围太大,除了对世界的认知外,对于中国地理的认知也是有限的,对于自己的家乡的认知更是有限,考生对中国地理的全部认知,大多数来源于“纸上实践”。因此对于高考试题的地理实践力认知水平提升,可以通过变式训练来完成。变式训练可以改变地理情境设计,也可以根据高考试题原来的情境设计相关的地理实践力试题。变式训练可以让考生在复习过程中独立完成,也可以教师提供思路,设计好地理实践力试题。
下面以例4来说明,如何运用例3来进行地理情境变式。
五、一轮复习策略
在一轮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应当厘清地理实践力在高考中的考查特点,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策略。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熟悉
了解《课程标准》对于地理实践力具体要求,特别是在融合各个章节知识的背景下,如何考查地理实践力,以及对地理实践力的等级评价标准。
2.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实践等方式,培养考生地理实践力,提升实践能力。明确考查地理实践力知识点后,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地理情境的创设,并设计相关的地理问题或试题,通过课堂练习来提升考生地理实践力的水平。
3.研读相关地理实践力的高考真题
明确高考试题中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方式,注重在平时课堂教学、作业和测试中设计相关的地理实践力内容,教师通过书面方式提升考生地理实践力。
总之,随着考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对于地理实践力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对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不单单要在课堂上实现,还要通过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来完成。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