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感受风-趣语言:在品味语言之前,这些事你必须要做!摸着石头教《手指》

2023/5/26 9:15:52  阅读:297 发布者:

开始教学第八单元了。这个单元与我而言,很陌生,完全是新领域。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幽默风趣是这个单元的主题词。感受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准确、生动、细致、优美……这些源自于语言特质的价值点,都没得说。但感受风趣幽默,实打实的第一次。

今天拿《手指》试水,摸着石头过河。

面对课题,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丰子恺先生为什么要写“手指”呢?生活中片刻不离身,这“手指”究竟有什么可写的呢?所有人都司空见惯的手指,所有人都了解,能让人有所收获吗?

但阅读全文后,顿感妙不可言。

不仅一口气读完,而且多处让人会心一笑,最后对丰子恺先生作出的总结,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地形成了共鸣。

这或许就是风趣幽默表达的魅力。

切入口

丰子恺先生作为一名漫画家,在创作《手指》时,规避了常规性说明文和状物类文本的写作,并没有对手指进行客观、还原式的介绍,而是利用漫画家独有的视角,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展现出幽默诙谐的表达效果,让读者在宛然一笑中形成情感认知的共鸣。

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表达效果,以笔者之见,关键在于作者在创作构思中,将原本司空见惯的描摹对象,置放在一个全新的表达维度之下。

这篇《手指》的构思和创作,在作者丰子恺的意识中,就不再是处于客观层面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手指,而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写照。

独特的创作维度,为生动形象地介绍“作者自己眼中”的手指,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思路,也为实现风趣幽默的表达提供了空间。

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如果始终将解读定位在仿真照片的形式,了解手指的外形特点,就失去了文本阅读的价值,更难以从中获取真实有效的成果。

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阅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畅聊初读课文的感受,尤其关注哪些是你完全意想不到的。

学生在交流中纷纷表示:

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手指,作者居然写得这样妙趣横生;没有想到作者完全将手指看成了一个团队,每一种类型的手指,就是活脱脱的一类人;没有想到,作者还从五种手指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学生口中所表达的种种“没想到”,正是文本作为课程资源范例超越学生现有经验认知的体现,是学生向课文品味、学习和借鉴的价值资源。

这篇课文虽然以描摹手指为对象,但作者站立在更上位的层面展开构思和规划,这就如同当下单元整体教学所倡导的“大概念”,将目标确定、内容研制和策略遴选都置放在单元“大概念”的统整架构体系之中,让所描摹的每一种类型的“手指”,都展现出鲜活的人之情味。

面对作者的如此构思,教师没有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呈现,而是以“没想到”话题为抓手,将学生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感受幽默语言的抓手,为后续的深度品味确定了精准的切入口。

寻定位

既然将“手指”视为整体性的“人”展开描写,很多教师将其窄化成为“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是远远不够的。

通篇的拟人化表达,展现了鲜明的拟人体特征。教学整篇课文,就不能脱离“人”的视域。

拟人体中能够体现“人”之特质的语言,可谓比比皆是,需要学生在罗列价值信息的基础上,展开必要的归类整理、概括提炼,借助洞察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体会课文幽默诙谐的表达特质。

那这篇《手指》究竟写了什么呢?

其一,可以从总起的关键句中猜测。

课文开篇即对“随身带着的十根手指”进行了统整定位: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这句话着力展现“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不相同。

原本统领全文的关键句就应该讲究简洁凝练,为什么要在这里分别从“姿态”“性格”以及“长短”几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描述呢?

很多学生基于预习和文本初读,主动将这一统整全文的关键句,与后面分写的内容进行统整联系后认为,这句话中的“姿态”“性格”以及“长短”,正是下文详细分写的关键维度。这里以分列的方式先集中呈现,使得“总起”与“分写”形成了逻辑上的一一对应之势。

学生如此猜测,基于了他们对文本整体把握和细节部分之间关联的深度认知,对作者拟人体的整体构思形成了科学性的体认。

其二,可以从分写的板块中提炼

分写部分作者分别从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顺序展开了细致性的描述。这一教学板块,对这四个自然段的再读阅读,就不能让学生局限在某一个具体的语段之中,而要有把握整体的大视野、大格局,鼓励学生将四个语段统整起来对比,从而发现每一个语段的内容,都从上述关键句中的维度展开了描述。

比如

拇指:不图名利,能够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但形体不美;

食指:勤奋卖力,敢于探寻,做事不怕牺牲,机敏迅捷,但并不窈窕,也常常容易受伤;

中指:性格高傲,沽名钓誉,而且相貌堂堂,富有曲线之美,但又华而不实,干活常常偷奸耍滑,并不出力;

无名指和小指:秀丽可爱,但能力相对薄弱,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才能派上用场。

当教师组织学生将这些基于关键句统整下的三大维度的特点,一一集中呈现出来时。教师引导学生不看所描写的对象——手指,而单单关注其特点,你能才猜想到这是一篇描写“手指”的文章吗?

幽默的语言究竟从何而来?

这一源自于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追问,即意味着要在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向着作者的表达智慧转变。

经历上述两个环节,学生分别通过关键句和分写内容的罗列提炼,明晰了这篇课文拟人体的表达内容,将原本毫无生命气韵的手指,赋予了不同的形态姿态,鲜明真实的人物个性,甚至是在社会活动中才能彰显出来的长短人性。

这种赋予,贴合了读者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人”,在这个社会中形成的生活经验,易于引发读者之间的认知共鸣,两者之间巨大落差斟酌出来的语句,必然自带幽默风趣之风,体会语言风格的语文要素就在这样的教学中,落下了重要的一步。

品语言

确定了走进文本的切入口,明晰了作者表达整体构思和选择的表达内容,就需要向着作者表达的深度思维迈进。

首先,不同类型手指的特点,都是教师基于学生阅读感受相机概括的,源自于学生最真实的阅读体验,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而是通过鲜活的语言和匹配的表达方法呈现的。

通篇使用的,就是举例子。

比如描写大拇指的吃苦耐劳,就分别举了扶琴身、抵住喷水、按住流血、顶住重东西、读书时翻书页、进门揿电铃,以数量之多、类型之丰,旨在传递大拇指无处不在之意。

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些典型的例子,紧扣相关的动词,如“扶”“抵”“按”“顶”“翻”“揿”等,想象甚至可以尝试做一做用大拇指做这些事情,以进一步感受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特点。

幽默的语言从哪里来?

源自于真实生活的例子,以形象化、可感化、具象化的直观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大拇指时时、处处劳作的身影。由此而形成的语言,不仅生动,更富有极强的情趣性,幽默诙谐的意味油然而生。

其次,无论作者如此构思,表达的内容如何选择,而与学生形成首次接触的,永远都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符号。因此,体会幽默风趣的语言,必须深入、细化到具体的语言细节层面。在经历了上述教学板块和环节之后,学生更能从整体构思的关照下,重新审视文本,则能对文本幽默风趣语言的由来,形成更为深刻的洞察。

比如描写手指姿态的一系列语言,从大拇指的“矮而胖,大而肥”,到描写食指的“不窈窕”“直直落落的强硬线条”,再到描写中指的“相貌堂皇,都有屏障”,直至最后描写无名指和小指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等,极具漫画之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描写的语言,与自身视角观察的结果形成对比。在我们眼中似乎并无太大差异的五种手指,却在作者的语言中变得如此棱角分明,各有所姿,继而感受语言表达的幽默风趣。

同时,在描述罗列的例子时,这种幽默化的表达也如同项链中的珍珠一般,彰显出熠熠之辉。

比如描写大拇指时,“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在一幅木楞犯傻的模样下,将大拇指甘于奉献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描写食指时,“要他去试探或冒险”“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将一个敢于尝试、勤奋卖力的形象跃然纸上个;而在描写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又分别将其定位于“扶衬”“附庸”等角色定位,拟人体的幽默风趣更是昭然若揭。

语言符号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媒介,也应该成为体会幽默风趣的载体。但如果没有前面对作者创作维度的了解和整体的构思,语言所展现的风格并不能直接灌入学生的意识之中,学生甚至连“知其然”都无法达成,更不用谈“知其所以然”了。

转自:“迷恋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