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杨氏之子》之教中的“对”与“错”

2023/5/26 8:49:49  阅读:180 发布者:

《杨氏之子》是一篇老课文,多少人以公开课的方式演绎过,没有谁数得清了。你教我教大家教,只要碰到那就必须教;你听我听大家听,只要遇到那就必须听。

教多遍了,听多遍了,也就麻木了,对与错,也就不考虑了。那么多的教案,那么多的设计,可以说大同小异,组合一下,也许新的教案、设计又出来了。考证、深思,好像并没有较大面积发生于现在的课堂。

1.关于这篇文章的句读与翻译问题

我们教材的句读及翻译(老师们普遍用的翻译,网上都有,若干教案中都有)如下:

 翻译是这样的:

多年来,老师都这么教的,好像没啥问题。

还有一种句读及翻译是这样的:

我把这些内容抛给周晓霞老师(紫雨老师的小文言文教学,在我国小学语文老师中是数一数二的),我们讨论了好久。周晓霞老师认为:“两种句读都可以。”我同意这一点。她又说:“‘乃呼儿出’的解释,本来就是家里人叫男孩子出来,给孔君平摆上果品。因为那个年代,男人不在家,女子是不能出来照顾客人的,照顾亲戚可以,孔君平不是亲戚。一个客人,特别是讲礼仪的孔子后代,怎么可能在人家里大呼小叫的?”我也这么认为。

两种句读,两种翻译,哪对哪错,哪个更精准,对比思考还是挺明确的。

2.题目的思考

读过《世说新语》的,一定知道这部浩典有章次有门类,通行的就是3636门类,门类都有清晰的标题。但1200多个独立的故事,都没有标题。

《王戎不取道旁李》及《杨氏之子》,题目都是编者所加。《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题目,很贴切。《杨氏之子》这个题目,多年来,没有人思考是否贴切。反复读《杨氏之子》,也许发现不到这个题目有啥问题。而这个题目,其实读起来也挺好的,好像没啥说的。但读来思去,总觉得这篇文章是写“孔君平”的,因为杨氏之子,只有氏“杨”,名都没有。9岁孩子还不能有字、号,但名该有。其父应该有名、字、号等,但都没有写在文中,文中只有孔君平有氏有字。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也觉得很有意思。刘义庆创编《世说新语》,这一则故事本身就是写的孔君平,他才是主人公。因为这个有学识的大人物,孔子的第26代,居然被一个9岁的杨氏之子给弄得无话可说了。我与周晓霞老师讨论这个问题,她认为《杨氏之子》很好。我没有同意她的观点。用《杨氏之子》可以,但这一故事,其实是讲述一个大名人调侃小孩反被小孩戏弄的事。刘义庆的这一创作智慧,是应该在思辨中给孩子讲清楚的。

3.教材中的“注释”

教材有两个注释,值得深思。一是“惠同慧”,二是“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我们结合注释思考“甚聪惠”三个字时,也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读课文,寻找哪些字、词、句分别是从“聪、惠、慧、甚聪、甚惠、甚慧、甚聪惠、甚聪慧”8个方面来思辨的。徒弟用这种方法教,师生都感觉到特别乱,也就是说把师生共同绕进去,甚至有出不来之感。我在班级里用,效果非常好,孩子模糊之中,逐渐清晰了,最终恍然大悟。

语文教学要不要这种细致的教学?我个人觉得要,因为推敲文字句段,是语文学习不能缺少的,小学生学语文同样不能少。但课堂上,不少老师,并没有从这8个方面来思考,来引导学生学习。最多思考三四个方面。

“夫子”的解释,老师们都遵从了教材,没有谁关注“夫子”的如下的解释:

1.古代对男子的敬称。

2.孔门尊称孔子为夫子,后因以特指孔子 。

3.后世亦沿称老师为夫子。

4.明代亦用为门生对座主的尊称。

5.对学者的称呼。如宋理学家朱熹 ,人称朱夫子 。后亦以称读古书而思想陈旧的人。含讥讽意。

6.称丈夫。

7.夫子。旧指挑夫,脚夫等。

把这些解释给学生,学生都知道杨氏之子甚聪惠,知道“一语双关”,如果用“一语双关”看“夫子”,仅仅解释为“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可以吗?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呀!如此,同学们就瞬间明白,杨氏之子另一层面的“甚聪惠”了,这种更深刻的认知,定能让学生再一次恍然大悟。

刘义庆创编的这部书中的故事,真真假假谁也不知道。有趣的小文本,多思思,深刻一点,也对得起这部作品。

转自公众号|第一语文

转自:“丁丁de笔记”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