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读懂“动态”中的宁静之美:《牧场之国》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李竹平

2023/5/25 17:58:24  阅读:134 发布者:

文本教学解读

《牧场之国》编排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兼具诗的节奏和意境的散文,将荷兰牧场上动物的悠闲与安详、人们的平和与从容,用生动细腻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荷兰牧场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

品读这篇文章,一段段往下读,最好。

第一自然段,看似普普通通,不过是概括了荷兰的主要特点而已,但却隐含着表达的逻辑。“是……也是……”的句式,在一定的语境中,并不仅仅是揭示并列关系,而是要强调后者。这句话就是强调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如果改成“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那就是在告诉读者,接下来要铺开来重点写的,是荷兰何以被称为“花之国”了。

承接第一自然段对“牧场之国”的强调,第二自然段很自然地将目光聚焦到“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那儿,遍布着黑白两色的花牛。第三自然段写的还是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这次作者聚焦的是“成群的骏马”。第四自然段仍然写的是这绿色的草原上,作者将目光从体型庞大的牛和马转移到了小动物身上,带着读者欣赏了“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

“牧场之国”里,放牧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应该也离不开放牧的人。第五自然段就顺理成章地写到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是在傍晚展开的,夜幕降临时,就结束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一段只用了一半的篇幅写人的活动,且人的活动也是从容平和的,一半篇幅写人的活动结束后牧场的宁静——作者有意要强调,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无论生机勃勃还是安宁沉静,牧场都是属于动物们的。

一路读下来,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是鲜明的——由衷地表达了对“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为什么作者这么欣赏“牧场之国”呢?肯定不仅仅是这儿有大片大片的牧场,牧场上有成群结队的马牛羊等动物,而是这里的牧场给人带来的“感觉”——动物是自由、安闲的,环境是自然、宁静的。牧场之国的这些特点,就在作者描写的画面情景中,就在作者的词句表达中。花牛“专注”“仪态端庄”“无比威严”;骏马“膘肥体壮”“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绵羊“悠然自得”,猪群“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小鸡、长毛山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人的活动时间是那么短促,仿佛人们都不愿意打扰到牧场上的动物们,不忍心破坏了牧场自由、安闲、宁静的氛围。

行文思路上,作者仿佛并没有做特别的构思,却又匠心独运。描写的是牧场,却用一条鲜明的情感线索贯穿始终。“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重复出现了四次,一唱三叹,反复强调,情感逐次加深,最后以这句话结尾,留下无穷的回味。作者仿佛担心读者只顾着跟随他的描写欣赏牧场景象,忘记了这是荷兰独有的风景,这是荷兰之所以是荷兰的标志。二至四自然段描写牧场上的动物,都不经意地提到是在“绿色”低地和草原上,让读者在想象牧场上的动物和它们的自由、安闲时,脑海当中始终铺展开一片广袤的“绿”。

讨论了文本本身,再来看看作为一篇“课文”,《牧场之国》被编排在“这一个”单元的价值。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异域风情”,编排三篇课文的目的就体现在导语页的“语文要素”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阅读实践活动,学会“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进而以三篇课文的内容主题和表达特点为启发,激发“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的兴趣,习得相关的写作方法,培养相应的写作能力。

具体到“这一个”单元中的“这一篇”,其学习价值又如何定位呢?结合前面对文本内容和表达特色的解读,联系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首先要看一看课文描写的“景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牛群的专注安静也好,骏马的自由不羁也好,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然安闲也好,几乎没有一句描写的是“静态”,因为这些动物都是鲜活的,都是生动的。但它们的鲜活生动不是热闹的、嘈杂的,而是悠然的、安闲的,给人宁静的感觉。简单地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来对应每一段的写法,或用“静态美”和“动态美”来概括牧场景象,是力所不逮的,因为文中的事物是动态的,给人的感受却是宁静的——作者抒发的情感又是强烈的。正是因为这“动态”中让人感受到的宁静之美,给作者带来了震撼,所以才忍不住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这样看来,课堂上学习这篇“课文”,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看,最值得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图像化策略),进入文字描写的情景中感受体验,发现和体会动态中的宁静之美,并通过一唱三叹的抒情语句领悟作者的构思之妙;从知识习得角度看,就是通过课文内容了解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突出特点;从语言表达的理解和习得角度看,文本中别具情趣的描写,大量给读者带来“宁静”之感的词句,值得细细品味和诵读积累。

“这一篇”的课堂学习价值,需要通过契合文本特性和儿童需要的阅读实践活动来实现。

学习活动设计(两套方案)

下面呈现两个学习活动设计方案。第一个是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为抓手,聚焦内容信息,聚焦作者的遣词造句,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以真正的主体身份,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具体文字的表达效果。第一个方案是立足文本的结构思路特点,围绕阅读感受来设计的。

方案一:

板块一 开门见山,明确学习目标

一、揭示课题,说说从课题上了解的信息。

二、听写下列词语,了解预习情况。

1.听写词语:仪态端庄 骏马飞驰  辽阔无垠  悠然自得  默默无言  舒缓平稳

2.说说这些词语分别来自课文的那个自然段。

三、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了解到的信息。这句话中的“水之国”或“花之国”能与“牧场之国”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四、接下来你会带着哪些问题读课文?

五、出示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启发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阅读思考和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阅读,能够将一般自发的阅读兴趣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读书思考就既有积极性,又有方向性。荷兰是大多数学生陌生的国家,利用题目和开头提供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是最直接的选择。结合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让学生的读书思考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的保障。】

板块二 任务驱动,感受文字之美

一、围绕“牧场之国”梳理课文内容。

1.通读课文,思考:你通过作者的文字,也觉得荷兰是牧场之国吗?是哪些内容信息让你觉得荷兰是牧场之国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后交流,一起梳理内容信息。

二、任务驱动,欣赏语言,领会感情。

1.“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到底是怎样的荷兰呢?每一次出现,“真正的”表示的具体意思一样吗?如果要将这句话改成意思更加清楚明白的说法,每一处可以怎么写呢?请用下面的句式,在每一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后面作补充,把你理解到的作者的意思表达清楚:

第二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三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四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第六自然段: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一个( )的牧场之国。

3.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圈画、填写,再同桌或小组交流,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为什么填上那些词语。

4.组织汇报分享,相机练习有情有趣地朗读和内化。

5.发现问题,探究作者可能的表达意图。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哪国人?一名捷克的作家,为什么通过一篇文章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呢?

【设计意图: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在课程内容建构上,重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建设。学习任务群,关键词是“任务”,真实而适切的学习任务,可以让学生经历目标导向的真实的学习过程。学生要能够读懂“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每一次蕴含和表达的具体意思、情感,一定需要深入文本阅读思考,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一个真切的得言得意的过程,同时也内化了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  拓展任务,布置延伸练笔

一、借助第一自然段,激发练笔兴趣。

1.分别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

句子一: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句子二: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2.选择其中一句话作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你需要先做什么?

二、布置拓展任务,进行延伸练笔。

从上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开头,根据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宽视野,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追求。这篇课文的开头,就是一个极佳的课程拓展资源。这一拓展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荷兰有更多的了解,还为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落实做了热身,打了基础,一举多得。】

方案二:

板块一 开门见山,激发阅读兴趣

一、揭示课题,说说从课题上了解的信息。

二、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从这句话了解到的信息。

三、这句话中的“水之国”或“花之国”能与“牧场之国”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四、接下来你会带着哪些问题读课文?

五、出示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启发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阅读思考和发现。

【设计意图:课堂阅读,能够将一般自发的阅读兴趣与明确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读书思考就既有积极性,又有方向性。荷兰是大多数学生陌生的国家,利用题目和开头提供的信息激发阅读兴趣,是最直接的选择。结合导语页的阅读训练要素,让学生的读书思考有比较明确的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的保障。】

板块二 品读描写,感受动中静美

一、整体阅读,了解内容,初步感受

1.出示阅读思考任务,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发现信息,圈点批注。

阅读任务:

1)从哪些信息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将有关词句画上横线。

2)边读边想象每一段内容描写的画面情景,看看这个牧场之国给自己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与自己想象中的牧场之国一致吗?

2.阅读思考后交流分享。

1)可以看出荷兰是“牧场之国”的信息:

极目四眺,四周全是碧绿的丝绒般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辽阔无垠的原野、成群的骏马……

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使。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

2)分享作者笔下牧场之国给自己最深刻的感受。

二、聚焦词句,品读欣赏,体会静美

1.带着任务读书思考:作者描写了牧场上的哪些事物?读着作者的文字,走进画面情景,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将给自己带来具体感受的词句用波浪线标出来,摘录到表格中,再有情有趣地读一读。

事物

关键词句

阅读感受

黑白两色的花牛

成群的骏马

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

人、车船

2.结合表格,分享交流,展示朗读,感受生动中的宁静之美。

【设计意图:任务明确,才能让学生真正以学习主体身份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板块学习活动的设计,方法策略的运用,内容目标的定位,都从学的角度考虑,确保学生学有工具,学有方法,学有层次,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收获。这是一篇语言生动细腻、画面感鲜明的写景散文,抓住表现事物特点的重点词句,运用图像化策略入境入情,可以更深入地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之美。语言经验的积累和丰富,会因为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而水到渠成。】

板块三 抓住线索,领会作者感情

一、设疑: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句话?删掉可以吗?可以改成“这就是荷兰”或“这就是我们的荷兰”吗?

二、带着疑问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提示:这句话每次出现在什么位置?当你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感受到了什么?站在作者角度,你反复用这句话想告诉读者什么?

三、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1.自由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2.结合具体的画面情景,填空表达理解和感受。

看着遍布草原的黑白两色花牛,想到          ,忍不住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第二次感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是因为目光遇见了        ;看到绵羊、猪群、小鸡、长毛山羊的悠然自得,心中        ,禁不住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动物是悠然安闲的,人们挤奶、运奶也是从容安静的,在这样的牧场之国里,感受到的是自由、生动和宁静。只有荷兰有这样的牧场吧!真叫人忍不住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设计意图:从大体上认识到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为了表达对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是一件不需要深入思考的事情。但是,作者反复强调这句话,肯定不是简单地贴上情感标签,在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导读者和他一起发现和欣赏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独特之处,感受这“牧场之国”的生动之美、宁静之美。学生从作者视角来研读这句话的内涵和表达意图,才能从不同角度体会这句话丰富的价值,与作者进一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板块四 拓展任务,布置延伸练笔

一、借助第一自然段,激发练笔兴趣。

1.分别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写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有什么不同?

句子一:荷兰,是水之国,牧场之国,也是花之国。

句子二:荷兰,是花之国,牧场之国,也是水之国。

2.选择其中一句话作为开头写一篇文章,你需要先做什么?

二、布置拓展任务,进行延伸练笔。

从上面两句话中选择一句作为开头,根据需要介绍的主要内容,课下搜集资料,写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利用文本特点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拓宽视野,创造更多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追求。这篇课文的开头,就是一个极佳的课程拓展资源。这一拓展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荷兰有更多的了解,还为单元表达训练要素的落实做了热身,打了基础,一举多得。】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