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附5大完整案例)

2023/5/25 17:56:02  阅读:26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小学老师参考 ,作者卜庆振

分享 |  卜庆振,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教师

01

为什么做项目式学习?

20224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张国华表示,各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纲呈现课程目标,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强化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驱动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深层变革。

其中,以主题、项目或活动组织课程内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要求。此外,2022版新课标也提出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法来进行组织,以语文为例:

尽管在语文新课标中对于跨学科学习并没有太多具体的学习策略指导,但在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以主题学习为主,中学阶段应该倡导项目式学习。也就是说,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可以有主题学习和项目学习两种组织形式。

从新课标理念来看,语文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还是围绕着跨学科领域,当然,这个项目式学习不一定非得是跨学科的,也可以是学科内的项目式学习(它可能关联最大的是跨学科学习领域)。

关于项目式学习,可以看看专家的观点:

PBL项目式学习的六大特点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科实践追求,以及张卓玉老师提出的“大任务”有很多相似之处。

比如, 驱动性问题主要体现项目的真实性、它的意义以及项目的道德性。

真实情景,未必是真实生活。以语文为例,有一种生活可能是文学生活,而文学的生活未必是学生真实的现实生活,但它可能是某种真实的情感或精神生活。所以,我们把语文的真实情境又分为真实的生活情境,学科的认知情境、个人体验生活情境。

同时,项目式学习往往会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因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来源于精神的、物质的,都不是以学科来划分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案,本身就没有学科特点。所以,它往往会产生跨学科的需求。

协作能力,是指在学习当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共同通过分工、协作来更好地解决问题。

展示交流:项目式学习,一般以成果的输出为导向,成果的输出必然就需要展示与交流。

学习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就包括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评价工具,信息技术等。

02

如何做项目式学习?

1)项目式学习的基本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它提供一些关键素材构建一个环境,学生组建团队通过在此环境里解决一个开放式问题的经历来学习。需要注意的是,项目式学习过程并不关注在学生们可以通过一个既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它更强调学生们在试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技巧和能力。

也就是说,它具有开放性。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不止有一个,老师就可以去预设,但是未必能让学生按照预设走下去。学生可以用更开放、更多元的路径去解决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未必会有学科的系统性。

而我们日常的课程标准,重视课堂知识、技能的系统性设计。但是项目式学习如果是从真实性、开放性的驱动性问题出发,其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标提出了小学数学阶段,更多倡导以主题式的统领为主,中学阶段是项目式的统领,并不主张一定要用驱动性问题开启。因为驱动性问题如果是开放的,那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开放的。而新课标可能更倡导让老师在帮助学生在做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系统化地习得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相应地,也会产生封闭性。如果产生一定的封闭性,未必就是从问题出发,可以是从主题统领开始,也可以从一个任务开始。

在做项目式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会发现一个问题:

项目式学习在日常教学中很难成为正餐,一般是饭后甜点。为什么?

因为很多老师感受到,PBL项目式学习的开放性过于强,所以学生用到的知识和技能的随机性也就比较强,系统性学习就难以保证。而如果我们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采用主题统领式,主题先行,任务驱动,可能就可以解决知识和技能不够系列化的问题。但是如果用主题统领,任务驱动,会不会造成它过于封闭呢?这个开放和封闭之间的矛盾如何去解决呢?学生参与的真实性,学生发言的权利和选择的权利如何在封闭的过程中得到保证呢?这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难题。

2)几种项目式学习模型

这是泰山学院蒋福超教授列出的PBL模型。

这个模型和传统PBL模型差不多,主张从问题出发。比如说,项目的选题,包括了驱动性问题,选题的优化,项目的架构,产品的初创,产品的迭代,产品的发布和反思与庆祝。

从问题出发,才能够真正地产生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这是PBL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义。

林恩学习丁志勇老师PBL模型有所不同。

首先是师生共同来构思项目,产生探究的主题,这时候未必是从问题出发了,可以是从一个项目、一个主题、一个任务出发。第二是形成小组,第三是明确任务。然后是制定计划,第五是开展探究,第六是分析制作,第七是成果展示,第八是多元评价。

这个模型更类似新课标中给出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大部分是任务驱动型的。这种形式的好处在于保障了老师可以提前预设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保障我们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自然就具有了封闭性。但是你完成这个任务的路径未必只有一种,就像你解决问题的路径未必只有一条一样,所以它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关键在于老师愿不愿意提供这种开放性的选择权。

3)项目式学习的常见流程

包括了项目发布,搭建基础认知,组织团队和任务,集中探究和具体的知识内容,设计制作产出,展示和反思。

 

我们了解这些,是为了找到最佳设计路径。老师和学生更适合从哪些角度来入手呢?项目适合开放到哪些程度呢?项目式学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学习的理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学情来灵活变化的。

4)案例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流程有哪些板块组成?这个模型和PBL项目式学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我们可以从当中提取、借鉴到什么?

再看统编版教材“综合性学习”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研究报告的模型。包括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情况和资料的整理,研究的结论。

研究报告也是一种PBL模型,是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路径,包括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解决问题。这是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也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科学探究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在我们的语文学科中出现了,也在我们的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出现了。

03

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具体可以做什么?

新课标提出,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主题从哪里来?从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找。

探究的活动包括了阅读,梳理、探究等。

后面还提到,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应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我们具体来看一看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跨学科学习”给出的一些具体的内容和教与学的建议。

以第一学段为例,1-2年级的主题包括了热爱学习、养护生物、节日风俗。养护绿植和生物,在我们三年级的统编版教材中也有这样的设计。

第二学段包括了校园活动、文化探究、生活调查。第三学段包括了文化活动、研学考察、未来生活。等等。这些主题都很清楚。

再来看7-9年级,主题就更多了,包括科学技术、心理健康、环境资源、人文精神、文学生活。文学生活不一定是真实的物质生活,很可能也是一种精神生活。这是语文学科所特有的。

在教学提示方面,它又给出了评价形式、评价人员、评价内容。

无论是从评价形式、评价人员、评价内容,都和PBL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再来看看教材。以统编语文小学教材“综合性学习”为例。

可以看出,综合性学习给出的路径,从前往后,路径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系列化。

初中则更为具体和清晰。

可以看出,整个落实项目的过程都出现了,并都是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在某一个主题下,我们预设了一个任务,让学生一起来参与,完成任务。这是教材给出的基本路径。当然,这里面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收集资料,得出结论,解决问题。还会有问题驱动,但更多的是以任务来进行。此外,这些主题大部分和课标要求高度相关,科学技术是有的,心理健康是有的,环境资源是有的,人文精神也是有的。

这里面可能缺少的是心理健康这一块。结合我们当下统编版教材,可以很好地去做这样的项目,结合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建议,以及成果的导向。当然,也可以通过新课标,来增加这样的主题和任务的创设。

1)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路径

从课标和教材出发,做项目式学习的基本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经验来确定项目。(教学内容主要是指统编版教材)

来源不仅包括以上三个方面,还可以包括社会性议题、当前热点问题、工业生产问题、身边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大主题下来确定更为具体的话题或者是问题。当然要承载核心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同时一定要基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学科思想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它的特征包括:真实、有意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感兴趣、具有可操作性。

2)学习形式建议

关于学习形式的建议,语文的项目式学习可以分为三类:

从这三种类型中,我们可以归纳并提炼项目设计的基本流程:

1)确定项目主题     

2)明确问题或任务    

3)设计实践活动与评价    

4)展示成果与反思总结

04

语文项目式学习的五大案例

基于上面提到的基本流程,我们如何去做一些探索呢?来看这样几个案例。

案例类型1

基于教材单元的项目式设计(二下三单元识字/四年级上册四单元神话)

二下三单元识字

这是我们和山东潍坊寒亭区的老师们一起设计二下三单元识字。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学识字方法,说传统文化”。因为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传统文化,语文要素就是识字的方法,结合传统文化和识字的方法,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领悟方法和思想,同时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传承。(从双基→核心素养)

主题有了,具体的情境和任务是什么呢?

可以去合学情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创设。

如,“小明一家开始 做假期旅行计划,爸爸说要去马尔代夫游泳,小明 说要去泰国过泼水节,还想去澳洲尝尝小龙虾。妈妈不解地问:“你们为什么要去看国外的景色呢, 过国外的节日,吃国外的美食呢?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钟灵毓秀,你们都了解吗?”小明说:“我的同学们都说要出国去看看, 这叫‘洋气’。”妈妈沉 默了……看来小明和他的同 学们都不了解中国,同学 们你们能通过“传统文化 手账卡”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中国吗?”

这个时候怎么去落实,成果是什么呢?于是,就想到了做手账。那能不能通过做中华手账,让身边的人,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向身边的人传播这方面的文化呢?

所以,这样就创设了一个情境和任务。

然后,再去分解为,说说传统文化,学学识字方法,做做中华手账这样几个环节。

这就是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它是由任务驱动的学习来进行。

再来看四年级上册,这个单元是以神话来进行组别的。学生要学习的是关于神话的某些神奇之处,学习用想象来写故事。这个就是它的语文要素。关于神话,如何去创设情境和任务呢?我们寒亭区的老师就想到了当下航天事业用到的很多名字都来自神话。神话,会变成现实,这是神话的意义所在。

因此,老师们从这个方面入手来创设了情境,它是这样描述的:

它的大任务:创编“我的世界 我是英雄”的神话故事。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有创设场景,选择角色的权利。虽然是封闭的任务,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了学生一定选择权,去搭建自己的世界,去创造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学习课文的写法,从而构思一个真实的,对自己有意义的、对现实社会有意义的想法,这就是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式学习和基本的路径。

案例类型2

基于单篇文本的项目式设计(《北冥有鱼》《白杨礼赞》)

我们再来看初中的案例,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这个单元都是文言文,而且是山水游记类的文言文。关于山水的名篇、散文,我们如何来进行组织呢?

易老师他们设计的是以“规划设计‘山水梦寻宫’场馆”为主要任务。

我们看到,它既具有整体性,同时也对应教材文本进行了分解,这也是任务驱动式的项目设计。

那么再小一点,到单篇的文本,也可以有这样的任务驱动,比如《北冥有鱼》是让学生创设一个文化的脚本设计。

再比如《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象声写法、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创设一个大情境、大任务。

比如,给泰安的学生上课时,可以围绕泰山,挑山工精神来创作礼赞泰山或礼赞泰山挑山工的作品。可以仿写,可以自由创作。这样就将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经验与问题和任务的解决联系在一起。

还可以嵌入评价,仿写与创作的评价任务。

再比如,《邓稼先》这篇课文,同样可以作为任务驱动的创设性学习。

再来看一个综合性的案例。

关于古诗词,教材上给出了很多组织建议。我们可以从教材出发,组织教材内容。比如,将一本教材中所有的古诗词整合在一起,进行一次古诗词之旅。

第一个主题是“诗意之春”,第二个主题是“秋之声”,第三个主题是“秋”。两个主题的设计基本策略,是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自选、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展示中,促进学生交流,加强他们对诗词的理解程度。

这就是项目式学习,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某个主题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去进行选择。

案例类型3

基于教材活动的项目式设计(《清明扫古墓 长河话英雄》

这个案例是我们从综合性学习出发的,结合时令——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以及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如天下国家,英雄谱等,结合在一起设计的。因为我们学校所处黄河岸边,附近有曹植墓、蚩尤岭,将军渡等,都和英雄有关。因此就有了“清明扫古墓  长河话英雄”的主题。主题之下,还设计扫墓的流程,以成果为导向。

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年级,研学成果在设计上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体现了学习的梯度和选择的权利。

案例类型4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项目式设计(《八十天环游地球》《儒林外史》)

在发达地区的很多学校已经在做阅读类、学科认知类的项目化学习,且已经非常成熟了。

比如以下这个七年级学生的项目化阅读案例。

可以发现,这个项目化阅读是用文献的方法做的,而更上面的案例则是用实地研究法。当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把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结合在一起。

现在,我们也会强调用多学科的阅读,通过科学书的整本阅读,用学会科学的思维解释世界。

接下来这是《八十天环游地球》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案例。

一般我们会推荐小学高年级、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读这本书,之前往往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指导学生阅读。但如果加上一些地理要求呢?比如,初中初一阶段学习到的关于地球、气候方面的知识。而《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本书中运用到的环球旅行策略,和初一地理所学的知识技能有关。从地理学科入手,结合语文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任务:

这就是学生最后完成的作品:

案例类型5

基于节假日作业的项目式设计(国庆节/寒假自编书/暑假文学部落)

我们再来看一个假期作业的实践,也是来源于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的项目式阅读探索。

《儒林外史》是中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在南京市中考题中,已经出现了项目化学习的影子——

然后我们根据八年级下教材对于名著导读部分的相关要求、课标的要求以及历史学科的课标要求,最后使用大概念的方法来提取这本书。

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最有影响的概念是什么呢?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本书的核心目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受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读者群体和写作目的的影响。

这是一种大概念的描述。

然后我们想要迁移的,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我们还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本书,对教育、教育制度、教育中的考试有一个自己的理解。这时候,就有了迁移目标:

个人发展既受时代特点和教育制度的影响,又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

也就是,个人如何在时代、教育制度的制约下,去抓住自己自由选择的空间,实现更好的个性化成长?这可能是这本书对学生成长来说,更具有核心素养导向意义的部分。

然后我们根据UBD理念,将项目流程分解为以下:

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提供了支架,为学生们整理一份阅读材料清单。

其中还包括了一些文献研究的方法指导。

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将假期作业转化成为项目式学习的案例。

比如2022年寒假,我们学校给学生布置了“编辑一本寒假自编书”的任务。

关于这个任务,描述上很清晰,以任务为驱动。并设置了标准,也就是评价为先。

最后我们把学生完成的优秀作品集锦,编辑为一本校刊——《春雷》。

暑期,我们还设计了“文学部落”的假期作业,也是以任务驱动的项目式学习作业。

05

结语

总结一下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

第一,从大单元出发的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是以人文主题来统领的,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仅靠语文要素是不够的。教材本身有情境,但任务不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可以在大情境基础上创设一个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本身就可以成为项目。要注意的是,这个任务可以从问题出发,也可以从任务出发,但无论哪个角度,是否跨学科,都可以成为项目。这就是情境加任务式的大单元。这种形式的优势在于,一是最容易产生项目式设计,也便于实施。二是和传统教学具有一致性,有利于将大单元做得更具情境,且让任务更具整合性。

第二,单篇课文或文本也可以做成项目式学习。围绕一篇课文创设大情境、大任务,把大情境、大任务作为一个项目,学生来进行研究。

第三,教材上的综合性学习,本身具备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可能小学低年级的项目不是很完整,就可以做成主题式学习或体验式学习,抑或者探究式学习。比如观察一种植物,写下观察日记。项目式学习可以很简单,并不是越复杂越好。

第四,可以将节假日作业创设为项目式学习。尤其是在“双减”背景下,将假期作业设计为开放性、实践性的项目,也是很理想的选择。

最后,我想这样总结语文项目设计的意义:为确保孩子们顺利步入社会,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决策力——做明智的选择。这也是项目式学习的优势之一。

而传统教学往往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能毁了很多人。但一个孩子的成功不应该牺牲掉其他孩子或者是他们的家庭,我们希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健康成长,希望他们的家庭都和谐,美满幸福。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项目式学习可以达到的目标。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