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带着团队老师做大单元教学时,每个人都会在学习任务设计上使出洪荒之力,想了又想,改了又改。有时自己觉得构思的学习任务很不错,可是讨论时被一番追问,不得不忍痛割爱,换个思路,从头再来。
当然,一个学习任务被认可了,甚至被点赞了,那就跟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团队的孙静老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大单元设计,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很合单元学习任务 !
在大单元教学中,一个好的学习任务,要具有“四力”,即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
3
孙静老师为这个“习惯”主题单元,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学习任务,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学习任务呢?
这个单元的内容,四篇课文(《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一个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一个语文园地。学习这个单元,对学生的成长价值,在于通过文本阅读和口语交际、谚语积累等,认识养成各方面好习惯的意义和价值;就语文本身的学习而言,除了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最基本的语言积累,重点是在阅读中学习提取重点信息,尝试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出推断——这是言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能够为综合素养目标服务(向心力),能够将学习内容、情境、资源、方法等有逻辑地整合(驱动力和整合力),还能够在学生心中种下“理解”的种子,指导学生今后的相关读写和生活行动(发展力)呢?
孙静老师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写绘好习惯养成记”分享会。
这个核心任务,需要学生通过写绘的方式,讲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自己(也可以是别人)养成某中学习或生活好习惯的故事,然后跟大家分享。
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渗透两个大概念的理解,一个是宏观的人文大概念,一个是微观的学科大概念——
1.良好的习惯帮助我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2.合适的阅读策略(推断)有助于文本理解。
核心任务的完成,需要不断指向两个大概念的渗透和理解,也就是体现其向心力。
任务本身,就诞生于“习惯”主题,又指向“好习惯”的自我认识、理解和积极养成。这是向心力的体现之一。
怎样讲这个故事,如何进行分享,这就要考虑如何将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核心是学科大概念的理解目标)设计为任务完成的主要线索,并凸显出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此,孙静老师将核心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具体如下:
子任务一:学习表演故事,发布任务通知
任务说明: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话题入手,将《动物王国开大会》作为任务开启,课文学习与戏剧表演相结合,通过表演将故事情节和动物对话更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判断思考了怎样的通知才是具体、清楚、有效的通知,进而将知识技能迁移运用,借助老师提供的支架,自己尝试发布本单元的“手绘好习惯养成记”分享会的任务通知,调动其积极性,从任务发布之日起更加关注自己的习惯问题。
子任务二:欣赏和分享与习惯有关的故事
任务说明: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和欣赏与习惯有关的几个故事,在仔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联结生活,运用文中插图、关键句式、做猜想等方法,梳理故事内容,学习《文具的家》《一分钟》和《小猴子下山》,形成根据文章信息作出简单推断的能力,理解养成整理文具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鼓励收集至少一个“日积月累”外的好习惯谚语。阅读关于培养好习惯的分类绘本,卫生习惯养成《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睡眠习惯《晚安,大猩猩》》等。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晨诵内容也是与习惯有关的儿歌和儿童诗。
子任务三:手绘自己的习惯养成故事并分享
任务说明:全班或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完成习惯养成记的写绘任务,按照要求选择某一个方面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认真完成。写绘任务完成后,与全班分享,分享会可与成长课相结合,分批次完成分享。分享前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分享技巧,比如设置悬念,让同学推断后续内容。讲述后,针对故事中的人物或内容进行提问等。
这三个子任务,一直在层次递进地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重点信息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推断后面的内容。从学着发布任务通知,到“阅读与鉴赏”与习惯有关的故事,再到“写绘好习惯养成记”的创作和分享,都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科大概念的理解。这是向心力之二。
至于驱动力和整合力,就不用我分析了。发展力,不仅在好习惯养成的积极体验上,也在“推断”的挑战和乐趣上。
4
是啊,按照自己以往熟悉的方式进行教学,哪需要费心费力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呢?
这样一个学习任务,当初孙静老师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才想明白了,思路理清楚了。如果是按照教材单元顺序,一篇篇教课文,翻翻教师用书,看看别人的教学设计,轻轻松松就搞定了啊!
不过,能设计出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任务,与不会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自己的专业成就感肯定也不在一个层次吧。
世界很荒诞,自己不改变,坚持不改变,就能成为专家。
我们,只做脚踏实地的实践者,为自己,为自己的信念,使出洪荒之力,哪怕改变一点点。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