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二下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及复述的学习价值、策略辨析|孙静

2023/5/25 17:46:26  阅读:98 发布者:

关于复述的理解及单元整体解读

复述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文内容,而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教材关于“复述”这一能力训练的编排充分体现了递进性,一年级提出“借助

阅读课文”,二年级上册提出“借助提示(

、关键词句)讲故事”;二年级下册提出“借助提示(

、关键词句、示意图、表格)讲故事”,三年级提出“详细复述(聚焦关键情节,内化语言)”;四年级提出“简要复述(理清脉络,培养概况能力)”,五年级提出“创造性复述(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丰富的想象)”,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螺旋上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低年级的学习要求有这样的表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不难看出,在低年级的复述要求中,从复述对象看,主要是故事类文本;从复述要求看,重在培养复述的兴趣,强调的是对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开展复述活动;从复述的结果看,首先“复述大意”,其次是“较完整地讲述”。

关于复述,在二年级的训练要求主要表述为“借助提示讲故事”,与课标的表述一致,复述对象主要是故事类文本,借助一定的提示,也就是借助一定的复述支架,比较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复述并不独属于“实用性”的,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也有“复述”的内容要求,结合这个单元的文本文体特点,这个单元主要仍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一、结合教材看低段复述策略

低段复述可以借助的支架有哪些?首先是借助图画,串联相关信息,从一年级“借助

阅读课文”,到二年级上册的讲故事,图画都是完成复述的重要支架和实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比如二年级第一单元《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把

连起来,再借助

讲故事。其次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鼓励学生整理思路,将文本大致内容复述出来,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提示语创设复述情境,比如第二单元《玲玲的画》引导学生用上“得意”“伤心”“满意”3个词语讲述课文内容。而到了第八单元,从教材课后题看,提供的复述支架是对前面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实现理解和复述能力的阶梯式提升。比如《狐假虎威》的课后要求,不仅借助关键词语,还要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试着把这些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复述形式有 4 种,分别是“读”“说”“讲”“演”。当学生首次接触到复述的概念,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完整,读得有感情。这一步就是要求学生读出文章的大概。当学生熟悉复述活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合上书本,说一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当学生的复述能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完整的讲述文章的内容,要讲清楚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保留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倘若学生的表达力、组织力都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和动作演出文本的主要内容。从以上的分析可见,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复述的要求越来越高。

《风娃娃》这一课的复述支架是根据

和关键句子的提示,讲讲这个故事。随着学生读的故事越来越长,复述的难度就越大,复述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抓手,同时降低疲倦感。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训练重点还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这一单元与上册相比,对复述又有怎样不同的要求呢?

《大象的耳朵》课后第二题“画出课文中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课后题进行了提示,“大象的话”是关注的重点,学生从大象的话里可以发现大象对自我认知的两次改变,继而从课文中梳理有效信息,提前改变的原因和前后过程,帮助自己有序地讲述故事。

《蜘蛛开店》课后第一题根据课文内容提取出了故事内容示意图,是一种新的复述支架,学生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这种方式是在之前借助关键词句的基础上,根据故事内容将关键词用图示串联起来,更加清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复述。

《青蛙卖泥塘》课后第一题和第二题同时指向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需要学生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演一演青蛙卖泥塘的多次变化。属于复述中“讲”“演”两种形式,只有把故事梳理清楚,讲述清楚完整才能比较好地表演出来。与二上《狐假虎威》相比,难度明显提升,没有关键词语做支架,需要学生自己捕捉可以利于表演的词语,适当添加动作,变化语气。

《小毛虫》课后第二题根据课文内容给出了相关词句和

,讲述小毛虫的3次蜕变。这个复述是提问、

和关键句三种支架的综合运用。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学生要画出相关词句,借助

的提示,将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进行讲述,而提示中的两个关键句“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分别在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需要穿插在故事中。

从链接已学到借助新支架(示意图),再到多种支架的综合运用,第七单元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立体递进。

二、注重复述的对象化,联结真实生活体验。

当学生能完整而概括地讲述整篇文章的内容后,教师还应考虑复述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或训练重点就是复述要对象化,也就是要注意倾听的对象,要有一定的读者意识,不同的倾听对象,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不同,复述者面对不同的倾听者,讲述故事的目的也可能会不同。

以第七单元的课文为例,学生在复述前,首先要考虑这个故事讲给谁听呢?比如如果将《大象的耳朵》讲给爸爸妈妈听,就要把故事比较完整地讲述出来,作为父母,多数希望孩子能够完整流畅的讲故事;讲给同学听,就要把大象的想法怎么改变的讲清楚,这是大家关注的主要内容;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就要把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讲述生动,才能吸引小朋友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喜欢这个故事。讲述《青蛙卖泥塘》这个故事时,根据要求创设表演情境,观众可设计为老师,戏剧老师,经常来参观学习的老师等,合作表演时就要注意表演完整性,在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语言,比如小鸟、蝴蝶说的话。如果观众是同学,小组之间互相展示PK,学生就可以考虑选择着力表演某一个片段,突出小组特色。讲述《小毛虫》时,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启发性,学生如果想将这个故事作为鼓励讲给某个同学听,课后提示的两个关键句必不可少,而且可以用语气等方式特别展现出来。如果讲给父母、老师、或在平台上让更多人听到,在故事结尾联结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是可以的。

复述的对象化使复述不再只是一项技能,而是将这一能力生活化,实现学习与生活的联结。

大单元设计思路

综合以上分析,第七单元的核心任务设计为:我把故事讲给_____听(或特别的故事讲给特别的你),面对不同的听众,采用不同的复述策略,完成故事的讲述,增强复述的实用性,连接学习与生活。

子任务一:发布学习任务,熟悉复述支架

1.以故事推荐会开启,学生和老师讲述自己之前读过的故事,发布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故事讲给谁听,考虑讲故事的对象。

2.初读课文,结合课后题和学习经验,认识每一课的复述支架,了解不同的复述策略。《大象的耳朵》可以借助关键词句来复述。《蜘蛛开店》可以借助示意图。梳理故事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后,分角色演一演《青蛙卖泥塘》。综合运用提取信息、图画、关键句等多种支架讲述《小毛虫》。

子任务二:确定故事对象,学习讲述故事

1.学习《大象的耳朵》《蜘蛛开店》《青蛙卖泥塘》《小毛虫》,在读熟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借助复述支架,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同伴或老师听,也可以讲给自己心里想到的任何人或物。师生讨论作为讲述者,希望让听众听到什么,作为倾听者,你觉得他们喜欢听什么?比如将《大象的耳朵》讲给弟弟妹妹听,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要讲述生动,动物间的有趣互动让复述更有吸引力,而《小毛虫》可以讲给哥哥姐姐听,告诉他们“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要嘲笑自己。《蜘蛛开店》情节起伏,妙趣横生,借助文中的配图和示意图,讲述者可以通过夸张的讲述向倾听对象表现故事的有趣,同时,这个故事内涵丰富,学生可以选择将他讲给自己或某个需要鼓励的身边人,传递做事不能只求简单,要勇于挑战困难,积极寻找应对困难的办法的道理。

2.以故事的形式,预设不同的倾听对象,说清养小动物的理由。

子任务三:特别的故事讲给特别的你

选择一个故事,用多种形式将故事讲给特定的对象,在班级展示不了的同学,可以录制视频,大家一起分享复述故事时采用的不同方法。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