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实录I基于PCRR模型的论证式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案例
2023/5/25 14:10:19 阅读:115 发布者:
2023年4月20日,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科学教研展示活动(黄田小学会场)在黄田小学电教室举行。黄田小学科学科组联合宝安实验学校科学教师、深圳市乔丽名师工作室成员、宝安区海韵学校科学教师、汕头市龙湖区陈厝合小学科学教师共同开展本次教研展示活动。
开展此次教研活动,主要是展示基于PCRR模型的论证式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案例,与兄弟学校教师进行研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为本专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有价值的方向和思路。
一、
课例展示
01
《岩石、沙和黏土》
宝安区黄田小学 黑丽
精彩教学促提升
课堂上,黑丽老师带领孩子化身为一位位小地质学家,分别利用感官、工具对沙和黏土的特征进行观察。基于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批判,通过层层论证,不断反思并修正自己的证据。在这节课中,学生不仅修正了自己的前概念认识,也认识到岩石、沙、黏土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测岩石的演变顺序。
孩子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黑丽老师的语言生动有趣,课堂氛围活泼轻松,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运用分析和推理的思维方法认识到岩石破碎后形成沙和黏土,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也为后面研究土壤奠定知识基础。
02
《地球的形状》宝安区
黄田小学 黄依琼
精彩教学促提升
黄老师在课堂开始时设立情境,带领孩子们来到了历史博物馆,了解古人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孩子们利用月食模拟实验、帆船进港模拟实验,通过找证据的方式说服古人、验证古人的观点,并在实验后不断地批判和修正,发现古人的证据不充分。
在黄老师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在古时候科技力量薄弱时,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有猜想。可随着观察,古代人们发现原有的猜想或认知,无法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产生了认识冲突,提出新的假设。
孩子们在说服古人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不充分的理由,最后才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认识到地球是球体,更客观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二、
课例点评
01
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宝安区海韵学校 乔丽老师评课
01-点评课例《岩石、沙和黏土》
乔老师认为黑丽老师的课在导入部分,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验方法的指导上利用微课提高效率,教师的教态温和、语言具有启发性,通过追问引导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出以下建议,记录单的填写建议可视化,让学生用图画记录代替写字记录;利用微课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激发探究的更多可能性,从而发展学生素养;请学生进行补充质疑时,不对前一位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或否定,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02-点评课例《地球的形状》
黄依琼老师在本节课中实验的时间和研讨的时间十分充足,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探究与发展思维的时间,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有方,语言生动,能很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激发学生的思维。建议在让学生做实验时,比如对于半球形这个实验材料,建议对曲面和平面这两部分都能进行实验尝试,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究空间。
02
陈晓芬老师点评课例
《岩石、沙和黏土》
陈晓芬老师联合汕头市陈厝合小学,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陈老师认为本课体现了两个精准。
第一个精准体现在教学设计上: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如实记录观察结果,具有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本课结合PCRR论证模型,让学生在基于证据与逻辑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
第二个精准体现在教学点评上:本节课教师通过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从科学论证角度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概念与规律的建构过程,提升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科学论证过程真实发生,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
03
汕头市陈厝合小学 黄越老师
点评课例《地球的形状》
黄老师立足科学课核心素养,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多亮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第一、黄老师创设博物馆奇妙夜的有趣情景,借助古人的争论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问题,真正体现了“学为主体 教为主导”,主动思考提出猜想,并自然地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二、黄老师还在教材原有的方形、球形实验中加入了半球形模型,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教具的创新,更加丰富了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本节课中,体现了present—critique—reflect—refine的循环式论证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
微讲座
宝安区实验学校赖元元老师
指向思维型学习和模型建构的美国课程标准简介和教材剖析 ——以《地球的形状》为例
课后,区兼职教研员赖元元老师做了《指向思维型学习和模型建构的美国课程标准简介和教材剖析》的讲座分享。首先,赖老师从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共同概念、科学和工程实践进行分享,提出了建构模型就是一个化繁为简,提炼本质,找基本框架,然后再用模型去理解和解决复杂模型的观点。接着,展开介绍美国教材《地球的形状》一课,先让学生开展实践,思考古人为什么认为地球是平的,让我们知道错误的观点也值得被尊重和研究,接着教材用图形建模的方式引导孩子解释“从远处行驶来的帆船为什么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最后,引导学生对“重力”方向进行建模,认识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作用。教材的设计体现了思维的推进,模型的建构。最后赖老师希望科学老师们能在真探深究的道路上继续钻研。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