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以“质”提“效”的实践研究
2023/5/24 18:09:02 阅读:85 发布者:
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以数学作业设计为例,从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作业设计的类型和优化作业设计的途径三个方面,简述对小学作业设计以“质”提“效”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作业设计遵循的原则
数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课后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作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是体现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志,更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因素。
“依标设计”原则。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课标中的十大核心概念,关注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构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明确作业设计的目标,进而合理地设计作业的内容,制定可行的作业布置和完成计划。
提质“减负”原则。全面落实“减负”文件精神,减少书面作业总量。通过优化常规作业设计,创新作业类型来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相匹配性原则。作业设计要求要与教学内容匹配,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作业实效。
作业设计的基本类型
基础类作业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必须准确把握“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在作业设计上力求体现“因材施教”,变“统一”为“分层”,体现层次性。
综合类作业是一种经验性、实践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它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培养应用意识的重要载体,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综合类作业从作业内容的选择到作业形式的呈现,都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变“封闭”为开放。
拓展类作业侧重于促使学生主动建构与自己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此类作业是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再完善的作业,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评价反思意识的养成,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优化作业设计的若干途径
常规巩固型作业。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巩固性作业过多的现象,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然而不是所有“量”的累积都会引起“质”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布置的巩固性作业必须精准设计,提高实效。
教师要选择能突出重难点,反映学生实际学习效果的习题,突出层次性。即新授知识及时练习、易混淆知识对比练习、重点知识加强练习。对于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练习的方法进行认识。例如四年级学习的《正推》和《逆推》是难点,教师可以选用同一个情境下一倍数、几倍数的两道应用题,引导学生借助树状算图,深入理解正推和逆推的教学知识点。
生活化实践作业。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才能深度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面对生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把数学看做进行问题决策的工具,教师可以通过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数学作业,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梳理知识的方法,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例如,五年级学习了《小数的应用》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生活化作业:上海一些老旧小区都在进行电梯安装工程,王老师居住的老小区,最高层基本都是六楼,符合加装电梯的基本要求。现在安装一部电梯总费用在50万元左右,为了鼓励居民安装电梯,政府还会额外补贴14万元。剩下的36万元,你认为应该如何安排出资?在这份作业中,学生要解决问题,就要对提供的数学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比较和选择,通过小组讨论完善出资安装方案。
跨学科探究作业。设计跨学科作业,教师要立足“真实问题”的情境,紧紧围绕关键能力的培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形成适合学情的独特的学科融合性作业,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的跨学科作业“保护我们的眼睛”,通过编制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调查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从直观数据中了解到我校三年级学生的用眼情况。学生在驱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问卷设计、数据分析、宣传展示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获得大量的活动体验。最终学生从事实出发进行阐述,撰写调查报告,这样在实践基础上的作业让学生能主动思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嘉定区华江小学)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2月1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