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作业设计
2023/5/24 18:04:52 阅读:97 发布者: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巩固,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开展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更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依托课标落实学科素养
作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作业设计要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特点相契合,落实“双减”政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包含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学提示。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由单元导语、教学提示、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构成。作业的设计要能与之相对应,将每一个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
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属于第12个任务群“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对照单元导语、教材学习提示、单元研习任务,整合并梳理单元目标,可以确定出本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比如,将主要目标设定为理解文中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梳理文章论述思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文中相关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提升思维品质等。将次要目标设定为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通过撰写读后感,领会文章的理论价值,提高理论素养等。
在此基础上,作业设计可以突出概念界定,如从概念、原因、特性等角度理解什么是“实践”;厘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梳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梳理文本论证的思路,例如让学生围绕“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联系实际”的论述层次去梳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结构框架;甚至通过比较,开展单元整合阅读,让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感受文本强大的思想力量。
借助教材展示文本个性
一个单元由众多的单篇课文组合而成,尽管凸显的是一个共通的人文教学主题,围绕一个学习任务群展开,但是不同的文本依然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作业设计在依托课标寻找起点的基础上,需要借助教材确定重点,突出每一篇的独特个性。
比如,在设计《老人与海》的学习任务单时,笔者将其人文主题定位在“人的灵魂的尊严”,从而设计了以下具有梯度的作业: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老人五次与鲨鱼激烈搏斗”的过程。2.如果要你为老人第一次与鲨鱼搏斗画一幅画,你会抓住老人与鲨鱼搏斗中哪些独特的一面?请将其排序并绘图或做表。3.老人独自一人在浩瀚的大海上与鲨鱼搏斗,他的“所说”“所想”始终交替出现,请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是否有违常情常理?并请简要阐述理由。4.假如你处在老人的处境中,你会怎么看待你与大海的关系?
这四个任务,首先让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中了解老人与鲨鱼“激烈”的搏斗过程,初步感受老人的“硬汉形象”;其次通过联想与想象把语言文字和画面结合在一起,细化、突出老人身上最鲜明的形象特点;接着通过“所想”“所说”的交替呈现感受老人与自我搏斗时内心较量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从自我搏斗到自我战胜到自我极限的不断突破,充分理解不屈服命运、活出生命的尊严的硬汉精神;最后设置情境任务,感受老人与海的关系、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
关注学情设置情境任务
一份好的作业(学习活动)应该能调动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体验,提供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生活之间联系的结构化学习内容,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深入思考的系列化、进阶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和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的意识,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态度与责任感。
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引入“情境任务”。比如,针对学习任务群9“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任务:班级要进行“红色之旅”的展板布置,班长向同学们征求背景图片,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一枚邮票作为背景,组织交流并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推荐语。
挑战性任务形式的作业,将学习者卷入真实任务情境中,通过有趣、复杂、综合的任务驱动,唤醒学习者强烈的参与动机,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展开探究、合作、互动、分享的学习过程,吸引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开展持久、深入、有意义的学习探索并获得发展。与此同时,教师通过情境化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显示作业的实践性。
一份优秀的作业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设计与实施的互动,还应包括类型多样、难度适宜、时间合适、结构合理等要素。教师注重作业设计,使之有助于促进学生巩固、内化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有助于学科素养的提升。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本文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2年3月20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