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让课程真正落地的徐汇经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

2023/5/24 18:03:38  阅读:80 发布者:

过程与方法

徐汇区“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策略研究”项目从2011年开始进行实践探索,2014年被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和徐汇区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主要解决国家课程落实过程中的三个问题:一是教师的认知与行为相互脱节;二是专业引领指导同教师需求脱节;三是区域层面的整体经验缺失。

项目团队运用调查法,梳理主要问题,把握本区教师基于课标教学的实际状况,形成研究思路,成立了由27所中小学参与的实验团队。为解决转化工具研发、研修方式改进和相关课程建构等关键问题,采取循证实践的方式,开展了8次关于工具研发的培训,举办了1场大型展示研讨活动;进行了226次区级学科专题研修活动、区级研讨课282节,举办市区级展示活动94次。形成了工具样例、教师学习与研修模式,以及区域性研修课程。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成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继续扩大实验学校和学科,举行通识培训3次,学科专题培训56次,专题研讨5次,区级研讨课248节,区级展示活动20余次,形成相对统一的工具框架。2017年,对大量的实践探索和应用资料进行系统梳理,编著并出版成果著作,同时在全区中小学各学段和所有学科推广应用。

成果与创新

通过该研究,在区域层面建构起了由课程标准到课堂教学的完整工具体系,包括区域层面的《学科教学指南》、学校层面的《学科教学手册》和指向课堂的《课堂教学设计框架》,使教师基于标准的教学有了相对完备的实体性操作支架。提出了转化工具的研发与教师深度学习研修双轨并进、共生共长的思想,形成了聚焦教学思维品质提升的“三位一体、四元协同”教师研修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自上而下、分级分类培训、层层落实的套路,有效地增强了基于标准教学实施体系的内生动力,其经验可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推广。改变了以往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零打碎敲、各学科为政、经验碎片化倾向,立足区域层面,对基于标准教学体系中的各种因素加以系统梳理,甄别出关键问题,提炼出四个主要操作领域,分别展开循证实践,形成了标准转化的工具支架群、教师研修模式、课堂教学与评价范式、区教育学院专业功能优化等成果,构建了各要素紧密结合、相融一体的区域性基于标准教学的机制,产生了规模效应,弥补了区域层面整体经验缺失的不足,具有较强的可迁移、可借鉴性。

效果与展望

通过2014201525所初中校绿色指标整体纵向对比看,“标准达成度”“师生关系”“学校认同度”等指数稳定在9级;“校间均衡”指数,2015年比2014年提高了3个等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际之间的均衡。

此外,随机对630名教师做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302名访谈发现,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标准意识增强、教学思维品质有了改善、校本研修质量得到了提高。

成果荣获2017年上海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全国教师教育联盟工作会议等全国会议上展示交流,并作为唯一的区域性课改典型经验,代表上海市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进行汇报,引起高度关注。

本项目研究基本解决了开头提到的两个“脱节”、一个“缺失”问题,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然而,从机制的完备性要求看,仍需要作进一步探索:一是进一步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区域性及校本转化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其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内在机理和规律,操作上要更契合、通畅,不断增强系统的整体输出效益,丰富已有的方法论架构,建立起基于标准教学的区域性转化与指导的理论体系。二是基于本质性关联的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模块间的转化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开发;基于课标教学的课堂教学范式等有待不断深入展开探索;校本层面的自主性、创造性需进一步增强。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2311日出版,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