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探索语言与思维融合课堂
2023/5/24 16:53:18 阅读:80 发布者:
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探索语言与思维融合课堂
——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九)
夏日共研,弥漫一树花香;追梦同思,沉醉满路芬芳。5月12日下午,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之“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探索语言与思维融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新桥小学顺利举行。活动主要分为课堂教学观摩、课例点评和主题讲座三个环节,由新桥小学龚桂尼老师主持,松岗第一小学、清平实验学校和新桥小学语文科组老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一、文本之花,课堂绽放
课例一:吴晓玲《跳水》
来自松岗一小的吴晓玲老师带来了一节独具匠心的课例《跳水》。吴老师精心设计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习清单,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聚焦重要情节,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人物内心变化,还原思维过程,从而感受船长的沉着冷静和非凡智慧。整节课紧密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展开,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过程紧凑,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拔节生长。
课例二:杨晓龙《杨氏之子》
清平实验学校的杨晓龙老师则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古文教学课例《杨氏之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在本节课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在读好文言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意,引领学生感悟杨氏之子的智慧。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层面,杨老师有意识使用了三个策略:理解文意,激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设置任务,驱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资源,支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构建高效课堂
二、交流研讨,且思且悟
来自新桥小学的梁婷婷老师和张丽婷老师分别对两节课例进行了点评。梁婷婷老师认为,吴晓玲老师在《跳水》一课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亲历着故事的发生、发展,感受着人物的心路历程,在与文本、人物的对话中,帮助学生还原思维过程,让隐性的思维变得具体可感,也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思路。
张丽婷老师认为,杨晓龙老师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将课内课外相融合,建立起一个“1+X”的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学生对《世说新语》的阅读兴趣。杨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体现了我们宝安区提出的“读写静思”的教研主题。
三、以研促教,研思共进
在教学中应如何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探索语言与思维融合的课堂呢?新桥小学陈小红老师分享了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高年段课堂的实践”为主题的讲座。陈老师认为,在高年段的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创设情境,提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空间;(二)聚焦思辨点,驱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动力;(三)小组合作,碰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火花;(四)融通资源,训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陈老师的讲座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建议,赢得了在场老师的好评。
教研之路是一场诗意的修行,知之愈明,行之愈笃。本次教研活动,是一次对语言与思维融合课堂的有益探索,让我们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聚焦核心素养,践行课标精神,立足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生花!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