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在“双减”背景下,语文文本阅读评价的标准从模式套路走向真实阅读。面对文本类型多样化,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方法和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借助形式灵活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开拓思维,以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生成更有深度与广度的阅读体验。本文以《藤野先生》实际课堂为例,从创设情境任务的出发点、助力点和实践价值三个方面浅谈新课标下情境任务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任务 《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课程理念之一是“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号)中明确“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评价标准精准地为教学课堂指明了方向,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进行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运用合适的情境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他们的思维,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运用中不断提高语文要素的迁移能力。基于此,本文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藤野先生》为例,探讨情境任务创设的策略。
一
创设情境任务的出发点
(一)根据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实行“双线组元”,每个单元既有人文主题的表达,又有语文要素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任务时,应以上述两点作为基础创设出合情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任务中有所得。《藤野先生》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单元导读中明确“本单元的课文或深情回忆,叙述难忘的人与事;或怀景仰之情,展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它们是过往时代生活的记录,又可成为未来人生旅途中的宝贵财富。”并提出语文要素的学习——“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特点,比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创设情境任务时,需要首先考虑本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或情感,并以品味语言为出发点。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阅读完《朝花夕拾》后,我就本班学生“你最喜欢哪篇散文,并说明理由”做了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占比最高的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们给出的理由是“感受到童真童趣,易于理解”。基于对学生实际学情的了解,若想要学生体会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伟大”以及鲁迅“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不能仅依靠常规的单线教学,那样只会让学生停留于文字表面,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自然就无法引起情感的共鸣。学生此时的学习只是在被动接受,而没有主动积极参与思考。这时,情境的创设如同为学生搭建起了与作者、文本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参与到课堂中,此时学生不是只留在“了解”的初级阶段,而是主动去发掘、去探究的高阶阶段,这也是创设情境任务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二
创设情境任务的助力点
教师如何更高效地创设出合适的情境任务呢?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一)勾连课后习题
统编教材每一篇教读课文后都有“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大块,教师不妨从这里面寻求创设的内容支撑点。我关注到《藤野先生》“积累拓展”中第四题“鲁迅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仔细比较下面的原稿和改定稿,谈谈这些修改好在哪里。”这题指向语文能力点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不断提升对语言的品鉴能力。细看表格中的三句话,都是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对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再到自己回国后坚定的决心。在此基础上,我思路明确,创设的情境任务可以通过具体语言的品析,让学生自己比较,体会情感。在这个任务中,不局限于鲁迅的原稿和改定稿,可以由此生发出其他想法,比如对文本理解后,学生之间创意表达的比较。
(二)借助多样的形式
根据真实学情,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特定历史背景下鲁迅当时的心理,需要在情境中搭建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名人访谈的形式,让学生和“鲁迅”面对面。“鲁迅”和主持人 从学生中来,其余学生是观众。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既可以让教师真实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高度参与其中,激发他们主动深入文本的积极性,以合作探究的方式不断调动思维。下面以《藤野先生》教学片段为例。
【模拟访谈】
师:藤野先生既然如此伟大,关爱他,好好学,鲁迅定能成为一代名医呀!为什么他放弃了呢?我们今天进行一次模拟采访,有哪位同学想做一回穿越的“鲁迅”呢?分享一下在日本留学时的经历或所闻所感,其余同学可以之后评价一下他的表现。(模拟访谈)
主持人(生1):欢迎各位收看由爱语文冠名的《名人访谈系列节目之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大家好,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十分有幸邀请到鲁迅先生,我们掌声欢迎。鲁迅先生,您好!我们都知道您因父亲、因救国,决定出国学习先进的医术,我记得您的第一站是东京,那是什么促使您离开东京去仙台呢?
鲁迅(生2):我本以为所剩之路是到外国去,可到东京一看,成群结队的标致极了的“大辫子”和精通跳舞类“时事”的清国留学生,不留也罢!
主持人(生1):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 术的丑态,与您在南京水师学堂中“乌烟瘴气”的感受如此相似,您当时21岁,必然是要继续寻找施展抱负的地方,那来仙台之后呢,感受如何?
鲁迅(生2):遇见藤野先生实是人生之幸,教我学医知识,不因我是弱国学子就歧视我,给我很多关怀,至今难忘。可是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让我深深明白: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主持人(生1):是啊,在日本,有看不起我们国家的某些日本人,还有那些醉生梦死、麻木不仁的国人。通过与您交谈,我相信我和观众朋友们都感受到了您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内心情感,再次感谢您能接受采访!
【访谈评议】
师:大家觉得这个接受采访的“鲁迅”说得怎么样?
生3:最后一句就是《呐喊》自序里面的,很有鲁迅先生的感觉。
生4:他说的一些词都蛮好的,比如 “大辫子”“不留也罢”“人生之幸”,但是好像访谈的时候语气不是很好,没什么感觉。
师:那你来读读“大辫子”,可以结合第一段。(生读)
师:我注意到你语气之外,还重读了“成群结队”“大辫子”“小姑娘”“扭几扭”“标致”,为什么?
生4:体现出鲁迅先生对这些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厌恶。
师:就这一句话中,我还抓住了其他关键词,猜猜老师抓住了什么?
生5:“实在”和“极了”。
师:很好,你的语文思维很不错。我们再来注意“标致”一词,真标致吗?
生6:反语,讽刺幽默的效果。
师:快速找出文章中所有运用反语的词语。
生(齐):“精通实事”“掌故”“爱国青年”“正人君子”。
师:原来讽刺的不仅有不务正业的留学生,还有?
生7: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青年和中国一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的文人。
在名人访谈的情境中,主持人需要基于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鲁迅”需要基于对文本深入的探究和对鲁迅本人的了解,观众更是要以文本为依据,才能对整个访谈活动做出点评。此时,人人都有任务,这些任务或指向人文主题,或指向语文要素,但都通过“访谈“这一情境将其整合,对学生的思维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在轻松积极的氛围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知。
情境的设置还可以借助其他多样的形式,常见的如课本剧、思维导图等等。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奥斯卡电影社情境:要将这篇寓言拍为微电影来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活动,导演、编剧、演员、记者一应齐全。设计活动一“我们都是大编剧”:海选出微镜头剧本,这时可以根据学生们讨论出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活动二“我们都是大演员”:由导演带组员呈现精彩表演,进行海选,观众评价点评。活动三“我们都是大记者”:剧组举行记者发布会,导演们、编剧们、演员们接受记者们关于剧本的提问。情境中任务环环相扣,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文本的心理距离,也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
情境任务的实践价值
(一)体现学生的真实阅读感
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环节,应该建立在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创设情境,应建立语文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的关联,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因此教师根据不同文本的特质,思考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经验构建的思维路径,通过情境任务的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对于文本主动探究的思维活动中去,即情境任务的创设从学生实际学情中来,运用到学生实际语文活动中去。教师需要在把握教学目标和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当前学段的特点,对学生理解文本时的问题和疑惑做出预判,借助合适的方法与多样的形式去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境任务,从而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语文学习情境源自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能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与热情。
(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情境任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重要载体。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借助情境任务的目的是不断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会在不同的情境任务中得到不同的体现,因此在情境任务中,学生可以表达个人阅读感受,展现思考的独立性。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述,“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并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基于情境,在问题的导向下共同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生成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智慧结晶。比如在创设的名人访谈情境中,主持人面向观众提问“鲁迅的人生选择给了你哪些启示”,根据阅读学生不同的学习与拓展能力,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学生就本篇课文谈及鲁迅诚挚的爱国情,这说明这节课其真正参与思考有所得;还有学生结合鲁迅其他文章综合去分析,这体现其本身的思维整合优化能力。整个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共同分享自己的观点,不仅对这一篇文章,而是对鲁迅先生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能够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有更多收获,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
总结
在新课标与“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堂的提质增效需要情境任务的创设。将学生的学习任务置于合适的情境任务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合作中不断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end
作者 | 王惠子
来源 | 品位·经典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