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3高考作文黄金素材:4月名校模考作文导写及佳作精编(四)

2023/5/24 14:16:30  阅读:112 发布者:

黄金素材:4月名校模考作文导写及佳作精编(四)

福建高三省考(2023.4

真题再现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国文化中颇有渊源。甲骨文“友”和金文“友”都是由两个“又”字构成,形同两只手伸向一处,也有人认为状似两只右手紧握,但均意指协调、配合。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有云:“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据此衍生出成语“握手言和”,现多用于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礼在西方亦由来已久。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出现了握手的情节。由于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视为放下敌意与争斗,释放尊重与善意。19 世纪中期以来,握手成为常见的问候方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范

携万象之手,寓天地怀抱

千年龟甲金石,万载携手并肩。当甲骨上历历刻痕书写人类亘古的团结精神,宝座上金石镂刻握手之万古图景,你我所见到的,更是当今时代的启示:握紧团结、友善、尊重之手,从而将世界揽入一个温暖怀抱。

握手怀其诚,其利可断金。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凭依着团结协作的精神,握住了时代的脉象。近日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Ⅱ》中,中国发言人借一段折断后愈合的肱骨阐述了人类宝贵的团结与互助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集体主义的伟大力量,我们的先祖才能从荒寂原野中曝露斩棘,我们的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这阵协调配合的长风,浸着我们捱过全民族抗战的艰难年岁,渡我们走上脱贫攻坚胜利的坦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钢梯一级一级飞设大凉山,于是交握的掌心点燃体温,化尽万丈深雪。

牵手合其异,烹得和羹美。握住的是人与人的双手,连接的是心与心的距离,但你我所倡导的友善与团结,却从来不是“趋同”的代名词。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同一性之中,差异性更显得弥足珍贵。你我引商刻羽、杂以流徽,阳春白雪虽美,却也不必为此抛却下里巴人。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却仍有霸权主义试图于全球推行某一主义。殊不知握手绝非断他人之手,以已代人,握手的本质应当是尊重对方作为主体的独立性,互相扶持走过黑暗。一如北宋名臣范仲淹与吕夷简,虽持不同政见,仍能互尊互信。当今的握手亦当如此,求同存异,毋必毋我,从而烹得和羹之美。

携手换日月,大樽浮江湖。当我们将手中所持武器换成一面温暖手掌,其实更是隐喻:你我不必用刀枪开路,握住的双手蕴藏着比刀剑更锋利的力量。正如上善若水的道理,握手看似软弱,却于其中暗藏巨澜伟力——何则?全凭着互相扶掖、奉献担当的互助精神。且看我国坚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一带一路”正自扬帆、宇宙空间站敞怀迎客,我们的铁肩担住道义,妙手携邻同行。人类日益成为一个关系紧密的共同体,我们再造无垠的诺亚方舟,系大樽浮于江湖,揽万家于广阔怀抱,亚投行、维和行动、援建非洲……我们在奉献中握住一双双滚烫的手,也借此展现大国担当,借力奋楫笃行。握住的手,让世界再难迷航。

时代须臾改,我辈青年担负天下兴亡,握住的手,应先系紧你我之脉搏。我们团结一致,效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们坚守善道,以微芒照亮一点黑暗……于是世界的大手溶于你我之小手,我们在团结、友善、尊重之中融于天地怀抱。

是以,万家在手,并肩渡苦厄;天地入怀,高歌越关山。

名师点评

本文审题精准,化抽象为形象,“其利可断金”“烹得和羹美”“大樽浮江湖”等形象地阐述了“握手”在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化解冲突等方面的深刻意义,其间不乏思辨,文脉清晰。在谋篇上,每个分论点的阐述都首尾照应,且开篇与倒数第二段的总结语也相互呼应,结构圆融,足见匠心。

在内容上,作者博古通今,所举事例从北宋到当代,从国内到国际,还涉及艺术、环保、外交等诸多领域,丰富充实。此外,行文饱含深情,凸显青年的时代担当,且语言整饬,有可读性。

以握手之友善,铸就时代宁和

有如时雪洗去尘垢、惠风拂走阴翳,握手能捧起友谊的佳酿,凝成真情的骊珠。依笔者之见,无论立身处世,还是安邦建国,均应秉持握手之友善,方能铸就时代宁和。

纵观古今上下,遍览寰宇中西,握手所蕴含的协调、尊重、和谐、善意,铭刻在铮铮甲骨金文之上,书写于页页经史典故之中,流淌于巍巍《荷马史诗》里,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轮轴不断向前演进。

然而,时代之浪潮波谲云诡,握手之真谛间或遭到忽视。君可见网络上无理取闹、无端谩骂翻搅起荒诞与疯狂;君可见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愤怒之烟云使人性之光辉蒙尘。以仇恨腐蚀友善,以冲突撕裂协调,于己不利、于人有害、于国有危,又何以构筑心之所向的时代宁和?

由此观之,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更应重拾握手之奥义,方能破危局、开新局。

握手绾结起诚挚的友谊。十指相连、心意相通,握手意味着志同道合,尊重理解之根芽悄然滋长,思想碰撞之浪潮此起彼伏,生命欢愉之花苞粲然绽放。古有高山流水知音同享、元白唱酬休戚与共,谱写出情义深挚之佳话;如今中国以一带一路谋篇布局之大写意、深耕细作之工笔画,绘就沿线国家共同繁荣之宏伟蓝图。以握手之友善为砖瓦,才能构筑人际关系和谐、多国通力合作之桥梁。

握手能破除矛盾隔阂的坚冰,化异己为同心,化干戈为玉帛。与其互相猜忌、陷入徒劳内耗的泥沼,不如坦然释怀、握手言和,卸下心灵的负累,窥见生命的明媚通透,更能将个体之分力凝聚为磅礴合力。且看廉颇、蔺相如放下心结、为刎颈交,齐心为国效力;法德两国历史性和解,方有共图欧共体发展实现经济腾飞之良机。以握手巧妙化解矛盾,方能用和平合作之火苗,引燃共同发展之灯芯。

但,我们追求用握手消除隔阂,并非要求以否定自主意志、牺牲个体独立性为代价来达成绝对同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尊重各自差异为先,万物共生、皆得其时,才真正践行了握手的真谛,应答六合时邕、河清海晏的时代呼吁。

青年的我们正富于春秋,生命如蓬勃朝花之绚烂,前程若万里长江之初发源,更应谨记握手之涵义,消解矛盾、培育友谊,以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携手共赴河山清旷;以包容普惠的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诚如马丁·路德·金所言,“我们也许不是来自同一条船,但现在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以握手之友善立身、齐家、治国,方能铸就时代宁和,共享康衢烟月,得生命伸张。

名师点评

作者在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握手礼”在东西方文化中的丰富意蕴并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行文时逻辑思路清晰,开篇紧扣“握手”这一关键词提出中心论点;紧接着分析它在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聚焦当下“握手之真谛间或遭到忽视”之问题,强调“重拾握手之奥义”的必要性;而后从“握手绾结起诚挚的友谊”“握手能破除矛盾隔阂的坚冰”两个方面论证握手之意义,并适时地进行审辩式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几个层次形成有机的逻辑链条,体现了思维的张力。文末能对时代青年提出建议,很好地落实写作任务,并实现价值引领。

此外,本文的另一亮点是文采斐然。全文语言凝练典雅,多处引用名句、使用修辞,可谓文质并茂,体现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请让我们真诚握手,重筑时代巴别塔

当稷下学官的诸子于辩尽后握手言别时,他们不会想到,在大陆另一端的爱琴海滨,一群城邦的勇士们也正放下武器,伸手紧握。当神州大地宦游诗人提笔写下“青山一道同风雨”,他们也无法知道,千年后在异国他邦有人会吟出“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要相逢”。然而,今天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我们,必须明白,文明或有区隔,人性却总在我们“握手”时,闪烁着别无二致的耀眼光辉!

巴别塔这个通天的奇迹,或许已经倒下许多年,但它从未离去。它在这个人类文明的洪涛中静待多时,只等迎来当下这个全球联系空前密切的时代里,冀能在人类的“握手”中,赢得一次伟大重筑。

“不同”而“合”,这可能吗?或许历史已然见证了人类太多的撕裂,或许文明早已不再相信这世间还有共同的价值,或许人类已然将巴别塔的倒塌归因为上天给予了大家不同的语言。面对差异,我们显得格外“大度”,把无法对话当作常态,把人心隔膜当作理所应当。可如果人与人真的永远有一段距离,那为什么又会有那一次次握手铸所就的奇迹?即使在巴别塔倒下的年代里,我们也曾拥有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君士坦丁堡与阿拉伯智慧宫,也曾拥有过的丝路的驼铃与七下西洋的帆影。可见历史已然让我们以“合”为常态了。

而所谓的“不同”“分裂”“对峙”,其实恰恰来自人类“相同”的弱点——恐惧未知而囿于己见,贪于物欲而泯灭本心。因为这些弱点,我们拒绝握手,因为拒绝握手,我们见到了历史的车辙里,无数信仰不同的人被投入燃烧的火堆,见到了无数赞颂博爱的人却践行着顽固与卑劣,见到了枪炮与钢铁折断一个大陆的历史进程——西班牙人为乌有的黄金城,烧毁了拉丁美洲一座座真的城池。无知与贪婪而引发的傲慢与偏见似乎已经刻入骨髓,让我们忘记我们还共有“人类”这个动听的名字。

所以,请千万别忘了,分离一定是过程性的,而握手言“合”,必然是终极结果。人既因共同的恶而趋向分离,也必因共同的善而能走向紧密。今天,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财富生产模式,肆虐的疫情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让我们互相援助,奏出团结的乐章,气候的恶化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凝聚起各方共识,勾勒新的蓝图。这难道不是绝佳的新证吗?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今天,重筑巴别塔,紧握共同的善意,绽放不同的精彩,正是最佳时机。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彼此,都是一样渴望着握手。

名师点评

本次作文题不是多元关系型的材料,但并不妨碍学生把思辨思维带入材料的分析。本文在旁征博引的同时,不失贯通的文脉,究其根本,在于学生对概念进行思辨分析,由一生二,加上驳论论证方式,使得文章具有雄辩之势。文章以巴别塔为核心意象,以材料中握手的概念和相关历史材料,打通人类分别与合作的辩证关系,角度新颖且富有哲思。

铸有力之手,助和谐发展

“握手极欢,举杯共饮。”握手这一简单的动作,传递着善意,消融了敌意。于全球语境下,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铸有力之手,助和谐发展,应为中国风范的应有之义。

于历史的故纸堆中寻觅,我们猛然窥见原本为主动语态的“握手”竟在强权的侵噬、炮火的威逼下扭曲成“强迫言和”的被动语态。拨开时代迷雾,《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约现场,清政府官员强颜欢笑,与西方列强握手言“和”,换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清政府伸出来的手是多么无力软弱,这握手并非言和,而是示弱!

以古鉴今,“握手”一词于当今时代应有更丰富的内涵。结合时代形势,握手不是卑躬屈膝、俯首系颈的谄媚讨好;更不是“以善之名行恶之实”的装模作样。“握手”应该是自信平等、不卑不亢的交流姿态;更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广阔胸怀。

因此,为了达到“和平相握”的美好局面,我们应铸强中华之巨手,方能以平等视角与世界相握,才不至于重演历史悲剧。

铸自立之手,中华民族正奋勇争先,敢作敢为。在国之重任上,君可见于敏不汲汲于名利,无悔多载春秋;君可见黄大年以铸国之重器为己任,年逾古稀仍向苍穹寄深情。而在平凡岗位上,有许振超练就“一钩准”绝活,有钳工顾秋亮徒手感知误差,助力“蛟龙”入水。正是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坚守本心,兀自图南,方有东方雄狮猛然觉醒,向世界彰示中国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已然联结成命运相关、休戚与共的方舟。单纯的握手更应升格为拥抱,还须进一步深化合作。

中国已然伸出友好之手,敞开宽广胸怀,与世界欣然相握,温暖相拥。向东,亚太经合组织助力各国繁荣;向西,丝绸之路带来了友情与经济融合发展;向北,中欧班列飞驰穿梭;向南,中国“和平方舟”奔赴非洲大陆疗救病人。从萌芽到壮大,中国用温情回馈初心,用善意拥抱彼此。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不仅仅是怀着善意的握手相待,更是敞开胸怀,与天下来客紧紧相拥,为全球发展添砖加瓦,展现风采!

当今的我们不必担忧“浮云能蔽日”,更不应“乱花渐欲迷人眼”,可以低头看看脚下的土地正尽己所能发光发热,伸出手,敞开怀,消融冰雪,带来温暖。

“人生短暂,切不可猥琐而偏狭。”青年朋友,愿我们一道砥砺本领,增长才干,共铸国之巨手,助力和谐发展!

名师点评

文章开篇点题,高屋建瓴,提出观点,并置身于时代语境中论述,简练而大气!

作者独辟蹊径,以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握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辩证看待“握手”,提出“握手”必须立足于自立自强——铸强中华之巨手,具有清醒而深刻的历史认知,难能可贵!接着,联系现实,提出自强之道:中华民族正奋勇争先,敢作敢为,不管在重要的还是平凡的岗位上,人人都有责任助力国家发展。作者还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大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单纯的握手更应升格为拥抱”,通过横向对比论证,坚定信仰,展现国家的胸襟气度,思考进一步演绎升华,展现出不凡的思维能力水平。

结构上,本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思路清晰;语言上,整散结合,不乏严谨睿智;引用上,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又契合题旨。有些语句失之拗口,但瑕不掩瑜,值得肯定。

“握手”之光,耀不息爝火

驻足回望,“握手”一词在历史的风云中屡见不鲜,昔有范晔“握手言和”,亦有荷马史诗中的握手情节,展示尊重与善意。依刍荛之见,怀“握手”之心,化矛盾、巧配合而展尊重。

“握手”绝不仅仅是两手相握的简单动作,而是化解矛盾,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甚至是一种礼仪文化的体现。怀“握手”之心,需要我们关注人与人的协作配合,注重民族与民族间的包容互鉴,坚持国与国之间的尊重合作。

人与人握手,化矛盾为护盾,巧配合而同舟济。

叶嘉莹先生曾说:“卅载光阴须臾过,未应磨染是初心。”此初心乃同舟共济之意识,互相协作之要义。“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言之凿凿,话“握手”合作之重要,动人心弦;“三个和尚没水喝”,语之谆谆,言不“握手”生矛盾之危害,引人深思。人与人握手、同心合作,才有“众人拾材火焰高”之力量;人与人之间充斥着“一山难容二虎”之矛盾,遑论大家共同理想追求的实现。

民族与民族握手,化隔阂为纽带,巧交融而同舟进。

“中国历史的一半骑在马背上”,几千年来,我们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分居长城两侧,且战且和。而今日,当我们与图像中骁勇的少数民族相互对望时,似乎能想起当年风一般来去的影子:当年,赵武灵王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当年,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汉族先进之文化……无数的例子正向我们证明:民族与民族握手,展现强大的包容力,方可携手并进,共同强大。

国与国握手,化距离为近邻,互尊重而共前进。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昔日疫情,日本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为名,向我国捐献物资,展现出国与国间的互助友爱及共抵灾难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说:“德不孤,必有邻。”金口之言历久弥坚,其中所蕴含“以德为邻”的希望,至今熠熠而烁。可见,唯有国与国之间相互“握手”,尊重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上共同前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昔日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时反思白昼、振翅而飞;今朝青少年也应反思有史以来“握手”之经验,怀“握手”之心,化矛盾为护盾,化隔阂为纽带,善于合作并尊重他人,让“握手”之光在文明史上耀不息爝火。

我自怀“握手”之心,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名师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文质并茂。开篇以精炼之语定向转述材料,引出“怀‘握手’之心,化矛盾、巧配合而展尊重”的观点,接着扣紧材料关键词“握手”进行概念界定,然后分别从个人、民族、国家三个不同维度来探讨“握手”的意义与价值,最后从反思的角度看“握手”之经验,表达“持‘握手’之光,耀不息爝火”的决心,首尾呼应。其中,三个主体议论段显示了考生扎实的语言实力、丰厚的文学素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诗词名言,信手拈来,引用化用,巧妙得当;古今事例,旁征博引,对比对举,灵活运用;阐释分析,紧扣关键,呼应观点,逻辑严密。若要求全责备,提点建议,核心词“握手”内涵的思辨性仍有待提升。

2023高三广州二模

真题再现

语言文字运用Ⅰ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链接

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 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

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学专业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从而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迅速找到了——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

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名师导写

这次作文材料可以从两元关系入手,即对“跨界者”和“守界者”进行权衡,展现多元观的思考。当然,这篇文章还可只选取其中“跨越者”或者“守界者”进行取舍深入递进写作。那么进行两元关系入手的同学,三段论入手可从“跨界者”的意义和影响为第一分论点,“守界者”的意义和影响作为第二个分论点,第三分论点则可为时代需要“跨界者”和“守界者”的共力发展前行,吾辈青年应选择符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为时代进步出一份力。而进行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写作的同学,无论选“跨界者”还是“守界者”都可从递进式进行写作,其间插入反面论证,论证未选取一方的弊端,可使文章更加丰富论证更加深刻。

这是一道启发类材料作文。作文文字信息比较少,逻辑没那么复杂,这让考生更好地把握作文的写作重心,不容易在审题上出现失误。

审一下作文材料部分。材料由语用部分“钟扬的故事”引出——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择一事,终一生的“守界者”,写作主题可以说相当清晰。“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是审题关键,说明这道题两种情况都要提及(不管你是看作“选择题”,还是“辩证思考题”)。

人的一生很短暂,每个人精力十分有限,和某项热爱之事业“长相厮守”,才能挖掘出成功的甘泉,这是“守界者”的智慧,和投资界很火的“长期主义”者不谋而合。但这个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有的时候人生不得不“转向”,这一选择可能是为了走出当下困境,可能是出于寻求更好的发展。不管怎样,“跨界者”有他的目的和计划,有他的权衡与取舍。如钟扬、钱伟长等人,绝不是看到别人跨界而跨界。所以,跨界还是守界,表面是一道职业选择题,其实是一道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题。考生在写的时候,不管侧重哪一方,都强调选择背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下面说说大家最关心的,这篇作文要不要写成辩证思考类作文?可以写,而且也建议你写。缘何?因为“跨界”和“守界”两个词看似矛盾对立,但其实代表着人生不同阶段、不同情境下的权衡与选择,是可以构成相互补充,相互阐发的辩证关系的。

在人生奋斗的初期,我们要做一名“守界者”:花时间和精力学一门专长,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选手”。但当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遇到瓶颈时,“跨界”也许是应该考虑的选择(当然不是唯一选择)。在跨界中,不仅可以收获新知识、新方法,更重要是收获新视野、新朋友。现实中很多创业者,最开始就是某个行业领域的“技术型”佼佼者,而后慢慢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比如财务会计、风险管理、战略管理等),最终实现从专业者到管理者、引领者的角色转变。

当然,这里不是鼓励每个人都要“跨界”,而是尝试把“跨界”看作是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且,卓越的“跨界者”在跨界前往往已经是非常成功的“守界者”。由此观之,“守界”和“跨界”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互阐发的。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是个体成长的过程,而是一个组织壮大的过程,你会发现一个组织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坚守者”,还需要“开拓者”,“跨界者”,唯有这样,才能让组织在不变初心使命的情况下行稳致远。

这道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有: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I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我们主要谈谈“选准角度”与“确定立意”。

1.“选准角度”: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

(1)选择“跨界者”的角度

(2)选择“守界者”的角度

2.“确定立意”

(1)选择“跨界者”的角度的考生,要在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更倾向“跨界者”的理由,可以从“跨界者”的勇敢的品质、跨界对于创造的作用、“跨界”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等来谈自己的理由。

(2)选择“守界者”的角度的考生,要在比较“跨界者”与“守界者”不同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更倾向“守界者”的理由,可以从“守界者”甘于寂寞,聚精会神,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意义,对社会进步的作用等来谈。

参考立意

1.守界者不忘初心,跨界者谋求进步

2.跨界者是为了更好地“守界”【偏向“跨界”】

3.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偏向“守界”】

4.行者无疆,身有“界限”而心无界

佳作示范

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

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他的确是一个成功的“跨界者”。在这个喧闹的世界上,有人认为跨界是一种追求盈利的有效手段;有人认为跨界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可非议。但我认为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更值得尊敬。

那么,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有哪些意义呢?确实,电视上的精英往往精准到各行各业,小说里的主角天生七属性俱全,运气好再来个时间或空间属性。但是现实不是虚构的,天才也是在一个领域不断钻研才能出其锋芒,但这又算什么呢,天才一万把就能成功,而你需要两万把。但他或许十万把才能大成,而你十二万把大成又算得了什么呢?你最终因为努力,同他站在了同一终点。因此,一生只做好一件事是有意义的,变强没有捷径,而勤奋是最短的途径。

相比起个人的意义,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对于社会的意义同样重大。钱钟书弃文从理,成就中国航天大突破;邓稼先回国制造原子弹,成就了“两弹一星”;袁隆平的高产杂交水稻,使中国人民在粮食上挺直了腰杆;南仁东研究十余年,成功建立起限制级雷达,使中国视野超越世界。这些国士无一不是魂牵梦绕,潜心去做好一件事,他们是纯粹的“守界者”,是时代的楷模!

赫尔曼曾说:“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歇。”这不你瞧,感动中国的时光相册里有这些“守界者”的身影浮现:“从未名湖到莫高窟,青春到白发。”她是将一腔爱意献给一场文化苦旅的敦煌女儿,她是将敦煌壁画生命之火从前辈手中延续下去的考古后辈,她是樊锦诗;“三十二年驻守,两百面旗帜收藏太多风雨。”他们是怀揣赤子之心的国民,他们是孤岛上唯一坚守的士兵,他们是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毋庸讳言,在新世纪的今天,一些青年人滋生出浮躁心态,视“守界者”为“傻子”。社会上快餐文化的盛行导致人们的浮躁心理愈发凸显。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沉下心来专注好一件事情。什么新鲜就去尝试“跨界”一下,播种万千却不耕耘的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有的渴望“一夜成名”“一举夺冠”,一味追求礼花般的绚烂绽放;有的垂涎“众星捧月”“前呼后拥”,陶醉于鲜花和掌声;有的流连光鲜世界,为了“露个脸”,奔走在各种闪光灯之中;有的贪图热门热事热岗位,见异思迁、跳来跳去。淹没于名利,所累于杂念,迷失在茫茫人海当中,最终难逃平庸的结局。因此,我认为他们不是真正的“跨界者”与“守界者”。对于人生选择我们还是要坚守初心,从一而终。

所以,那些一生择一事,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求相呼应的“守界者”,才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该学习的楷模。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一生择一事”应当是每个时代青年人的永恒功课。不管人生目标多么宏大,理想多么高远,只有秉持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这个基本信仰,才可能成为具有新认识、新观念和新作为的“新青年”。

潮流涌动,拓界以新

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但我更尊崇像钟扬这样的“跨界者”。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实现人生灿烂的价值。而人们近来可能惊讶地发现,跨界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农民牧民摇身一变带货主播,人民教师转身化作街舞教练,公务员写书法,工程师拍快手……人们可能会惯常地认为这是不务正业,而我认为这正是一股新的潮流“跨界”。开拓边界,以新个人社会、国家。

"在其位,谋其政。"这当然是古人良训,但时代潮流涌动,社会日新月异,新的社会条件下应当有新的解读。在其位,谋其政,难道就不可以谋他政了吗?“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人尚且通习六艺,我们却不能做“跨界者”吗?当然,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完成好本职的工作同时,跨界,不是妄忽职守,而是勇于开拓个人的人生价值、职业的社会价值、事业的国家价值的边界,敢于尝试, 敢于创新。

跨界是个人能力培养和人至价值体现的极佳途径。经过社会学家和调查机构调查发现,历史有名的科学家都遵循着“多线程”工作模式,即他们常常会在同一时间有着多项任务去完成,但他们一次只会做一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很多与他们的主业毫无干系,乃至毫无意义:文学创作、音乐、美求、雕刻、社会学研究、藏品收集……但他们最大的发现也是:这些看似毫无作用的项目甚至是他们科技进步的助力乃至是关键。正是从这些项目中他们找到了灵感,培养了能力。他们的跨界非但没有荒废主业,而且培养了他们能力,甚至实现他们人生价值。

跨界是个人社会价值体现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催化剂。当一个人不拘于本业时,他在社会上便大有可为。导游当代购促进了物流,农民直播带货促进了脱贫,教授拍视频普及了知识……在社会人才空缺时,跨界是对社会个人职位的极大补充,而对于社会运行也起着极强的润滑作用,社会经给也随之腾飞。

跨界是国民就业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竞争力增强的体现。当每个人都在开拓自己的边界,社会就会进取之风盛行,国家也会富强之势盛起。当每个人都取于开拓,国家就会兴旺, 民族就会富强。潮流涌动,拓界以新。跨界不是玩忽职守,,而更是个人、社会、国家的福音。跨界之风不是糟拍,而更是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你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这句话也适用于跨界浪潮中的时代青年。今天,我们必须改变思维,要敢于跨界、擅于跨界。跨界即拓界,拓界则新,愿跨界之风盛行得更猛烈一些吧!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