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科学视阈下的学习环境设计
学习环境,顾名思义就是指为学习而营造的环境。因为产生于学习科学的话语体系中,学习环境的概念涵盖面很广。从正式课堂和学校延伸到非正式的家庭和社会,从有形的学习环境拓展到技术和互联网营造的虚拟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概念背后透视出信息时代对学习的不同理解。然而,学习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凯斯·索耶 (Sawyer,K.)在谈到学习科学近十年的进展和反思时提及,如果说过去我们用学习环境这一概念打破了人们对学习的偏狭理解,那么,现在我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带着这种开阔的学习视野回到课堂中来,他强调“将学习科学引入课堂”,将焦点放在课堂学习环境的创设上。
二、学习环境的构成及其关系
01心智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智环境、技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但其核心是心智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在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换背景下提出的。工业时代的学习环境一般是指物理环境,早期研究中空间和环境是交叉使用的,被认为是同义词。信息时代的物理环境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物理环境,环境不是为了控制学生,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因此,物理空间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成为一种“空间连续体”,是一种整体连续的学习体验空间,适应从“完全非结构的自由交流”到“结构化的讲授式教学”的不同需求。
无论是物理环境、技术环境,还是人际环境,最后都要落实到人的心智环境,可以说心智环境是学习环境设计的核心。
纵观当前对学习环境的研究,可以发现,心智环境才是研究者讨论的重点,无论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发布的《创新学习环境》(Innovative LearningEnvironment)报告提到的“教学核心”(pedagogical core)的四个要素,即学习者、教育者、内容和资源,还是从《人是如何学习的(第二版)》中提到的知识中心环境、学习者中心环境、评价中心环境和共同体中心环境这四个视角中,都可以看出。
综上所述,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技术环境、人际环境和心智环境四个维度,这四者是相互融合的关系,而心智环境是核心,统合物理环境、技术环境和人际环境。
02落实—“大概念”
心智环境设计的关键在于“真实性”,而具体落实到教学中为“大概念”。大概念提示我们要站在真实世界的角度来进行教育教学,如果不能站在生活价值的角度,只念,那么无论是从横向空间维度 (真实世界和学校环境之间的关系) 来看,还是从纵向时间维度 (现在和未来) 来看,概念系统都是隔绝的。
换言之,在学校环境中学到的概念只在学校情境中有用,出了学校就没有用武之地。大概念反映了一种深度变革教育的理念,重点解决当前由于学校环境与真实世界相脱离所带来的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因此,也可以说大概念是真实性学习环境设计的抓手。
三、真实性学习环境的创设
01真实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和特征
学习环境设计的总原则是真实性,真实性不等于真实,所谓的真实性是指“为真实”而设计,具体来讲,就是为培养学生未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而设计。在真实性视角下,学者们以“逼真度”来组织四种学习环境。杰罗姆·范梅里恩伯尔(Van Merriënboer,J. G.)提出了学习环境的三种逼真度,即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心理逼真度”是指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在学习者心理上的相似性。“功能逼真度”是指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在功能上的相似性。而“物理逼真度”是指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在感官上的相似性。
真实性学习环境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1)开放性。学习环境设计要植根于现实世界,而不是隔离于现实世界,因此,它必然是开放的。这里的开放包括:①条件开放。②资源开放。③反馈开放。
(2)贯通性。学习环境的设计要达成横向和纵向的贯通,从横向维度来看,一方面打通学校教育和现实世界;另一方面要打通心智环境、物理环境、技术环境和人际环境。
(3)支持性。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因此,真实性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在对学生学习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供支架,通过扶放有度的教学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
02真实性学习环境设计的三个步骤
从程序上看,真实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步骤,即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过程设计。其中,主线是心智环境的设计,而物理环境、技术环境和人际环境主要反映在过程设计中。
步骤一是目标设计。目标设计要写清预期学习结果,具体分为三层,即学会迁移 (学生能自主地将所学运用到……)、理解意义 (学生将会理解……) 和掌握知能 (学生该掌握的知识是……和学生该形成的技能是……),其中,理解意义指向的就是大概念。目标设计就是要定位预期学习结果,这需要运用两种思维方式,即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宏观思维是指向上”的思考,是指能立足于“生活价值”来构想单元目标。除了宏观思维外,目标设计还应有微观思维,是指“向下”的思维,即考虑单元目标的落实问题,体现为目标撰写时要将三层预期学习结果一体化。
步骤二是评价设计。评价实际是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当评价与目标一致时,师生才会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和学习。在真实性学习环境中,要从零散型评价逻辑转向整合型评价逻辑,即“零散型逻辑”下我们评价的是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事实是学生即使掌握了知识点,未来也很难自主地将知识点迁移到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中。而“整合型逻辑”下我们评价的是学生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大概念,一般来说是在具有情境的表现性任务中进行评价,因此也能迁移至未来的现实世界的情境中。
步骤三是过程设计,过程设计以心智环境为主线,同时考虑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和技术环境的设计,具体如下:
(1) 心智环境的设计。过程设计包括“准备→建构→应用”三阶段。学习就是一个从激活具体经验开始,经历反思观察,达到抽象概念化,再通过主动实验回到具体经验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学习圈,也就是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迭代
(2) 物理环境、人际环境和技术环境的设计。物理环境一方面要考虑突破学校范围内的物理环境,如社区、商店和工厂等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学校范围内的环境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根据合作学习的不同模式来安排空间等。技术环境除了考虑网络技术的运用外,如查阅资料、利用虚拟空间、使用相关软件等,还要考虑通用技术的运用,如制作工具的使用等。人际环境一方面是让学生经历现实世界的人际场景,如面对真实的受众等,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中,使用合作学习等方式与他人交流。
参考文献 / [1]刘徽.中小学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10):90-94.
转自:“兴春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