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这样的目标设计问题在哪里?普遍问题,不容忽视 | 案例诊断

2023/5/23 18:02:48  阅读:67 发布者:

这样的目标设计问题在哪里?普遍问题,不容忽视

博士,大学教师,国内“备课专业化”理念首倡者、引领者。

有学校发来教师的教学设计作品,其中有一篇是高中语文《谏逐客书》。作者设计了四个学习目标如下(此处隐去作者相关信息):

1.通过自查资料、预习教辅资料《同步解析与测评》“课前自主预习”部分,学生能简介《谏逐客书》作者,概述创作背景。

2.借助课前阅读,通过细读能解释段落重点字词义。

3.学生在研读课文基础上,把握文章语言艺术魅力;领会李斯高超的进谏艺术。

4.思考本文对当下社会个人的现实意义。

这四个学习目标的问题是非常典型和普遍的。因此,拿来分析的本意不是为了批评老师,而是为了讨论问题,希望对所有老师有启发。

由于学校已经团购了我的《备课专业化》,我只能默认:作者读了这本书。但是,从写出的四个目标来看,基本的目标叙写技术还是没有理解,至于为什么,后面再分析。

先来看问题。

其中,前两个目标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把“预习”和“课前阅读”这样的活动当做了学习目标。

1.通过自查资料、预习教辅资料《同步解析与测评》“课前自主预习”部分,学生能简介《谏逐客书》作者,概述创作背景。

2.借助课前阅读,通过细读能解释段落重点字词义。

学习目标本质上是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经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即学完之后能做什么,也就是说,学习目标一般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或课堂教学结束后能达到的结果。目标1中的“预习”,显然是指课前的行为,不然课堂上的学习就不应该叫“预习”。如果老师的意思是说,我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才来“简介”,这样不行吗?一般来说,这里的预习是学习条件;而学习条件作为学习目标的一部分,也是指课堂上发生的行为。

目标2中的“课前阅读”,也是学习的条件,我们的分析和上面是一样的。

目标3中的最大问题,是“把握”和“领会”这样的动词是非常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测量,自然就难以评估。他们的宾语就是要学习的内容“语言艺术魅力”“进谏艺术”也都是高度笼统的东西,老师自己并没有在教学设计中加以清晰的说明。这样的目标,在传统教案中比比皆是。

改进的建议,自然是使用更加清晰具体的动词,至于是什么动词,很难给出固定答案,至少可以用“解释”“列举”“说明”“描述”等更为具体和可观测的动词。

第四个目标,暂且不说“本文对于当下社会个人的现实意义”是否大而无当、空洞笼统,就目标叙写技术而言,“思考”这个动词也不是一种学习结果而是过程。它也没有学习条件。这难以称为一个学习目标。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

第一、没有真正用心学习新的理念和技术,或者读书了但没有读进去。如果真是读了我的书,书里关于这些问题有很详尽的描述,也有具体操作要领的讲解,不应该再犯这些错误。至少,做不完美,但不应该还是老一套。

第二、没有理解学习目标的涵义。前文已有论述,不重复。

第三、没有学到基本的技术操作要领。例如,目标叙写的基本技术,在书里提出了三步走,还有很多例子,照葫芦画瓢也不应该这样子。

不是说老师笨,没那意思。学教评一致性教学合计的理念和技术是有难度,这是客观情况。但是,这都不是写不好或做不好的理由、借口。

老师做不好一件事,尤其是专业的事情做不好,一般首先需要反思的是管理者:我们哪里没做好,怎么补救?

怎么办?

肯定是要先好好学习理念,主要方式就是读书、听讲座、相互讨论等。没有知识和理念的更新,写出来的必然还是老一套。

其次,需要专业培训。技术性的东西需要培训,需要引领。一线教师往往忙于事务,如果整天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天,自然难以进步。同样,老师想学习、要进步,还需要学校提供平台和机会——老师的进步不是个人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学校有义务和责任帮助教师进步。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核心技能,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事情往往不简单,简单的事情往往不专业”。备课专业化就是一个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改造、超越传统备课的过程,不能急,有个过程,要讲科学性、专业性,要有毅力和耐心。

转自“张博士教科研共同体”公众号(IDzxxjky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