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各个学校对课后服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课后服务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部分农村中学,课后服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质量难以提高。农村中学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而乡土资源融合是指将本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融入教学和学生生活,增加课程内涵与趣味性。本文就农村中学如何利用乡土资源促进学生素养提升进行实践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后服务;乡土资源;素养提升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充分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一、当前农村初中课后延时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不足
它是影响农村初中延时服务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农村资源贫乏,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场地和教材等,因此很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
(二)教师资源短缺
许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需要加入延时服务行列,但有些时候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在尝试提供延时服务的时候会遇到困难,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服务培训不足
许多农村教师教育程度较低,很少接受专业培训。此外,缺乏精心设计的课后延时服务计划和标准化评估机制使得教师缺乏准确的指导,无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四)实施管理缺失
在一些地区,课后延时服务的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标准和管理体系,给延时服务的秩序化管理带来了困难。
(五)缺乏家长支持
许多农村家长普遍将其子女视为家中重要的劳动力,他们认为农村儿童应该在家里做家务或参与生产活动, 而不是留在学校进行课后延时服务。因此,他们不太支持学校开设延时服务。
综上所述,解决农村初中课后延时服务问题的核心是加强资源投入,拓宽服务范围,遵循科学规划,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村初中延时服务的监督和评价,促进其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农村中学课后服务融合乡土资源的意义
乡土资源是具有各个地方特色的资源,包括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生活经验、传统历史、民俗风情、社会发展包括生活经验、传统历史、民俗风情等,是各个地区历史发展历程中孕育出的瑰宝。
(一)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
课后服务这项工作能否取得良好的效益,关键在于课后服务的质量,单一的课后服务形式不利于课后服务质量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乡土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课后服务可以使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多样化、趣味化,不但加强学生对课后服务的兴趣,还可以显著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很多农村学校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宽度的拓展缺少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获取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整体知识面较为狭窄。农村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在农村中学课后服务工作中融入乡土资源,可以改变农村中学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不足、形式单一的情况,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乡土文化、体验乡土风情、学习必要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拓宽知识视野,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对乡土资源的探究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这种亲切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实现课后服务特色化
将乡土资源融入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就有利于学生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也有利于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的整体提升,形成地域特色。比如,崔庙镇地处荥阳市南部山区,山川秀丽,名胜古迹多,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学校结合地域特征结合开发出一系列“山——石”校本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欣赏家乡山之雄伟、险峻和隽秀,用文字来书写山之美,用画笔来描绘山之魂,体验爬山过程之艰辛,领略脚下山石之厚重,歌颂家乡山石之奇特;也可以从山石的开采、运输、用途等方面与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相联系,了解山石的形成过程,山石的形成大致年代和岩层的类别,采挖山石的工具使用中蕴含的原理,通过参观水泥厂和石灰生产线明晰石头变成水泥和白灰的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等。通过这样的综合实践性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技能,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课内知识与课外实际相结合。
(四)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乡土资源是各个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瑰宝,包括各个地区的生活经验、传统历史、民俗风情等内容,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环节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有所欠缺。而将乡土资源融入农村中学课后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优势,加强课后服务的实践环节。比如,前面提到的让学生实地观察大山,参观水泥制造的工艺流程和石灰生产线。还可以利用崔庙镇的唐代翟沟瓷窑遗址的便利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从制泥、做坯、干燥、绘彩、烧制、出窑的全流程。让课后服务融入类似的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实践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
三、农村中学课后服务融合乡土资源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农村中学将乡土资源融入课后服务,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学生兴趣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高、乡土资源深度的把控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基础
在初中阶段,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对事物的判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喜好,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地去研究和探索,而对于没有兴趣的事物,学生则不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因此,学校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找到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的结合点,这样的教育就会有针对性,教育的效果也会更好。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部分农村中学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学校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仅仅从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出发,没有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的机会,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被限定在教师,导致学生产生了课后服务是无聊的,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因此,在农村中学课后服务融合乡土资源时,教师应当充分研究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兴趣的课后服务内容和流程,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乡土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基础,提升学生课后服务的参与度,这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并且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成熟,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内在逻辑。而乡土资源虽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学生身边的资源,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对身边非常熟悉的乡土资源进行深入地思考。在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如果生硬地将乡土资源加入到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就不能深刻理解乡土资源的内容,也容易使学生失去求知的兴趣,不仅不能起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还会适得其反。因此,想要将乡土资源融入中学课后服务,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把控好深度和难度,既要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兴趣和挑战性,又要避免因难度过高使学生望而却步。教师对学情和乡土资源的开发把控得越精准,起到的效果就会越好。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从农村中学课后服务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忽略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在将乡土资源融入中学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高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程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在教育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索,这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乡土资源的理解深度,还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农村中学课后服务融合乡土资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策略
农村初中课后延时服务是指在学生完成正常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留在学校或者其他场所,继续参加特殊兴趣班或者课外活动,或者进行自主学习、社交活动等,以增强学生全面发展。而乡土资源融合是指将本地区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融入教学和学生生活,增加课程内涵与趣味性。
(一)构建乡土资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构建乡土资源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乡土资源内容,并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良好的代入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崔庙镇千尺塔为例,教师通过播放与千尺塔相关的历史变化视频,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所了解的关于千尺塔的情况,激发学生对千尺塔的向往和喜爱之情,使学生对千尺塔有初步的印象和认识。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千尺塔进行实地的参观和考察,进一步了解千尺塔建造的年代、建塔所用的材料和工艺,搜集所听到的关于千尺塔的民间传说,了解这个不足50米的塔为什么被称之为千尺塔的典故。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乡土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相比,其鲜明的特征就是具有实践性,因此,学校可以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开展自主实践活动。瓷器制作的实践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发一些瓷器制作的基本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仿照古人制瓷的方法尝试制作生活中常见的瓷碗、花盆、瓷瓶等泥坯。随后进行干燥、上色、绘图,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烧制。最后将学生作品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互相比较所制作的作品的优点和缺点。通过类似瓷器制作的实践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实践创新和合作学习的素养。
(三)开展历史故事讲解比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力
翟沟瓷窑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金、元,延续近千年,其中唐代是其极盛期。在具体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瓷器的发展历史的记录视频,并就翟沟瓷窑的辉煌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和崔庙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示瓷器制作的工艺流程,让学生详细地了解瓷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学生通过学习和讲解历史故事,体现了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此外,他们也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增强了语言表达力和自信心。
(四)强化实地参观考察,增进对乡土资源的认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社会即学校”。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根据乡土资源内容进行实地勘察,深刻了解乡土资源的内容和特色,让学生加强对乡土资源的感悟,并且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乡土资源的看法,不但可以提高对乡土资源的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在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带领学生到车厂村和崔庙北街村的革命烈士陵墓进行祭扫,了解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英勇献身的精神;带领学生从荥阳市的“四库一河”的源头崔庙镇三仙庙湾水库出发,了解崔庙镇域水系和干支流情况,了解河流和水库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联系“7·20”特大自然灾害给崔庙镇带来的巨大损失让学生谈一谈防洪的重要意义;在秋季带领学生对崔庙的特产——柿饼的制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学生在实地勘察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乡土资源内容,加深对乡土资源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
(五)加强过程督导和评价,实现自主发展
在将乡土资源融入中学课后服务过程中,学校进行定期检查和教师座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服务质量。
教师应当积极运用评价,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首先,教师应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鼓励学生。比如,在学生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当看到学生的制作手法非常娴熟,或者学生描彩的能力比较强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评价,并鼓励学生做得更好。其次,教师应当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带领学生考察崔庙镇水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思维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初中的课后延时服务和乡土资源融合方面,还有许多创新、实践和研究需要进行。通过这些实践和研究,各个学校充分地利用地域特色,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地的乡土资源,并将乡土资源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凝聚力。
2022-XYJKYB-S20-004
《依托乡土资源提升农村中学课后服务效果的实践研究》
荥阳市崔庙中学 | 朱鹏涛
转自:“索城教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