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推荐||钟启泉:教师如何磨练教学胜任力

2023/5/18 17:47:57  阅读:71 发布者:

一、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

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三种活动构成,而且形成循环往复的过程。

教学的设计。所谓教学的设计是指教师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具体化地明确教学实施的行为。更具体地说,是围绕教学的构成要素——学习者及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逐一加以明确并加以链接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要求教师从“针对谁、为什么、教什么、如何教”的视点出发,综合地探讨特定的单元与课时教学,做出整体平衡的计划,而展开的一连串思考。

教学的实施(展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通过多样的手段(提示信息、讲解内容、做出指示、进行反馈、监控状况),千方百计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得以形成。在教学的展开中教师的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育干预”,其特征表现为“即兴性”。所谓“教育干预”是指在教学中监控学生的表现,旨在让学生形成更好的学习方式,视不同状况施加适当的影响,针对他们的行为做出随机应变的处理,比如,阻止、支援、激励、引导、链接。

教学的反思。所谓“反思教学”是仔细地反思自己构想而展开的教学。教师通过这种反思,获得某种意义上的“发现”。

二、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胜任力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或许可以归结为“观察·诊断·鉴别”的循环往复。为了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胜任力是:1.仔细地观察学生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发言(捕捉)2.理解学生的思考与想法(解释)3.思考本课时的目标(对照)4.决定怎样进行应对(判断)5.条理清晰地板书或者提问(应对)

倾听学生的声音。要真实地把握学生的姿态,倾听学生的声音是首要任务。

对照课时的目标。针对该课时的目标,当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进行对照,做出即时判断,做出诸如“如此这般的课堂氛围是不错的”“好好振作一下”“做一些调整与修正,加以应对"等判断,以某种方式进行应对。可以对学生做一些言说,或者做一些板书,或者默不作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即时变换手法。

同僚性的建构。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需要职场同僚之间的协作,形成学校与年级教师团队的力量。一个人难以办到的事,靠团队就容易实现。

三、课堂研讨的基本技能

1.创设场域。“场域”分空间物理性设计与人际关系的心理性设计。所谓“空间物理性设计"指的是课桌椅的排列、纸板与标签的准备等外在的物理环境,而所谓"关系性的心理性设计”指的是定向、定位之类的内涵性的心理环境的设定。这里的“场域”也包含了氛围与态势在内。“创设课堂研讨的场域”指的是,组合外部的物理环境的设定与内在的心理环境的设定,调节场域的氛围与态势。

2.分组。所谓“分组”是指通过配对、组织23人的学习小组或者中型的学习小组,乃至整个班级,使得该场域发生变化。即便是面对同样的课题、组织同样的成员,形成不同规模的小组,对话的内容与进展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配对的2人组学习的场合,谁都逃脱不了,不回应就不能展开对话。在3人组的场合,比2人组更扩大了一些,容易形成21的构图。在讨论中可能形成2.1的局面,也可能形成只是2人对话,1人旁观的局面。在4人组的场合,能够形成22的局面,等等。可以说,这也是学习小组规模的基本构成。

3.提问。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提出怎样的问题的技能。即便是问同样内容的问题,话语的选择、提问的方式时机、序列,研讨的展开或到达点都会有所不同。

4.可视化。“可视化”指的是把稍纵即逝的口头语言,写在纸上或者白板上,加以显性化,用图表之类,比用口头语言更容易描述。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活跃地展开讨论,如何显性化,是口头讨论中教师应当注意的课题。

5.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是同教学设计密不可分的。作为时间流程的设计,起承转合是基本的范式。这是指一种程序设计,往往在起承转合中促成教学的觉悟。

教师的工作是认知性的,同时也是情感性的。教师之间彼此开放课堂,分享各自的经验,是实现“深度学习”所必须的。爱因斯坦说:“不做任何思考、一味敬畏权威,乃是寻求真理的最大敌人。”把战守旧势力、践行“深度学习”,是21世纪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