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朱广春 夏志芳 | 机遇与挑战——地理教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探索

2023/5/18 17:41:46  阅读:82 发布者:

 要:生态是人类文明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越发重要。地理学科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改革创新,精心组织施教。本文分别从高中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地理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地理教学;教学策略;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文明与产业建设,更体现在个体层面上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的培养。生态文明教育便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方面的布局,地理教学与生态文明关系密切,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之一。

环境问题仅靠政策、法规、技术等手段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人地协调发展理念,是解决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高中地理课程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分析

地理学科承载着生态文明教育功能,地位重要,功能突出,责任重大,意义非凡。地理教材是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载体,二者之间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培养及行为实践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融合性。

1.内容关联   

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版为例,人口的自然增长,尤其是在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下,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给生态与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人口机械增长,对于迁入地与迁出地的土地、资源、环境等都产生相应的影响,特别是对迁入区的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负面影响。人口增长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的关联性紧密。此外,人地关系思想、全球环境问题、区域性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行动均反映了地理学科与生态文明在内容上的关联。

2.价值观关联  

环境承载力、人口的合理容量等概念,区域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相适应,打造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等的现代聚落发展新理念,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上的具体实施,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地理学科的生态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注重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环境变化的人类影响。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3.行为关联   

老龄化、人口合理容量从理论到实践,落地为人口再生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践行于家国未来。地理课程与生态文明在行为关联上表现紧密。例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节约资源让城市更美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在区域发展中的制定与践行;开发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地理课程与生态文明在行为关联上表现紧密。

综上,教材内容与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高度契合,符合高中地理课程的知识体系和人地协调的地理核心素养要求,与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相适应。

二、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1.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机遇   

上述“高中地理课程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分析中已经明确:地理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具有科学价值、育人价值及社会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给地理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在基础教育学科体系中,地理学科承载着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树立及生态文明建设践行者的培养任务,提升了地理学科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使命感与时代感,由此提升了学科地位,也为广大地理教师教书育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此外,机遇来源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培育要求,其中明确提出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源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要求、来源于培养21世纪合格的地球公民的要求。地理教学要利用好教材中的生态资源,探究人地关系,落实生态文明教育,从根本上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2.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挑战   

首先,受教、学、考的大方向指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堪忧。以考定教,弱化生态教育。具体来说,高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学生学什么;学是为了考,不是为了用。其次,教学方式单一,照本宣科,学生只知其表,不懂其里;教学目标不明,评价模糊,生态文明教育浮于表象。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讲授为主,很少指导学生调查实践;教育过程很少使用生活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忽视生态文明教育。最后,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形式方面,表现为以课堂学习为主,较少利用网络媒体,少有公益讲座与报告,鲜有野外考察与调查;学校、社会、家庭等外部环境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综上表现与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形成制约,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产生较大的挑战。

三、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

1.生态文明教育生活化   

地理学科高度贴近生产生活,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的学科特色。教学设计应充分引入生活情境,关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例如,创设如下情境:全球变暖背景下,天气和气候越发异常。2018年初美国南部创下-17℃的极端低温记录;2021627-29日,加拿大北部某地一度刷新并打破尘封80年的高温记录,并最终达49.5℃的极端高温。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也在我们身边,2021年春末夏初,苏州局部出现了冰雹、龙卷风等极端恶劣天气,给当地带来较为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据当地的老年人介绍:“生活了大半辈,偶有见到冰雹,龙卷风更是第一次见到。”借此探究形成机制并撰写地理小论文:我们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

2.生态文明教育生命化   

在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通过地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树立对待生态环境的正确态度:要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例如,教学中创设情境:为了尽可能减少铁路的修建与运行对大熊猫及其栖息环境的干扰,川藏铁路在穿越大熊猫国家公园过程中,实行最严技术标准,最严工程措施。在施工过程中,尽量减少爆破,设置隔音设施,降低隧道工程对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影响。

3.生态文明教育生动化   

生动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新颖,内容有趣,过程活泼,结果有效。比如教学中引用央视著名主播朱广权的一则段子就可以很好地解决垃圾分类的认知难题: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可以卖了钱买猪肉的是可回收垃圾。再比如,全球变暖不只是气温上升这么简单,而是整个大气系统紊乱,表现为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频繁发生,可将这一系列现象比喻为地球母亲感冒了,额头发烫,手脚冰凉,还伴有咳嗽、打喷嚏、头痛等症状。生动化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学习动机到情感体验,均可以使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学习得到较好的深化与内化。

4.生态文明教育生成化   

生态文明教育的生成化,强调生态文明教育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创造的。其过程是人的现实的关系、心理、文化的建构过程。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内化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人格的生成。从知识、情感到行动,达到知行合一,从内化到外延,落实到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最终生成真正具有生态文明观念的人。创新生成化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走出课堂,与大自然、社区、企业零距离,去探究生态文明现状、成因及应对措施。比如学校教学楼北与宿舍楼之间的砺园(又名十步泽,一方小池塘)就是良好的生态教育教学基地,砺园水域在近几年由于淤泥不断淤积,渐渐退化,几近消失。通过现场观察及原有照片景观对比发现:水质变差,浮萍铺满水面,水中的小鱼小虾数量明显减少,几近消失。值得思考:淤泥从何而来?水质为何变差?小鱼小虾为何减少?如何恢复生态原貌?显然,生成化的教育理念从知识生成到情感价值观养成,以及到践行,给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具有显著的育人优势。

四、总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地理教师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生态文明元素,强化并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要主动扭转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及教考误区,积极转变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打造生态化地理课堂,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与行动能力;要加强学科融合,探索跨学科合作教学新模式;开展生态文明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究、学习,达成集知识、价值观与行为合一的学习活动,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将生态文明带入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 金旭峰.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7.

[3] 张广君,孙琳,许萍.论生成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8(02):6-9.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