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上,大部分老师总喜欢让那些落落大方、自信阳光的孩子发言。一般来说,这些孩子,是课堂出彩的定心丸。
然而,近几年,我却偏偏对那些小透明“情有独钟”——努力让课堂上那些成绩平平,不冒尖也不顽皮的孩子,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这些“小透明”,长期被老师忽略,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教室。他们一般是听话的、沉默的、不惹事的,也从不主动展示自己的。
公开课上,这些“小透明”,几乎就像边缘人一样活着:不举手,也见不到他们朗读、回答的声音。课堂精彩与否,跟他们全然无关。
公开课上与不上,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之前怎么样,之后还是怎么样,涛声依旧。
而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机会,千方百计让这些“小透明”们偶露峥嵘,大放异彩,他们就有可能以“鲶鱼”的角色,激活课堂。尤其对这一个或两个“小透明”来说,更是意义重大。
偶然间被老师看见,成为课堂风云人物,对重建他们的学习自信乃至生命自信,都会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公开课上,我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五六年前,郑州的一次大型公开课上,我带着孩子们上《月神》一课,让孩子们观微电影,写微影评。
课上到七、八分钟的时候,我让其中一个看起来举手畏畏缩缩,眼神有点躲闪的孩子站起来发言。孩子回答相对完整,但声音特别轻,特别没有自信。
我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诉孩子:“答得挺好的,完整而清晰,就是不够自信。这节课啊,我们一起来尝试超越自己:你要至少举三次手,并且一次比一次答得好,有没有信心?”
孩子迟疑着。
“一定可以的,来,我们拉钩!”
就这样,众目睽睽之下,孩子半推半就地和我“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赖”。
此后,我每隔两三分钟,就会来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偶尔对他点点头。一些简单的问题,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
渐渐地,孩子胆子大起来,举手不再畏畏缩缩,而是大大方方。
孩子举手越来越自信,眼睛里写满回答的渴求,我让他起立回答。
这次回答,比第一次好多了。会场掌声响起。
后来,一项更有挑战的学习任务,我准备交给这位同学。讨论的时候,我参与这个同学的小组,和他一起与小组讨论。我用心聆听他的发言,帮他梳理观点,并让他在组内成功地分享。
我对他竖起大拇指,暗示他举手。
终于,孩子勇敢地举手。而且,不负众望,他代表小组,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他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
我把孩子郑重地请到台上,接受全班同学的祝贺。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与我的约定,超越了自己。
这一刻,我看到了孩子眼睛里闪着光。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又是这个孩子,主动指出了我在课堂上的一处错误。
他,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小透明”变成了“小明星”,成了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借“小透明”的表现,对其他同学煽风点火,不断地刺激他们。学习的氛围,就这样被很好地点燃。思维的火花,也被不断点燃。
课,渐入佳境。
“小透明”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也成为了这节课上的“小鲶鱼”。
“五一”放假前夕,我在山西某小学,也遇见了一个“小透明”,在我的“忽悠”之下,“小透明”成为了课堂的“小太阳”。
那节课,我的身体状况很糟。重感冒+耳鸣,身体极度不适合上课。但课约在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自己身体状况不佳,得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用学生的光芒来拯救这节课。
于是,我又打起了“小透明”的主意。
一上课,我就瞄上了一位举手不够自信的孩子。
第一次发言,孩子显然不够大气。稍作鼓励后,我开始邀他“入坑”。
“孩子,你回答得挺好。就是不够自信。这节课,你敢挑战自己吗?”
孩子一头雾水。
“很简单,这节课,你要全程举手。能回答,你举右手;不能回答,你举左手。注意,这个方法,只允许这位同学使用。你拥有特权,可以试试不?”
孩子开心地点点头。
我补充一句:“不过,你尽量多举右手哦,尽量少举或者不举左手。”
于是,“举双手”的游戏拉开序幕。
每提出一个问题,我的目光都会首先关注这个孩子。孩子也挺争气,每次都举起右手。
我不断地表扬,偶尔看到他举手很坚决,就请他回答,并不断鼓励。
同时,我也不忘用这个孩子的表现激励全班同学。我告诉他,在你们全班同学的激励下,张老师的身体状态在慢慢恢复,我的身体状态,从49分,慢慢到69分、79分。
就这样,孩子们被点燃了,我也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个病人。
这节课,有一个任务:当场请孩子们写《鲁滨逊漂流记》视频号荐书台词,并当场用我的手机录制,发布到“祖庆说”视频号上,与台下听课老师互动。
我把这个重任,交给了这位在课堂上熠熠闪光的“小透明”——这节课,他俨然成为了“小太阳”,点亮了自己,点燃了大家。
小透明一脸兴奋地站到了讲台前,我请出了观众席上的重量级嘉宾——听课的刘副局长——让刘局当摄影师,为孩子当摄像师。
就这样,孩子成功地拍摄了小视频,成功地发布到了互联网。
现场听课的老师关注我的视频号,并在视频号留言处和孩子们互动。
最后,我邀请刘局与“小太阳”一起合影。
这一刻,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类似这样的场景,真的不少。我是刻意而为。
我常常觉得,公开课上那些发言积极分子,真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更不是我们偶尔上一次课的老师教出来的。倒是那些“小透明”,他们最需要老师的点燃。这些孩子,经由陌生老师的点燃,也许从此变得闪闪发光。
作为老师,我们要多给这样的“小透明”以更多机会,让他们看见自己通过努力,成为最好的样子。
改变的,也许不仅仅是孩子对学科的兴趣,更是他的人生态度。
转自:“祖庆说”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