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就设计“学习任务”,这不是好事|李竹平
2023/5/18 15:34:17 阅读:85 发布者:
1
2022年版课程标准颁布已经一年有余了,课标的解读和实践,热点依然是“学习任务群”,因为这是新概念中,离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变革”最近的。
对教材单元的解读,可以从主题、内容和目标等角度上去匹配“六大学习任务群”,然后考虑合适的单元学习任务设计。
课堂教学更可以在“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上做文章,以证明自己在积极贯彻新课标理念,是在进行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是为“育人”做新贡献。
新概念的创造和运用,的确与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树立和贯彻密切相关。
但是,我们的课程标准没有担当起对新概念进行解释的责任——如果将所有新概念都以附录的形式进行解释,且是用“定义+案例”的方式,对一线教师来说,简直就是功德无量的举措了!可惜,没有!不知是课标编写者自己力所不逮,还是他们有意要给一线教师留下更大的“成长空间”?
2
当年(2001)提出“三维目标”,老师们备课,进行学习目标表述的时候,很多老师为了证明自己心怀“三维”,就一板一眼地分成三个板块来描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每个板块梳理出三四条。这种机械教条的目标表述方式,恰恰证明了这么做的老师没有真正理解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如今,2022年版课程标准提出了用“学习任务群”来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要“……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结果就有很多老师进行单篇课文教学时,动辄就“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例如,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任务二“根据表格梳理故事情节”;学习任务三“分角色有情有趣地朗读课文”;学习任务四……
拜读发表在杂志或自媒体上的教学设计也好,观摩名师的示范课或其他老师的研讨课也好,这样的“学习任务”随处可见。这是老师们实践自己所理解的新课标理念所呈现出的现象。
但是,这不是好的现象。
动辄就设计“学习任务”,或者动辄就用“学习任务”定义课堂学习环节,恰恰说明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概念。
“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学习环节”,这些相关的概念,需要辨析明白,才能够科学运用,才能够用“新概念”来正确引导理念的更新、实践的创新。
关于“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我在《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这些概念你弄明白了吗》一文中做过辨析。这里的表现,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和老师们一起避免简单地套用概念,把大家已经熟悉的“学习活动”改为“学习任务”,就以为自己理解了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
如果老师们希望进一步从学理上理解“学习任务”,可以参阅王荣生教授的《“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的关键词》一文。
3
个人以为,在新课标背景下,负责任地践行新理念,真正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落实“课程育人”的价值追求,教师在确认自己对新概念的理解是否科学合理之前,还是不要轻易运用这些概念为好。
学习目标定位准确,教与学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学得扎实而通透,也就是能够做到明明白白教语文,比动辄就使用新概念,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