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祖庆说 ,作者种豆南山下
作者:浙江省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 楼莉 “整本书阅读”是对语文课程中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与提升,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实施以来,“整本书阅读”就被列入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同时指出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逐渐建构不同类型整本书阅读经验。足见课标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视。
在小学阶段,成长是绕不过的整本书阅读主题。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人文主题——成长,编写了四篇课文:《文言文二则》赞美了古代少年勤勉学习、坚持不懈;《小英雄雨来(节选)》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雨来这位少年英雄成长的经历;《芦花鞋》描绘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纯朴的青铜成长的故事;《我们家的男子汉》讲述了80年代,一个努力学会独立、敢于挑战自己的小男子汉。单元从不同角度叙说了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成长故事。
而《有鸽子的夏天》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刘海栖的作品,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它记述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成长起来的故事,从时间线上看可以作为对教材的一个补充。
在教学成长小说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梳理关键情节、感受人物形象、关注语言特色外,还要关注“成长路上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这一核心价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是关键人物的推动还是次要人物的陪伴,每一次或深或浅的脚印都写满成长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成长”的内核,从而反哺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实现教育的“树德立人”的目标。
一、多角度阅读,概览成长全貌
原生态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学生在整体感知后,提取小说中的信息并梳理,形成初步的认知,概览主人公的成长全貌。
1.梳理关键情节,明晰成长之路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必然离不开关键情节的推动。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会不断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寻路的历程中必然会遭受苦难与挫折,但恰恰就在这样的危机中,能够获取精神力量,得到自我肯定,形成成长主张。成长是叙事过程,长成是情节终点。
例如,《有鸽子的夏天》以海子“想要鸽子、得到鸽子、丢鸽子、找鸽子、找回鸽子”为主要叙事线索,写了海子对二米家鸽群的羡慕、被赵理践赠予鸽子的雀跃、弄丢鸽子的哀痛、尝试找回鸽子的勇敢、找回鸽子的欢欣。事件清晰明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绘制情节图。
在情节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明晰主人公的成长之路,对于一波三折的成长过程有一个直观明了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正是鸽子危机促使海子变得勇敢和强大,在一次次挫败中获得成长。在阅读成长小说时,关注主人公经历中的关键情节,梳理其成长中的逆境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2.读懂人物关系,感受人物形象
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成长的历程中往往会出现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当面对人物众多的小说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环形图去读懂人物关系。
在《有鸽子的夏天》中,海子的形象一直行走在整本书中。在海子的身边,既有他儿童世界一群各具特点的小伙伴,养鸽大王——二米、军旗大王——徐小杰、杏核大王——鸭子等,又有成人世界里的人物,有送煤工赵理践、木匠王木根、医生曲叔、管票的德惠姨等。可以说,这本小说中所有的人物都和海子有着某种或近或远的联系。
那么,环形图就可以根据小说中人物和海子这一场鸽子危机的关系紧密度来绘制,关系越紧密,离海子越近,节点越大。在环形图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迅速还可以把众多人物分成两类:一类人是帮助海子的,另一类是给海子设下了挑战。
在环形图读懂人物关系后,还可以借助“人物趣颁奖”的形式进一步地感受人物形象。学生在试图颁奖的过程中,既能深入文本,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事例,又能由此抓准人物的特点,从而形成对人物独有的感知。
如《有鸽子的夏天》,学生会给郭一刀颁发“知错能改”奖,因为他虽然霸占海子的鸽子,但最终能够返还并送上一小块猪肝;学生会给王木根颁发“最佳匠人奖”,是因为他可以打造各种家具和精致的鸽子笼。在对人物奖项的交流中,,学生深化了对主人公海子周围的人物的认知。
3.关注语言特色,感受成长之力
成长小说能贴近读者的心,在语言表达上有其特有的魅力。在《有鸽子的夏天》中,
独句成段是非常明显的语言特色。而好的独句段往往比冗长的段落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这些句子或叙事,或描写,或抒情。简约的文字 传达给读者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通过接龙读、文字变插画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在文章叙事过程中的张力。
图为独句成段文字变插画的范例
二、建构思辨性话题,感悟成长真谛
在梳理关键情节、读懂人物关系、关注小说的语言表达特色后,学生对成长小说有了整体的认识。但他们往往会止步于此,停留在对小说浅层的认知,而不会加以深思。因此,这就需要建构具有思辨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行理解、分析、辩论等,多角度地深入阅读和思考,真正地感悟成长的真谛。
1.关键人物:成长的引路人
主人公在成长的历程中绝不会是孤立行进的,往往会受到外力的影响,尤其是在关键人物的推动下获得内心的丰盈。这样的关键人物就是主人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但学生往往只关注到给予正向鼓励的力量,忽视了逆境给予成长的机会。
因此,在《有鸽子的夏天》教学中,当学生读懂人物关系后,自然引出话题“谁对海子的成长影响最大”。学生在稍作思考后,会不自觉地把目光聚焦到小说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赵理践与郭一刀。
“赵理践vs郭一刀”这一话题的建构,是从学生最有兴趣的冲突点出发,接着借助“观点对对碰”的形式,引导学生借助小说中的事例,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赵理践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他送“我”鸽子,还帮助“我”从郭一刀手中救回鸽子,最终解决鸽子危机。
而对于郭一刀的评价,则是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慢慢明白郭一刀这个人物虽然着实可恨,蛮横无理地霸占鸽子,但也正是因为有了他,激发了海子内心正义、担当、勇敢无畏的力量。因此,郭一刀也是海子成长路上的关键人物。
关注故事中的关键人物,辩证地认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顺境和逆境的相互推动,既要感谢那些带领主人公走向顺境的引路人,又要发现逆境与挫折是成长的好机会。
通过建构思辨性话题,开展思辨性的活动,学生在冲突或矛盾中,运用相关事实、现象或者推论、判断等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在分析、辩论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人物评价的作用 ,实现了认知、思维和情感价值的多元发展。
2.次要人物:成长的陪伴者
在这个过程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他们是主人公成长路上的陪伴者。以《有鸽子的夏天》为例,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性和思辨性的话题——其他人物可否删去?借助“泡泡语”,提供思维的支架,为学生展开思考提供方法。
同时,学生在感受到次要人物的重要性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现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杏核大王鸭子,在小说开篇写到他舍不得分他的杏仁咸菜,这一个咸菜就在后文成为了慰藉的凭证。在多次伏笔中,学生不自知地能感受到文章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更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认知。
三、创设情境,获得成长启迪
1.给作者写信,抒发阅读感受
采用给作者写信的形式,能够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完成初读任务后,教师可以布置简单的写信任务,要求学生与作者对话,在专门的书信纸上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之后,真实地将书信寄给作者,可以逐渐加强学生的阅读期待感。
2.现场连线作者,交流阅读困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不少疑惑,这是来自中学生的真问题与真困惑。如学生在阅读中,会提出“文中的 我有原型吗 ”“题目命名为夏天仅仅是因为故事发生在夏天吗 ?”等等。而在交流课的过程中,与作者现场连线,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困惑,还能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3.以一本推多本,拓宽阅读视野
通过《有鸽子的夏天》,我们在海子身上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的道理。此外,还可以去读读这一些当代作家的成长小说:汤素兰的《阿莲》,介绍了乡村女孩阿莲成长的故事;叶梅的《北斗牵着我的手》,讲述了有着科学梦想的少年如何成长;也可以看看国外的作品,如美国作家丹·格迈因哈特《马克的完美计划》。
读成长小说的最终目标是作为阅读者的学生能够与书中人物共成长。笔者的这些不同策略是实践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之后也将由《有鸽子的夏天》这本书的交流课指导的实践拓展开去,不断探索成长类小说教学的有效学习路径。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